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SA科學家開發出等離子3D納米打印技術 日前,美國宇航局(NASA)的科學家們開發出了一種新型納米材料打印工藝,使人們可以用它更容易、更便宜地制造諸如可穿戴化學、生物傳感器、數據存儲器和集成電路之類的裝置,而且可以將其打印在彎曲的表面上,比如紙或者布等。其中的秘密在哪里?等離子體。該噴嘴通過氦等離子體的開關來噴射納米管。當等離子體關閉時,納米管的密度小。該等離子體能夠以很高的密度和良好的附著力將納米管聚集在基板上。 事實上,在基板上逐層打印納米管之類的納米顆粒并不需要任何花哨的硬件——最常用的就是使用噴墨打印機,這種噴墨打印機可能與您在家里或者辦公室里使用的那種機器很相似。不過,盡管這些打印機比較經濟和耐用,它們也有自己的限制,就是只能將液體油墨打印在硬質材料上,要知道不是所有的材料都可以很方便地制成液體的。但最嚴重的限制還是它們只能打印2D對象。氣溶膠打印技術可以部分解決這些問題。該技術可以將納米材料沉積到柔性基板上。但是由于打印之后需要將其加熱到幾百度來干燥油墨,因此仍然無法使用依然的紙或布等材料。如今,來自NASA Ames研究中心和美國SLAC國家加速器實驗室研究人員開發出了一種新的3D打印方法解決了這個問題。該基于等離子打印系統并不需要熱處理階段,事實上,整個過程只需要40攝氏度左右的溫度,而且也不要求打印材料一定是液態的。“你可以用它將東西沉積在紙、塑料、棉花和任何織物上。”NASA Ames研究中心的Mayya Meyyappan說。“它很適合柔性基板。”
為了展示他們的技術,研究團隊在一張紙上覆蓋了一層碳納米管。為了做到這一點,他們通過一個噴嘴直接將碳納米管和氦離子等離子體的混合物噴到紙上。由于等離子體能將粒子集中在紙的表面,形成一個穩固的層而且不需要進一步處理。除此之外,他們還使用同樣的技術3D打印了兩個簡單的化學和生物傳感器。通過將某種分子添加到納米管與等離子體的混合物中,他們可以改變納米管的電阻并響應某些化合物。他們3D打印的化學傳感器是用來檢測氨氣的;而生物傳感器則是專門相應多巴胺的,這是一種與帕金森或者癲癇癥之類的疾病有關的神經傳遞素。據了解,這種3D打印方法非常靈活,很容易就能擴展——只需添加更多的噴嘴即可。例如,一個花灑式的系統就可以一次打印很大的表面。或者它可以設計得像一個軟管,在三維曲面上噴涂納米材料。“這種技術可以完成噴墨打印做不到的事情。”Meyyappan說。“而且任何噴墨打印能做的事情它都能做,因此它相當具有競爭力。” Meyyappan表示這種方法很容易就能商業應用,只需進行一下比較簡單和廉價的開發即可。目前該團隊正在調整他們的技術使其能夠支持其它的打印材料,比如銅等。這種技術還能夠將電池材料打印到很薄的金屬(比如鋁)板上,然后將該金屬板卷起來,制造出非常小,但是功能卻非常強大的電池,以用在手機或者其他設備上。該研究成果已經發表在《Applied Physics Letters》雜志上,標題為《柔性基板的等離子噴射打印(Plasma jet printing for flexible substrate)》。 C9 N& D. `( H( p# w, L9 T1 k
NASA將建設外星基地 外星塵埃3D打印材料獲認可 當人類最終決定殖民外星球時,首先需要解決的是建筑問題,使得人類的脆弱身軀免受嚴酷環境的侵襲。向火星或月球運送裝配式結構或材料的費用十分驚人(1千克材料的月球運送費大約為10萬美元),因此專家正尋找在外星球直接進行建筑的方法。如今,我們或許有了答案:3D打印——在火星和月球就地取材,用塵埃打印出建筑材料。該流程名為“選擇性分離燒結”(簡稱SSS),它可以將火星和月球上的常見材料轉換為建筑材料(如瓦片和磚塊)。該過程大致是這樣的:將火星和月球上的現成硅酸鹽材料(如氧化鎂和表皮土)加熱到極高溫度,并形成物體。“選擇性分離燒結”是一種新穎的粉末增材制造方法,可以制造出各種規格的高分子材料、金屬材料、硅酸鹽材料、復合材料的部件。 南加州大學的工程師赫洛克·霍什內維斯是此技術的的開發者。最近,他拿它參加了NASA的“就地資源利用挑戰賽”,并奪得本年度的頭籌(獎金2000美元)。該競賽旨在尋找就地利用月球和火星材料并用于建筑的方法。“選擇性分離燒結”技術使我們可以僅攜帶一臺機器前往火星,用它打印出常見的建筑材料。不僅如此,它還能在國際空間站有用武之地。需要時,宇航員可以用它來打印工具和備件。此技術可以使空間開拓更加經濟、可行。在零重力條件下,任何直接、高溫的金屬材料、硅酸鹽材料、復合材料的制造方法都不可行,而此技術則將成為先例。 接下來,霍什內維斯將在真空室內對此流程進行測試,以確保在太空環境下一切順利。我們尚不知道測試成功之后將會怎樣,但毫無疑問:當我們最終抵達火星(或建造月球殖民地)時,類似的3D打印技術必將為我們所用。 超聲波金屬3D打印技術為NASA制造智能部件 FBG傳感器是一種光纖光柵傳感器,可以精準的測量位移、速度、加速度、溫度。主要應用在煤礦圍巖、橋粱建筑、航空航天、石油化學工業等領域。如果將FBG傳感器嵌入到金屬零部件中,這個零部件將成為可以感知溫度、速度等變量的智能零部件。 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蘭利研究中心最近與Fabrisonic公司合作,使用Fabrisonic的UAM 3D打印機將FGB傳感器嵌入到金屬零部件中,以長期監測零件的應變。 通常情況下,在金屬3D打印的過程中會產生高溫,這將會導致嵌入的FBG傳感器失去敏感性。因此,制造嵌入傳感器的智能金屬零部件,需要使用低溫的制造技術。Fabrisonic 公司的UAM 3D打印機的獨特之處在于使用了一種將超聲波焊接與CNC結合起來的技術。UAM工藝主要使用使用超聲波去熔融用普通金屬薄片拉出的金屬層,從而完成3D打印。這種方法能夠實現真正冶金學意義上的粘合,并可以使用各種金屬材料如鋁、銅、不銹鋼和鈦等。在制造過程中溫度低于200華氏度,在這樣的溫度環境下嵌入傳感器可以避免傳感器被損壞。 Fabrisonic 公司在制造這個智能零部件的過程中,鉆出一個小通道,并將傳感器放入小通道中,然后在通道上繼續進行金屬的逐層焊接。經過NASA 蘭利研究中心的測試,嵌入到零部件中的傳感器沒有在制造過程中受到損壞,可以正常完成應變檢測任務。據了解,超聲波金屬焊接技術始于19世紀30年代,但受超聲波換能器功率的限制,多年來超聲波焊接技術主要應用在塑料焊接領域。直到大功率超聲波換能器出現后,該技術在焊接一定厚度的金屬箔材領域得到了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