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1204-3.jpg (24.52 KB, 下載次數: 83)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15-12-10 18:48 上傳
& W& j4 i0 h% ], ^# N: R: T$ A( z9 [: _# h
經多方查找資料,來看一下現在的局勢~~
' o4 ^ F/ V. u) J6 V& l3 u+ u來自房產商: ①soho——潘石屹稱自己下飛機后一路數燈箱廣告,兩個冬蟲夏草的、兩個汽車的、四個核心價值觀的、兩個PICC的,其余都黑著。他感嘆,當年房地產廣告如何氣勢磅礴,現在一個也沒有了。有業內人士透露,潘石屹的SOHO上海設計部將被整體裁掉。
' n. R0 |! J8 F# H②萬科——萬科上海區域公司產品管理部門已被撤銷,該部門所有員工都將成為萬科外部事業合伙人。有人說,新公司正在注冊中,架構調整已完畢,盈利模式跟普通的設計院一樣。人數規模已超過10人,除管理部的全體員工外,還新增了剛外招的三四人。4 N& y& x/ y. Q0 A+ j5 _/ A
: L G, N2 S& x* p" ]% V
③中國金茂集團(方興地產)——中國金茂的城市綜合開發與運營將更關注客戶的需求,通過夯實服務,打造社區最后一公里的商業生態圈,滿足客戶全生活周期的需要,通過導入產業資源,推進產城融合;通過整合酒店、醫療、教育、養老等配套,滿足客戶全生命周期的需要,并形成中國金茂特有的競爭優勢。
/ ]* D3 I {! ]來自設計院 ——某國企設計院設計師 我是一剛入行建筑設計的菜鳥,在找工作中遇到近20家大小不同的公司,新崗降薪約50%后來被某國企設計院錄取,項目數量比去年同期降低1/3,潛在項目同比下降2/3。 2 S0 s) [, n9 B* |. S' I# _
①——北京建筑設計研究院的一名設計師。 “我研究生畢業時,正是房地產行業的鼎盛時期,同時也是建筑設計行業最繁忙的時期。那時房地產商追得緊,幾乎就是無止境地作圖。但去年伊始,她逐漸沒有了新的案子,現在只是靠此前積壓的案子維持著。可一旦之前的案子做完,就只能坐吃山空了。”
9 R9 \) `% t! S1 j, ^2 `0 j②——一位女性建筑設計師 “現在設計公司尤其是住宅設計方面遇到的困境其實就是整個行業的縮影,經過了之前的快速‘發酵’時期,沒有了地產商幾天逼出一個案子的壓力,我們能夠沉下心來好好做幾個設計。能夠淘汰一部分企業一部分人,讓躁動的行業平靜下來,設計師才能做出有靈魂的作品。”
4 T# `6 v! @0 i4 V來自相關企業: 電梯協會理事長李守林則在日前透露,10多家小型電梯企業退出了整機制造行業。“2015年預計將有6%~10%的整機企業退出電梯市場。” ~/ x8 f, i% j6 U- Y% H T9 C7 F5 F
設計院裁員: ①——上海某建筑設計院在2014年底進行了組織、薪酬改革,原施工圖建筑所、結構所、機電所進行了整合。方案創作團隊開始獨立運營,除在公司業務平臺上接單外鼓勵各組人員自主接項目,收款除部分上交外自負盈虧。業績壓力大的部分創作組進行了裁員減薪。北京也有類似設計院。 0 l( e4 y' y% @+ R! g- v, r
②——同地另一家建筑設計院作為一家全方位,多元化、國際化的設計集團,職能部門降薪,很多人不續約。 2 a0 C8 M6 y+ k; Q5 {
③——北京一家的化工院,已利用項目考核進行裁員,人員流動性極大,近兩年已裁員20%部分職能中層已離職。
, t7 `; B+ _9 U6 j④——河南某交通設計院,去年底合并多個職能部門并裁員 ……
" G; t' ]* k0 F8 K7 K* F7 |
( W' _2 a5 D5 F+ ^+ @; F 從算賬的角度而言,裁員對成本降低的力度要遠遠大于降薪,道理不難理解:在正規的企業運作中,員工的綜合成本除了工資獎金外,還有相當大比例的社保、福利及培訓等開銷,這還不包括為員工支付的各種管理成本。而減薪除了能把工資獎金及非法定的福利適當拉低外,其余部分無法顯著降低,因此減薪對于人力成本的下降貢獻有限。
2 F. n$ O. |" p- ~/ M
從涉及人群范圍看,裁員只涉及部分人,降薪覆蓋的人群范圍則大得多,這是因為,若是降薪,就得大家一起降,而且減少的比例要差不多,不然易給人不公平之感,但集體降薪的麻煩在于,有能力的核心員工可能會離開,而留下來的員工能力相對有限,這會導致企業整體能力水平的降低。即便核心員工因為情感或忠誠度而勉強留下來,也可能面對縮水的收入而降低積極性,帶來公司整體效率的降低。若采用裁員,核心員工依然可以保持甚至會提升薪酬水平。 . r8 V; k+ V5 z9 G0 ]
再從操作維度上看,無論裁員或是降薪,都需要履行勞動合同約定的必須程序,而即便這些環節都順利地通過了,讓管理者或人力資源部門親自對員工開口仍是極為痛苦的事。裁員針對的是相對小的人群范圍,而且是短期的、一次性行為,以后也無需重新面對,降薪卻是面對所有以后還要時刻相處的員工,從情感而言,難以客觀對待。 " h/ E5 U0 {: r. i
但這并非是在論證裁員比降薪更有效。實際上,裁員也會損傷員工的信心,給留下來的員工帶來恐慌和不安全感,降低公司的效率,而采用降薪有時也具有某些優勢。比如,行業衰退或低迷時,人力資源供大于求,相應的資源價格會下降(對現實的設計行業而言,或許目前正處于人力資源定價回歸理性的過程),在此情形下,給員工保留一份工作也許顯得更有人情味。 # Y" J" U7 W$ ]9 h" P# ]) v
另一方面,無論裁員或降薪,無論程序多么合情合理合法,都會對企業帶來極大的負面影響,而如果再夾雜不規范的操作手段(比如,該補償的不補償),甚至可能會牽涉法律層面的糾紛,損傷企業外部形象。由此看來,裁員與降薪,哪個更好,并非是單純的選擇題。+ G0 [9 J" r4 j H' G
Q# F6 E9 r r7 o& G
行業慘淡下,降薪裁員都是企業解困之舉。,但從積極的角度看,在寒流突襲的當下也是讓機械行業眼紅其它行業的工程師們逐漸平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