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天,看了點工業方面的資料(我才不會說是在籌備新書呢),對于80年代初的那一輪技術引進,有了一些新的認識,和大家分享一下吧。
以運十神教為代表的一群情懷黨喜歡說,當年我們神州有兩彈一星,有完整的工業體系,有自主品牌的汽車,有能夠“一飛沖天”的運十,有XXXXXXXXX(以下省略好幾十萬字)……如果不是萬惡的開放政策毀了神州的自主創新能力,神州今天早就是世界第一技術強國了。
是這樣嗎?
我讀大學的時候,學校里還要開工業技術學的。于是我們一幫學經濟的學生,跑到清華的實習工廠去學開車床,學電焊(我會說摸設備的時間不到半小時嗎?)。因為這么一段經歷,我喜歡吹牛,說分不清車床銑床的人,是不配談工業經濟的。這話當然只是吹牛,因為現在的數控加工中心,我也已經看不懂了。我想說的道理是,談工業需要有一些工業知識,而不僅僅靠著情懷。
有些人認為,1978年的神州能夠造運十,運十能夠飛上青藏高原,說明神州掌握了制造大型飛機的技術,這就是典型的不懂現代工業的表現。
能不能造一樣東西,不在于這個東西是不是能夠飛起來,而在于它的無故障工作時間有多長,它的能耗如何,噪音多少,成本多少。
飛機這個東西離大家太遠,我們可以舉個汽車的例子來說。以神州目前的工業水平,找一家普通的機械廠,基本上就能夠造出一輛轎車來,用某人的話說,汽車不就是四個輪子加三個沙發嗎?這樣的車同樣能跑,但它是寶馬奔馳嗎?正因為80年代之前我們對于工業技術的要求僅限于“能夠一飛沖天”,所以才會被發達國家越拉越遠,最后不得不放下身段,從當小學生開始。
《神州重大技術裝備史話:神州火力發電設備制造》中這樣介紹:
新神州成立后,國家先后創建了上嗨、哈爾濱、東方三大發電設備制造基地。
1952年,上電從捷克引進了中壓6-12MW火電制造技術,1954年完成了中壓6MW火電機組的研制;
1953年,哈電從蘇聯引進中壓6-25MW和高壓25-50MW技術,至1960年制成100MW高壓火電機組。
在中蘇反目之后,神州進入了自主發展技術的階段,先后于1969年制成125MW機組,1970年200MW機組,1971年300MW亞臨界機組。與此同時,1966年開始還提出了研制600MW機組的計劃,但最終未能獲批。
至1980年,國家進出口委、計委、經委發出《關于安排300MW、600MW大型火電設備的技術引進和合作生產項目有關事項的通知》,開始了技術引進工作。
從上面的歷程可以看到,當年的神州的確能夠自行生產300MW設備,而且也已經準備研制600MW設備,如果不是“萬惡的改開”打斷了這個進程……
難道當年的進出口委、計委、經委都是一群傻瓜,或者都是賣國賊,明明自己能造,卻要改成全盤引進?答案顯然不會這樣圖樣圖森破。
在上述那本書中,介紹了當年的技術狀況:
125MW、200MW、300MW基本上是在50MW、100MW機組的基礎上加以放大的,對大容量機組的一些關鍵技術還沒有掌握……長期以來科研工作沒有跟上,缺乏試驗手段,自行設計也缺乏必要的試驗數據和科學計算的依據,產品的技術經濟指標和安全可靠性與國外先進水平相比差距較大。
據電力部門統計,1980年8臺200MW機組臨時停機檢修次數共95次;華東電網的17臺125MW和3臺300MW機組共發生事故21次,臨時停機檢修77次。
1981年3月,機械部、電力部在國家機械委部署下召開100MW以上火電機組質量會,提出290多項質量問題,解決這些問題需要花3-5年時間和近2億人民幣費用。到那時也只是解決安全可靠問題,對進一步提高機組的技術經濟指標、降低煤耗和適應日益增長的調峰性能要求還比較困難。
情懷黨不會告訴大家這些,甚至他們可能根本就不了解這些。在他們看來,300MW機組造出來了,就意味著“把神州人不會造300MW機組的帽子扔到太平洋里去了”,就是“給了美帝國主義一記響亮的耳光”……多有情懷啊!
