本帖最后由 面壁深功 于 2017-8-4 08:33 編輯
- R6 F, ?) J% g; P, T2 }; A* v( g& K
劉備三顧茅廬是家喻戶曉的故事,它比喻誠心誠意,一再邀請、拜訪有專長的賢才,流傳至今,成為世間美談。故事發生在公元207年,劉備生于公元161年,所以他是60后,當時47歲,而諸葛亮生于181年,是80后,當時27歲,兩人相差20歲。那么,作為60后的劉備,是如何招聘到80后的諸葛亮的呢?這段人間佳話,又帶給我們今天的企業招聘管理怎樣的啟示呢? 劉備需要什么樣的人才? 與曹操相比,劉備自身的業務能力并不強。劉備意識到了智謀之士的重要性,他心里非常清楚,他要取得快速發展,擴大自己的地盤,急需一位職業經理人來輔佐他。 這位職業經理人必須要具備劉備及身邊人所沒有的條件:有較強的戰略眼光;有較強的分析思維;有較強的求職動機;有一定的管理能力;有工作經驗者優先考慮。 劉備通過什么方式招聘? 1.打著劉皇叔的旗號,在這個兵荒馬亂的年月,要成大業,必須要有一塊像模像樣的牌子。 2.主動出擊,定點搜尋像劉備這種創業型公司,如果守株待兔,人才主動找上門來的機率是很低的。所以他就采取熟人推薦、挖別人墻角兩種方式來主動網羅人才。 3.樹立雇主品牌,劉備三顧茅廬中的種種細節,體現了他對人才的尊重。 劉備為什么看中諸葛亮? 1.看學歷,這得從他的老師說起。諸葛亮的老師到底是誰,眾說紛壇。但是,與劉備的老師盧植(官至尚書)、曹操的老師喬玄(官至太尉)、許劭(著名人物評論家)等官方名士相比,無論是學術水平還是知名度,都有一定的差距。因此,如果說劉備、曹操是985高校畢業的,諸葛亮只能算二本畢業。在學歷上,諸葛亮沒有太多的優勢。 2.看出身,諸葛氏在荊襄地區是望族,諸葛亮根本不是布衣,他是名副其實的官二代。 3.看氣質,陳壽《進(諸葛亮集)表》寫道:亮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器,身長八尺,容貌甚偉,時人異焉。翻譯成現代的話就是,小諸同志顏值爆表,我和我的小伙伴們都驚呆了。他有自己的土地,有自己的助理。綜合來看,諸葛亮就是一個高富帥。 4.看才學,認識諸葛亮的人對他的評價都非常高 。他的老師司馬徽評價他:可比興周入百年之姜子牙、旺漢四百年之張子房也。 5.看志向,諸葛亮每嘗自比管仲樂毅,說明他志向遠大,是有意要出來當官的。 通過以上分析,諸葛亮雖然是個沒有工作經驗的待業青年,但卻是一個高 潛質人才,既有才學,又有人脈,求職動機又強,符合劉備招聘條件中的前四條,所以劉備要選他。 劉備哪些地方吸引諸葛亮? 1.有遠大抱負,對于老板來說,夢想總是要有的,萬一實現了呢?老板有抱負,下屬跟著你才會有肉吃。 2.發展空間大,像曹操、劉權、袁紹集團人才濟濟,諸葛亮這樣的沒有經驗的應屆畢業生,根本不會受到重視。但在劉備這里,他就能得到重用,有施展才華的空間。 3.劉備有誠意,不光是上門拜訪三次這么簡單,就是在今天來看,讓一個60后的老板去找一個80后的應屆畢業生,都是非常難得的事情,而且每次上門,關羽、張飛都不耐煩,而劉備總是很沉得住氣。特別是最后一次,劉備見諸葛亮之前還特地吃了三天素,簡直就是把諸葛亮當男神的節奏。 劉備是怎樣測評諸葛亮的? 1.是面試方法恰當,劉備在面試諸葛亮時,問了一個問題:“漢室傾頹,奸臣竊命,備不量力,欲伸大義于天下,而智術淺短,迄無所就。惟先生開其愚而拯其厄,實為萬幸!”表面上看是在向諸葛亮請救,實際上是在考察諸葛亮的戰略思維。 亮答曰: “自董卓已來, 豪杰并起, 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 曹操比于袁紹, 則名微而眾寡, 然操遂能克紹, 以弱為強者, 非惟天時, 抑亦人謀也。 今操已擁百萬之眾, 挾天子而令諸侯, 此誠不可與爭鋒。 孫權據有江東, 已歷三世, 國險而民附, 賢能為之用, 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 荊州北據漢、 沔, 利盡南海, 東連吳會, 西通巴、 蜀, 此用武之國, 而其主不能守, 此殆天所以資將軍, 將軍豈有意乎? 益州險塞, 沃野千里, 天府之土, 高祖因之以成帝業。 劉璋暗弱, 張魯在北, 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 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將軍既帝室之胄, 信義著于四海, 總攬英雄, 思賢如渴, 若跨有荊、 益, 保其巖阻, 西和諸戎, 南撫夷越, 外結好孫權, 內修政理; 天下有變, 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 洛, 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于秦川, 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 誠如是, 則霸業可成, 漢室可興矣。” 先主曰: “善!” 于是與亮情好日密。 關羽、 張飛等不悅, 先主解之曰: “孤之有孔明, 猶魚之有水也。 愿諸君勿復言。” 羽、 飛乃止。 2.是面試流程嚴謹,在面試前劉備做了背景調查。面試時,劉備先考察諸葛亮的能力,之后再談入職一事。這樣一整套流程,步步為營,環環相扣,銜接順暢,在我們今天看來也是非常恰到好處的。 3.是注重試用期的管理,劉備把諸葛亮招聘進來之后,沒有不聞不問,而是“待孔明如師,食則同桌,寢則同榻,終日共論天下之事。”這是一舉三得,一來討論了業務問題,二來進一步考察了諸葛亮的能力,三來讓諸葛亮覺得自己受到重視,起到了激勵作用。
* v/ l d7 z/ W1 {
3 v% B5 W9 W$ L; T9 f. a2 ]5 m* |. L1 [
- [% N4 w- `4 R# ?
' Z/ G+ K$ t' s% h- W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