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網購興起聊聊企業誠信
周末閑來無事,一朋友想買個筆記本,于是一起到數碼城轉了轉,朋友對電腦挺熟,在幾個店面短暫停留,每次跟店家聊不上兩句,轉身就走,偌大的數碼城,二十來分鐘就轉了一圈,出了大門,朋友說:都什么年代了,這幫人還是抱著坑一個是一個的態度,搞得我連砍價的興趣也沒有了,再這樣下去不關門才怪。
其實朋友在看電腦時,我數了數里面的攤位,估摸著經營電腦手機的商家比兩年前減少了得一半,即使周末,人也不多,估計其中還有不少是看完了實物再到網上去下單的。
記得好像是馬云說的吧:網購在中國發展如此迅猛,主要原因是中國的流通環節太繁雜,成本太高;我是覺得還有幾個原因也很重要:
人們的生活節奏越來越快,節省時間,提高效率對很多人來說也變得更重要,于是越來越多的人厭煩了砍價、厭煩了忽悠; 互聯網的先天優勢使得貨比三家變得輕而易舉,各類比價工具如雨后春筍,所以價格更趨透明,這也迎合了更多人的需求; 同時網購時的產品介紹、各種咨詢記錄都是白紙黑字的,比起實體店的空口白牙更靠譜些,對商家也多些約束,網購平臺的管理下商家的失信成本更高,對投訴更忌憚;
另外還有很重要的一點,網購中的買家評價提供了重要的商家誠信信息(雖然也有造假的,但是總體來說參考價值還是很大,相比之下很多實體店的誠信信息就是零)。
好像扯得有點遠了,其實費話了那么多,重點就是兩個詞:誠信、效率(歸根結底,誠信也是為效率服務的,關于效率的問題,后續的貼子再從多個角度細述,這里先說說誠信)
本人的工作是外貿采購,機械OEM件 ,零碎的小訂單多,經常要開發新供應商,對象基本是小企業,工作內容經常就是網上搜一搜,或是各種打聽,然后選幾家合適的一通報價,再挑選一兩家驗廠,接下來問題又來了,雙方沒打過交道,質量做得怎么樣?交期如何?付款好不好?甚至會不會跑路了啥的,彼此都沒底,于是乎各種察顏觀色,無所不用其極,但最終往往還得試過才知道,這一“試”可不是隨便試的,失敗率高不說,失敗成本更是嚇人。我這公司就碰到過好幾次:交期一拖再拖的;貨款一付,供應商秒變大爺的;或是了出質量問題賴賬不管的;甚至還有開始合作了才知道,原來對方在驗廠時的技術員是請的“外援”。也有三兩次我們把供應商給坑了的情況:老外下了單又取消訂單的,供應已經備好料,開始生產了,我們領導卻拍拍屁股不管了。 國人的誠信一直為人們所詬病,這也是當年很多投資者不看好馬云的原因吧,然而網購的興起也昭示:中國人的誠信并不像想像中那么不堪,我們缺少的只是一個誠信體系,使得不守信的成本太低,守信所失去的反而可能更多。
現在的各種采購推廣平臺,能查的信息基本只有規模、設備配置、主營產品,而且即使是這點信息還有很多水分;至于技術能力、品質管控等軟實力,只有天知道。于是很多采購員找供應商時更傾向于熟人介紹,至少誠信度更有保障些,但這樣一來,搜索面就變窄了。
說到這里,不禁腦洞大開,為什么不能借鑒下網購的經驗,建立這樣一個采購平臺,將企業誠信檔案納入其中: 1、 首先由第三方(也可以是平臺本身)對供應、采購企業進行驗廠(深度視具體情況而定,也要考慮成本問題),并簽訂相應的協議,一旦企業在交易過程中出現違背誠信的行為,由采購平臺對其進行相應的處罰;保證金的方式會增加企業負擔,同時帶給企業不安全感,個人認為不太可行;可以采取對失信行為進行網絡公開的手段(當然這一條應該寫進雙方最事先簽訂的協議中),失信行為的確認可以是采購平臺調查、第三方鑒定、相關機構仲裁結果、法院判決等。
2、 由采購平臺對企業的交易行為進行記錄整理,可以開發一個客戶端,實現與企業的ERP等管理軟件、企業雙方銀行交易記錄等對接(盡量不增加或是少增加企業的工作負擔,以確保這一步驟的有效執行,做到這一點難度很大,但必不可少,不然這樣的誠信體系就形同虛設了,也許有其它思路可選),建立有效的企業誠信檔案,這樣對誠信企業是一種激勵,失信行為的隱型成本也會增加。 3、 對于單次交易,或是應供需雙方要求,可由一方支付交易保證金+違約金,由采購平臺暫管,待交易順利完成后,交易保證金由平臺直接支付給另一方,違約金返還,(可以按一定利率支付相應息金);如果交易中出現失信行為,違約金可以作為調查鑒定失信行為的費用,從而可以對交易雙方進行很好的監督。
4、 盈利模式,可以采用現在常用的會員費或是交易抽成,但是個人更傾向于此平臺達成規模后所帶來的增值效應(雖然我現在也沒太弄明白這樣的效應如果實現)。
互聯網時代,人們的生產生活更趨數據化,數據更趨透明化,如何對海量數據進行檢索、篩選就成了全社會需要解決的問題,這一步,若不跟上,必被淘汰。
上述所說的企業誠信檔案,只是個人構思的新型采購模式中的一個環節,如果孤立的看,沒有特別之處,也毫無意義。由于沒有經過系統深入的調查研究,在此也難以再細化。這樣的誠信體系,已經有很多采購推廣平臺在做了,而且做得更細,覆蓋面更廣,但是如果就更復雜的機械產品采購而言,其深度遠遠不夠,就拿阿里的*信通來說,雖號稱是經過深度驗廠,但是作為一名機械產品采購的我,在其網頁上卻幾乎找不到任何可以打動我的信息;其所謂的驗廠,不過是外行人的走過場而已,基本不能提供技術、品質方面的有效信息,本質上也只是加強版的某寶而已。個人認為*信通這樣的模式主要適合日常用品及一般工業用品的個人采購,或是一次性、小批量的企業采購。這樣的征信體系對于較復雜一些的工業品的企業采購來說實用性不是很強,或者說只是將用戶采購中遇到誠信問題的風險從90%降到60%而已(沒有準確數據統計,只是為了說得形象些,在這個數字上不必較真),
企業誠信絕不僅僅是有沒有耍賴的問題,更主要有是否夸大自身實力,是否貿然承接超出自身生產、技術、品質能力的訂單;交易中出現糾紛時,處理是否合理等等。而這才是很多采購最頭痛的問題,但這些問題的考察有著很高的技術要求,沒有極強大的專業技術團隊,專業的眼光及思維方式是無法做到的,從這一角度來說,目前市場還是空白(在最后這一點上,個人見識所限,未必準確,如果社友有更多了解的,歡迎提供信息,在此謝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