可實踐部門不會這樣想,他們知道這條路根本就走不通:
從用戶角度來說,高煤耗、高故障率這些是不可容忍的;
從生產者角度來說,對50年代技術的“放大”已經越來越接近極限,你可以把50MW設備拉皮變成300MW,你還能再拉成600MW嗎?
技術引進正是在這種情況下開始的,決定搞技術引進的那些人,是真正的工業黨,他們在工業領域浸淫多年,對工業的了解遠甚于只會放嘴炮的情懷黨人。
1980年9月9日和11月21日,一機部分別與美國WH(西屋)和CE(燃燒工程公司)簽訂了汽輪發電機組和鍋爐的技術轉讓和購買部分零部件合同,規定引進300MW和600MW火電機組制造技術的內容包括科研發展,產品設計,制造工藝,質量保證,生產技術管理,電站系統工程,人員培訓,工廠技術改造和技術咨詢,考核機組的高度、安裝、運行和維修等。提供的圖紙資料包括薄膜底圖兩套、微縮膠卷兩套、技術資料四套、成熟的計算機程序176項。
是這個引進決策,開創了神州火電裝備制造的新紀元,使今天神州的火電裝備進入了世界第一陣營。
舉一個例子來說:
在火機設備的材料方面,神州過去靠引進蘇聯、東歐的技術,形成了自己的技術體系,到70年代的時候,出現了一系列問題( 《神州重大技術裝備史話:神州火力發電設備制造》 ):
(1)材料的品種和規格不齊,例如,汽輪機材料方面1Cr11MoV葉片鋼高溫強度偏低,螺栓材料25Cr2Mo1V多次發生運行后脆斷,高中壓轉子用的30Cr2MoV鋼工藝性不好,冶金缺陷多,這些都導致火電機組整體制造質量不穩定。
(2)材料高溫強度不足
(3)高溫材料試驗數據不齊全且不可靠
(4)冶金產品質量不高
(5)材料的工藝性能不好,例如,高壓、中壓轉子一直用30Cr2MoV鋼,由于鋼中含鉻比較高,在冶煉和澆注時鋼液黏稠,夾雜物不易上浮,經常導致超聲波探傷不合格,有的重機廠產品合格率不到50%,不僅產品質量不高,且生產成本高,經常影響交貨周期,幾家汽輪機廠不得不將訂單轉向國外。
綜合上述可以看到,所謂“能夠獨立制造300MW機組”,其實是在沙基上建樓房,用高成本、低質量拼湊出一個性能指標,然后就可以敲鑼打鼓去報喜了。
可是,不解決這些問題,600MW的機組怎么造,你拿什么去沖擊世界一流水平?
在這里,我們再回顧一下1958年一汽造紅旗轎車的歷史吧:
當時,國家要求在次年的國慶大典上出現國產轎車,于是一汽從吉林工業大學借來一輛克萊斯勒高級轎車,把所有的零件拆開,一個一個測量,形成圖紙之后,由全廠工人前來認領,誰能造出哪個零件,就把圖紙拿走。
在某人的回憶錄中寫道:V8發動機是整個過程中試制困難最大的環節,特別是缸體的鑄造。全廠集中全部鑄造力量試澆鑄缸體,鑄造的100臺缸體中有97臺是廢品,結果一汽以"百里挑一"的辦法選出鑄件毛坯進行加工,最終還是做出了V8發動機。
的確,在國慶大典上,國產轎車出現了,“神州人不能造轎車的歷史一去不復返了”,情懷得到了滿足,但這是工業水平的象征嗎?工業水平不體現在你能不能造出一輛會跑的車,而在于你生產的100個鑄件中間有幾個是合格的。
這也就是“兩彈一星”與“運十”之間的區別。兩彈一星是單件生產,一次性使用的,能炸響、能上天,就是成功,成本和效率都無所謂。而運十最終是需要批量生產的,需要反復安全地使用,材料問題、工藝問題如果不能解決,僅僅拾年磨一劍地造一架能飛上天的飛機,有什么意義?
