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機械制造業與德國或是日本的差距主要體現在哪些方面?身為從事機械行業近10年的業內人員,鄙覺得首當其沖的就是加工出各種零件的工業制造母機——機床的差距。早在20、30年前,包括德日在內的發達國家已經大范圍應用五軸聯動數控加工中心,現在呢?我國造得出來么?當然能造得出來。但是好用嗎?答案是:難用的很。首先就是精度問題,然后是結構剛性(耐用度和穩定性能)差。隨著改革開放逐步深入,這20年來各地開發區如雨后春筍鱗次櫛比,大大小小的外資企業大量涌入,制造型外企在我國設廠所用的制造裝備,除了低端產品采購國內廠商外,涉及精度的機床設備大都從本國已經下線的近乎淘汰的機床里拿出一些運到大陸駐地,繼續生產。這些已經服役10年以上的舊機床,竟然還要比我國現在制造的機床精度要高,剛性要好,極少故障率。相比而言,由我國自主生產的機床(尤其是數控機床),僅僅服役5年左右之后,精度大幅喪失,故障率高,這其中的原因其實就是制造工藝、材料上的差距。機床裝備中,關鍵部件是伺服電機,絲杠和導軌,這幾樣要做得精益求精,那真得是要有一干超級精密的母機之母,超級耐磨形變極其微小的材料及備極巧妙的工藝路線來保證!這還僅僅是機械硬件上的呢。我們沒人家硬。軟件呢?內嵌PLC高度可靠的控制則是軟件部分,我國的數控系統也只是抄襲日本德國,根本沒有什么另外的長處。設計就更別提了,連一款拿得出手的集成CAD、CAM、CAE等等的3D軟件都沒有(牛氣哄哄的程序員哪里去了)。所以,我們也沒人家的軟!軟硬都不如人!我認為制造工藝和材料這兩個方面是我們與先進國家之間在制造業上最難以縮小的差距,更遑論趕上!原因其實都知道,實業這些年被畸形的經濟結構拖得茍延殘喘,優秀的年輕人材又被社會價值觀念誤導而不愿從事這個行業,造成我們國家缺失了一個寬厚的藍領技術人才積累的土壤,自然就缺少更高端的制造業拔尖人才。我們一直以為將要迎來的是工業4.0和大數據時代,但看看上面兩個視頻之后,大家想想:你做好準備了么?以為遍地的程序員就代表全員腦力準適應新一輪的信息革命?
人家的制造工廠現在可以做到無人生產,閑出的人員騰出手來干點別的工作;我們的基礎工業遠遠沒有這個高度,注定我們的成本要高(一切成本中,人的成本最高),成本高注定要被市場淘汰。古今中外我就沒聽說過被淘汰的落后者能搶勝利者手中的飯碗這種現象,所以,如果不正視這種差距,努力追趕,那么我們都會永遠作為第三世界的低級勞工去在給第一第二世界里的雇主充當廉價勞動力中賺取可憐的生活費。內經曰"人無胃氣曰死",說的是脾胃主進食運化,是一身生機之源,同樣地,實業為一國之基,機械制造是根本,制造業不健康,落后挨打必不可免。只有基礎制造興旺,人才受到政策尊重,生活有保障,社會才會尊重踏實干事的那群人,我國才會漸行穩健,刻薄險躁的風氣才會得以糾正,上下相協,萬眾愛國,因而屹立于世界列強之間。
清末李鴻章力辦實業,無非想要強國根基,仍勝百余年后今時大多國人思想,實為前瞻開明。也不能單怪誰,只恨不齊心,大家都只看到自己。人性這東西,古今中外其實同一。關鍵看那個社會風氣的領頭羊是怎么引導的。
《大明劫》吳又可答孫傳廷:"…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大明積弱已深,實由歷代朝廷重權謀而輕經術,已非一劑猛藥可治…"
"治大國如烹小鮮"。自己做飯給自己吃,給老婆孩子吃,定會奔著最養人、最衛生、盡量可口的要求去烹制,所以會用心去做,把這個推到做事亦然,為官亦然。實打實地做事,各安其分,就是這么簡單。可惜,總會有人只想享受,看不得別人好,恨不得踩在同類頭上作威作福,絲毫不顧惜世道人心,不顧惜炎黃心脈,帶壞廣大中下資質人群的心路跟著舍本逐末囂囂不已,損人不利己,何其狹也。日本人路子雖野(軍國主義隨時抬頭),但論起民族凝聚力和自豪感,那是沒話說,真是實打實地肯為他們的領袖肝腦涂地的;日耳曼民族盡管呆板,但踏踏實實地做著世界級堅實耐用的產品,看看世界杯,踢球多難看,人就是下笨功夫跟你死磕著堅持到底奪冠,從而讓觀看者對他們的意志肅然起敬!所以說沒點精神,沒點講究,只會窩里橫,拿自己人當猴耍,就只能遺笑世界之大方了。這世界其實和人際一樣,聰明不聰明都是其次,肯從笨處從底子上下扎實功夫的,才會贏得別國別人的尊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