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中國制造而言,現在最重要而又最困難的事情就是轉型升級。鋼鐵煤炭就不去說了,東北重工業也不必說了,長三角和珠三角有一些優質的積極進取的民營企業,我覺得還是大有希望的。
零基礎創業,20年
最近常在溫州活動,前一段時間去了一家做五金沖壓模具的企業(宇輝電子),老板萬曉東(萬總)。他擁有好幾個企業,參股或投資的項目也不少。一說到轉型升級,人們自然認為指的是就是企業,但我覺得談老板的轉型升級更準確一些。
萬總從做模具開始創業,至今有20年了。兄弟三人,他是老大,大學畢業后在電信局上班,和制造業沒什么關系,老二老三是模具學徒出身,零基礎創業,從一個小作坊開始。20年下來,他從一個模具外行,到現在對模具的產業鏈,對客戶和供應商,對行業發展的歷程、前景和各要素都有了深切的理解。對管理企業更是積累了很多心得。他創業起家的宇輝電子,現在有高速沖床40臺,年產值幾千萬,在溫州一帶的模具行業排在前列。
他控股和參股了幾個企業,有一個是做精密加工的,模具制造需要這個東西。萬總是樂清一帶最早引入3D打印的,他前幾年就創建了一個宇輝3D打印公司,我參觀了一下,有幾臺好幾十萬的設備。領我參觀的員工說,設備這幾年貶值了,客戶的小訂單不少。我問賺錢怎么樣,他說賺錢談不上,但我們比別人更早地摸清了市場需求。
萬總正在進行的一個重大項目是模具創新基地,在樂清有28畝地,幾棟紅色大樓已經建好,計劃吸引高端模具設計和制造的創業者入住,給予投資或優惠政策,構建一個以高端模具為核心的眾創空間。他說,溫州這邊有些高端模具做不了,要發到東莞或蘇州去做。萬總的弟弟恰好是樂清模具協會的會長,就想到策劃這樣一個引領本地模具行業轉型升級的項目。
三種類型的老板
和萬總聊天,明顯感覺和技術型老板不一樣。自己創業起家的老板有幾種人,一是技術型,二是銷售型,三是外行。技術型和銷售型好理解,所謂外行也就是開始的時候不懂技術也不懂市場,先創業后學習,因為這種人一般擅長管理企業,就叫做管理型吧。這幾種人后來的發展或轉型升級,呈現不同的特點。
技術型似乎又可以分為工匠和科班兩種,所謂工匠型就是學徒開始,然后技工,當師傅,練就一副好手藝。這種老板愛鉆研技術,但視野相對狹窄,開拓能力不足,等生意上門來找自己,一般做不大,也不喜歡跨行。這種老板一般是沿著技術去縱向升級。如果技術不能超越,企業就會萎縮,轉型升級就會失敗。但如果做好了,就能成為隱形冠軍??瓢喑錾淼睦习遄x書多一點,理論基礎扎實,對于復雜的技術能夠掌握,愿意開發較為高級的產品。這種人創業如果成功了會做得比較大,但他的成本和配套條件比工匠的作坊要求高,需要有整合資源的能力。這種老板一旦渡過初期的困難,有了一定積累,便會升級成為真正的科技型企業。
銷售型的老板是做銷售起家的,跑江湖的人,見識廣,吃喝嫖賭什么都干得來。這些人創業,對客戶的各種”需求”都比較敏感,對如何把東西推銷出去比較精通,但一般對技術不精通,也不夠重視,總覺得技術再好賣不出去也沒用,湊合做出來加強營銷把錢賺到手才是根本。這類人,如果一直迷信產品不好不要緊只要關系硬就行,那就談不上轉型升級了。如果頭腦過于靈活,見異思遷去炒房子炒股票,那也談不上轉型升級了。但如果有定力,愛思考問題,對市場的本質有正確理解,那么,這種老板是能把事情做大的。因為畢竟是需求和客戶在引領企業的發展,任何企業都不例外。記得有人說過,商業的本質就是把鞋子做好,然后買的人穿著舒服。所以技術為王,產品為王,而不是銷售為王。這句話送給銷售型的老板,也許是貼切的。
外行創業,管理型的老板,創業之初既不懂技術也不懂市場,沒在這個行業做過,有一個契機就創業了。我在溫州就遇見過兩個這樣的老板,一個是萬總,還有一個是海龜接班的。溫州這個地方,外行創業幾乎是普遍現象了,正泰和德力西的老板都是補鞋出身的,人民電器的老板曾經是打魚的。這地方原來也沒什么工業,改革開放后好多外行開始創業搞制造業,后來涌現好些大中小老板。
