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鑒于目前存在的供需差距,機床行業的能力顯然有待提高。印度公司正在大力加快技術發展的步伐。今年年初舉行的IMTEX 2015 展會,就為機床制造商提供了一個巨大平臺。在本次展會上,參展商們的創新水平已提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所制造的機器中融合了高性能、易于使用、人體工程學及美觀等元素。其創新的重點在于自動化、提高相關工序及加工操作的效率。所展示的眾多解決方案,也得到了飛機制造工業和能源公用事業等蓬勃發展的工業領域的推動。
ACMA(印度汽車零部件制造商協會)、IMTMA(印度機床制造商協會) 和Roland Berger Strategy Consultants(羅蘭貝格管理咨詢公司)最近開展的聯合研究表明,由于匯率波動導致汽車行業進口替代增長,印度機床供應商的增長率可能會更高。印度制造商的競爭力已得到提升, 與全球競爭對手一起,應對國內客戶的應對挑戰。
下面是印度機床行業最新興起的創新和技術發展趨勢的一些概述。
人機一體化
印度機床企業已經認識到,必須提升自動化水平,得到用戶們的認可并融入人機一體化。為說明這一點, IMTMA 規劃委員會主席 Shailesh Sheth 表示,“集成了搬運、抓取與放置等機器人的設備,可算是一個不錯的自動化水平, 可以達到每小時產量指標。但是機器- 機器的集成是一種昂貴的自動化方式,并最大限度地減少了人力的需求。因此,人與機器的結合是一個不錯的制造業解決思路。在一條完整的生產線上,集成傳送機和龍門式機器人以減少人工強度。印度企業已采用了類似這般的自動化,展示出積極而良好的創新水平。有些領域整個生產線均需要實現自動化,因為各個工位必須處于平衡狀態。”印度企業已經在這一發展方向上展現了良好的開端。
Jyoti CNC 和TAL Manufacturing Solutions 等公司已經達到這種級別的自動化,將人與機器完美地結合在一起。“大多數客戶所尋求的自動化,不僅要更換部件,還要求加載和卸載部件、清潔、檢查并為下一道工序做好準備。借助于機器人和集成軟件,我們正在開發適用于大中型企業解決方案的產品。憑借自動化集成,生產效率可以從65% 提高到85%, 并能確保質量和可靠性,”Jyoti CNC Automation 的研發執行負責人Vijay Zala 表示。
◆高精度機器
到目前為止,印度機器在顧客心目中的印象是只適用于粗加工。然而,這種觀念正在逐漸發生改變。印度國內制造商已經生產出非常接近高精度水平的機器,因此,完全能滿足國內客戶的需求。其中的一個亮點是, UCAM 在其Nimble Machines 品牌下推出了Noah 系列產品——六軸數控滾齒機,具備高生產率、高精度,采用了電子傳動裝置、先進的軟件和直接驅動系統等高水準的技術。
這臺機器是按照全球標準開發的。另一方面,GrindMaster 通過與美國Balance Engineering 合作,推出了適用于汽車曲軸的曲軸動平衡設備CRH_MQL600。“這種機器為客戶提供了關鍵的精準平衡工藝優勢,可以穩定地到達10 gm.cm, 并杜絕了返工,”GrindMaster 執行董事Sameer Kelkar 這樣表示。
多元化
自2002 年初,隨著全球專業生產商開始將生產外包給印度,特別是在汽車行業,見證了投資的增長。這導致了對機床需求的激增。機床行業隨之一直以穩健的速度增長,即使是在向先進工業國出口通用和標準機床方面, 也是如此。
但現在,隨著需求趨勢發生變化,該行業正努力在國內市場尋求生存機會。許多印度公司拓寬了產品范圍,以充實其金屬切削設備組合,從而為非汽車領域如基礎設施、電廠、鐵路、國防和航空航天、模具與成型等提供解決方案。在這些領域中,大量機械都由印度制造商開發,證明其創新水平達到了新的高度。
◆多任務機器