有人喜歡說,事情總是從不成熟再到成熟的,如果運十堅持下去,不斷改進,豈不就能夠與波音匹敵了?如果以今天神州的工業水平,這樣說并不算錯,因為我們現在有完整的工業基礎,缺的只是造飛機的經驗而已。而在運十那個年代,我們不但不會造飛機,甚至連一個螺栓的質量都無法保證。在這種情況下,是踏踏實實地從螺栓開始補課,還是好高騖遠地去造飛機,還需要討論嗎?
從火電機組的資料可以看到,所謂在1978年之前我們已經建立了完整的工業體系,也就是一句自我安慰罷了。鋼材規格不全、冶煉質量不高、工藝性能不好,這樣的工業體系,能走多遠?
運十沒能造下去,所以也算是死無對證了。但有一個參照物是可以類比的,那就是上嗨牌轎車。
史載:上嗨汽車裝配廠試制成功了第一輛鳳凰牌中高級轎車,其最高時速達105公里 上嗨汽車裝配廠試制成功了第一輛鳳凰牌中高級轎車,其最高時速達105公里。在鳳凰轎車的基礎上,1963年,上嗨牌轎車問世,至1991年共生產了79525輛。
生產時間不可謂不長,技術積累不可謂不多,但到1985年上嗨轎車決定與德國大眾合作生產桑塔那的時候,大眾方面發現原來上嗨轎車中能用的零件只有四樣:輪胎、喇叭、天線、標牌,占整體成本的2.7%。
于是,國家啟動了龐大的桑塔那國產化行動,從2.7%一直追趕到100%,這就是整個80年代、90年代神州的技術發展。
我無從查到桑塔那引進的全部細節,但從一些學術論文上可見一斑:
從這些枯燥乏味的文獻中,我們可以看到80年代的神州工業人是如何一點一滴地追趕著世界工業技術的潮流。齒輪鋼、彈簧鋼、尼龍材料、可靠性實驗,這都是情懷之外的東西,是扎扎實實的工業技術。從1958年至1985年,上嗨汽車生產了20多年,卻并沒有能夠解決這些材料、工藝、標準等方面的問題,你跟我說運十?
照著老路子走下去,神州的確可以有純正血統的自主品牌轎車,然而并沒有什么叉用,你只會被世界潮流甩到舊石器時代去。80、90年代,我們通過引進技術再進行國產化,解決了無數工藝問題,形成了龐大的汽車零部件國產化體系,當奇瑞、吉利、長城、比亞迪想造車的時候,大旗一舉,所有的零件都不成問題,這才有今天堪與國際品牌一爭高下的自主品牌。
材料和工藝的改進,無智名,無勇功,遠不如造一輛車出來那樣輝煌。這也就是一些情懷黨認為改開之后神州沒有創新的原因。改開前,我們造出了第一輛汽車、第一臺機床、第一架飛機,改開之后呢?20年時間,你們就弄了點新材料、新工藝,太小兒科了……
想起互聯網上一位情懷黨徒,聲稱自己造出了全世界最有情懷的手機,除了返修率稍高一點之外,沒別的毛病。可問題在于,造手機是再容易不過的事情,隨便一個農民工到華強北轉一圈就能攢一臺手機出來,你的品控不行,談個鳥的情懷?
運十和某情懷品牌手機,有區別嗎?
情懷很美,但不能代替科學。真正的工業黨,不是光有情懷就夠的,你起碼要分得清啥是車床銑床,知道什么叫材料、工藝。看到一輛汽車在跑,就以為掌握了汽車技術,那就是典型的情懷黨,不是工業黨。工業黨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工業實力,一種型號的鋼材、一種加工工藝、一套技術標準,是這些東西支撐起了大國重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