橫向升級與縱向升級
萬總帶有溫州老板的典型特征,勤奮、能吃苦、精明強干、積極進取。一般來說,做企業的人都有很多煩人的事情纏身,但他卻常有余暇,讀書思考,學習新生事物,探討各種問題。他創業20年,中心基本上是圍繞模具行業,不炒房,不炒股。他賺的錢應該不少了,但衣著消費非常一般,開一輛破凱美瑞的車。讓人驚訝的是,他卻花了上百萬元去香港和美國讀EMBA。這事很多人都表示不解,我也很早就聽說溫州人看重做生意,并不重視讀書。
搞企業的人需要德行,轉型升級需要視野和境界,需要經常更新思維和知識,萬總就是這種老板。他幾乎每周都出差,全國全世界跑,俄羅斯、印度、巴西、日本等。有一些因循守舊,貪圖安逸,缺乏理想的老板,賺了一點錢就豪車別墅美女,錢好賺的時候就惡性競爭賺快錢,錢不好賺就干脆放棄不干了,對轉型升級毫無興趣。這種老板肯定要淘汰的。
技術型的老板喜歡走縱向升級的路子,就是順著自己原有的產品或業務方向去鉆研。這當然是很好的。但萬總這種管理型的老板傾向于走橫向升級的路子,比如做模具,他自己的模具企業雖然也在不斷發展,但他并沒有把全部精力和資源用在此處一個點上,即鉆研自己的模具技術上,而是以模具為中心展開布局,分析本地產業鏈的缺陷,去做一個模具創新基地。他發現模具制造離不開熱處理和精密加工,他就會與人合資做一個企業來補上這個短板。他還參與收購了中國模具網。對于現在的年輕人不愿意到制造業當學徒,喜歡坐辦公室,不愿意下車間,萬總感到很憂慮。他自己的企業里90后學徒只有2個,嚴重不足。這也是各家企業的共性問題。他說下一步要考慮解決的辦法,否則企業就做不下去,行業也就完了。致力于發現行業的問題,并設法解決,而不是專注于自己一個企業的問題。這是萬總這類老板典型的思路。以前這些問題要靠政府解決,其實政府是搞不好的,還是交給市場來做更合適。這些共性需求自然也是很好的商機。
這種做法可以叫做橫向升級。自己一心鉆研模具是升級,幫助別人解決問題從而把模具做得更好,或者統合各要素把當地模具行業向前推進也是升級,而且可能是更重要的升級。有的人可能說這是轉型,由制造業轉做工業服務。此種轉型本身就是升級,因為沒有離開模具這個中心,其實是在轉型中升級,在升級中轉型。
縱向升級和橫向升級不能對立來看,是有機統一的。有的人專注于自己的企業,專注于技術和產品,有的人視野較寬,放眼于行業資源配置,解決共性問題,只是側重點不同,殊途同歸。中國制造業最不需要的是那些專搞低價競爭、惡性競爭的老板,對技術不用心,對資源配置和行業短板更不去研究解決,只會破壞行業秩序。
萬總對做專和做精其實也很重視,他那個做模具的企業下一步準備上馬工程分析。他說,模具這塊出問題,中國的企業都是靠人靠經驗去找原因,但模具加工的過程又看不見,有的問題經過好幾年才解決了。而發達國家是用工程分析,設計完了先模擬仿真,許多傳感器采集數據用來分析,把問題先找出來,解決在生產過程之前。生產力的發展,技術的提升畢竟是一個行業獲得進步的最終因素,所謂橫向升級的老板當然不會不懂這些。
善待員工,每年必加薪
如何管理自己的企業,不同類型的老板風格也不一樣。技術型的老板喜歡凡事親力親為,管理型的老板則喜歡找別人來干,對用人更有研究。萬總說,他的企業里骨干員工極為穩定,因為不管企業的效益如何,每年都給加薪,到了三十五六歲的模具工程師在他這里年薪一般有20多萬。他說,不用整天盯著他們,技工和普工不一樣,他們喜歡動腦筋,遇到問題自動就去想辦法解決了。輕描淡寫幾句話,你會感到他對各種人是有把握的。我曾經納悶,一個做企業的人,又是念書,又是到處跑,誰來管理他的企業呢?原來是把人都細心安頓好了,骨干隊伍穩定也就不用太操心了。有些企業,因為老板管理不得當,整天鬧得雞飛狗跳,這種企業在市場形勢好的時候能混口飯吃,殘酷競爭的時候必死無疑,根本沒有機會轉型升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