在多任務機器領域, 印度的設備還沒有達到完全的多任務水平。不過,有很多機器正在進行運行測試。“在加工中,生產出的第一個部件通常會報廢。通過運行測試,可以消除這種情況,避免首個產品的浪費。還有很多機器具備在線清洗或去毛刺能力。不過, 銑削車削一體、車削磨削一體設備仍有 待開發。印度的機器制造商依然任重道 遠,”Sheth 指出。能夠一次性完成多種 操作設置的設備倍受歡迎。由于裝料、 卸料需要耗費時間,這一理念正在經歷 變化,旨在通過消除空置時間來最大程 度地縮短操作時間。多任務機器的概念 和需要正有賴于此,其基本原理就是使 處理加工的工作量最小化。
我們可以看到已經出現了基于這一需 求的發展趨勢。譬如,BFW 推出了雙主 軸高速 VMC,旨在提高精密鋁部件加工 效率。該機器所集成的尚未獲專利的技術 能夠將粗加工產品轉換為成品。該設備專 為制造兩輪車和乘用車部件的單設置機械 而開發。
有關多任務機器的要求,Zala 認為, “我們正在與進口機器展開競爭。同時, 正更深入地投入多任務機器的開發。客戶 希望單臺機器能夠擔負起所有操作任務, 如銑削、車削、磨削以及齒輪加工。這也 是行業中的最新趨勢,即尋找更高的靈活 性和最小加工工作量。”
◆低成本的機器
在外圍設備領域, 如夾持設備、夾具、緊固件和刀具夾頭, 也獲得了發展。同時,對于一些普通商 品,如標準設備,各企業也實現了新的 價格比率,如數控車床中有目錄價格僅 為 1 盧比(約人民幣 0.1 元)的直線工具。 這表明印度企業正準備與低成本供應國 (如中國)競爭。
印度機床行業的不足
◆大型部件加工
目前,在該領域的 最大差距就是較大型部件的加工。較大型 工件,比如 1 米到 1.6 米長的軸,需要足 夠大的數控設備,能夠承載大直徑輪子、 炮筒彈殼、飛機錐體等非常大的部件。 “印度大型機器的生產依然不足。印 度制造商需要彌補這一差距”,Sheth 指出。 Zala 就此進一步表示,“現在,我們正處 于基礎設施發展階段。發展基礎設施重工 業的作用重大。我們已推出面向重型工程 領域的大型車削中心,包括采礦、電力工 程、鐵路等。已有銑床能滿足這些行業的 需求,而開發的這些車削機床也是為了滿 足這一需求。”
◆不易加工材料
印度工業界習慣于 加工鋁和鋼等標準材料。但是,當涉及到 航空航天和醫療工程應用中的非標準高合 金鋼,如鉬、鈦合金鋼,相關加工知識就 十分匱乏。這些材料需要適用于不同切削 速度和冷卻工藝的刀具,以及對整個加工 范圍的調整。目前,主要局限在缺乏用以 創新的經驗水平。
◆未來工廠
印度的制造業尚未進入 “未來工廠”領域。為說明這一點,Sheth 指出,“我們仍然無法想象,未來工廠在 數字化應用、CNC 群控制器和離線監測方面會是什么樣子。在印度設立生產基地的 全球客戶會將這些概念引入印度。在TPS 系統方面我們取得了里程碑式的進展。但 仍缺乏足夠的機器來實現工廠自動化。我 們需要致力于“未來智能工廠”的理念。
談到有關舉措,由德里理工學院發起 的NIDAAN 計劃(一個本土機床主軸軸承診斷與預測系統)負責人M S Kulkarni 博士指出,“我們看到,很多大型制造業 客戶都無法承受由于設備故障停機而造成 的巨大損失。而影響機床停機時間的因素 之一就是主軸故障。這是一個任務關鍵型 階段,比較適合采用狀態監測系統。針對 這一挑戰,我們開發了這一本土化產品, 目標之一是診斷分析出問題的本質以及部 件的剩余使用壽命,現已申報了專利,并 已在Micromatic 磨床上實施。針對未來需求,我們還開發了可通過遠程系統連接 的軟件。”
總結
印度機床行業中的主要問題在于企業 在研發上的投入極低。按照全球基準,研 發投入約為營業收入的3~4%。但目前整個印度行業中很少有企業能做到。大多數 公司將新產品開發(NPD)與研發混為一談。印度公司應該給予研發團隊更高的定 位,這將創造出更多的機會,并將增強印 度機床行業的全球定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