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彪為何沒能留下來 ——“相對貧困”的驅(qū)動與困擾(二) 我喜歡傅彪,喜歡他銀幕上一個個鮮活樸實的形象,報上說,傅彪生活中也是個厚道老實的人,可惜,他那么快就走了。 演藝界朋友和影迷們?yōu)樗托校瑘雒嫖禐榇笥^。 說起他的離開,差不多的輿論是:他純粹是累的,第一次手術(shù)后就該好好歇著,不能再玩命出場。發(fā)出議論的人似乎比傅彪清醒。還有人說,傅彪拍了那么多戲,按說掙的錢不算少了,再拼命不值。有人便解釋,他也不光為掙錢,更是因為熱愛藝術(shù)。但生命只有一次,即使為了更大成就,也不值得貼上命干。報上又說,傅彪貸款買了大房子,作為名牌演員,攤子不小,耗資也大,都得靠拍片撐著。 聰明人會說,何苦呢?攤子小點,房子小點,不就都有了嗎? 那么,傅彪為何看不清呢? 著名制片人張紀中在傅彪走后說,社會要關(guān)心演藝人,他們面對的壓力非常人可以想像。你在這個圈子里混,就不可能掙脫圈內(nèi)的許多游戲規(guī)則。 一般人會覺得這話不得要領(lǐng)。演藝明星又非社會弱勢群體,沒有人拿鞭子抽著他們?nèi)ヅ膽颍撬约罕薏咧约喝ヅ膽颉Uf來說去,演藝明星或者各行各業(yè)精英要學(xué)會自己愛護自己。 可是,這年頭為什么自己愛護自己很難做到?明明命是自己的,為什么都忘了? 我們就不得不研究一下我們手中驅(qū)趕自己的那根鞭子。 鞭子好像握在自己手里,其實又握在社會手里。 每個人都不由自主鞭策自己,因為社會的競爭在督促你。在小百姓看來,傅彪成了明星,可以悠著點了。孰不知,他和所有人一樣,比下有余了但還可能比上不足。他眼里一定還有比他更有成就的藝人。一個人總往高處比,內(nèi)心就難免不平衡,就有對自己現(xiàn)狀的不滿,就有繼續(xù)奮戰(zhàn)的動力。 其實全社會大小人物都如此。 人人都處在比下有余比上不足的狀態(tài)中。人人都在不平衡。人人都因為不滿而充滿了玩兒命的動力。在幾十年前那種“一大二公”的平均主義農(nóng)村里,農(nóng)民可能吃不飽肚子,但是,家家戶戶窮著,也就沒有什么不平衡。現(xiàn)在溫飽有余,看著村里村外的人有了錢,特別是看到城里有更富得多的人,內(nèi)心自然就不平衡了。想勤勞致富的有,想謀取不義之財?shù)囊灿校@在經(jīng)濟學(xué)上說,是人們不能忍受的“相對貧困”。 當一個人活得比別人差比別人窮時,當一個人相對別人社會等級低時,心理不平衡是非常難忍受的。為了消除這種痛苦,人們才有了積極進取的動力。 誰被這種不平衡折磨得厲害,誰求成功的動力就強。 那些生來富貴高人幾等的小孩,長大動力相對就小。 中國時下處在發(fā)展中,人們充滿發(fā)財?shù)膲粝耄嗷ヅ时仁执碳ぁT诿恳粋€城市,每一個領(lǐng)域,包括每一個企業(yè),都交織著密集的“不平衡”。不管多么成功的人,都有比上不足之處。一個領(lǐng)域內(nèi)頂級成功的人,還會因更頂級人物的成功而不平衡。人人都活在“相對貧困”中,知足常樂早就成了古董。 這樣,我們就可以回到對傅彪的惋惜上了。 他明明已經(jīng)是相當成功的明星,為什么生病之后還歇不下來? 在這事上,誰也不要做旁觀者清的聰明人。其實,都可能當事者迷。不信,到那些大公司看看,那些已經(jīng)做到董事、總監(jiān)或者部門經(jīng)理的年輕人,明明累得已經(jīng)爬不動樓梯了,也絕不聽你的勸,干事時悠著點。為什么?因為與其忍受比上不足的不平衡的痛苦,不如寧肯這樣累著。哪怕累得身體差點,也不能比別人升遷慢,比別人月薪少,比別人買房買車晚。 人人都是這么干的。 傅彪病后,親朋好友肯定也勸過他多歇,但沒能勸住他。現(xiàn)在,我們想勸全社會的人都從容點,愛護生命,也未必勸得住。在目前的文化背景下,人們?nèi)淌懿黄胶獾哪褪芰Σ睿撵`脆弱,許多人都會在怕活得不如別人的相對貧困中難受,而寧肯透支生命。 我們只有從社會文化入手,讓人們知道,生活的質(zhì)量等級除了金錢成功之外,還有一定的悠閑與自由,善待自己生命是成功不可或缺的要素,人們的盲目才可能減少。這時,關(guān)愛演藝人才有可能多少變成一句關(guān)懷所有人的實話。 關(guān)鍵在文化。
$ M Y6 k" @- y S7 C7 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