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Snow. 于 2015-8-1 09:32 編輯
# _7 F2 Q; ], L5 p- {. _" f8 k" V! e4 t# S8 a
幫你復制過來了
( C/ a" H; r9 @7 u0 U# ]; L0 S, A" T. [8 A2 {' R' q
通讀部分:名校泛指985大學。機械,能動,材料類專業主要是指除計算機類(包括軟件,信息安全,網絡工程等),電氣類(包括電子等),土建類(建筑與土木等)之外的傳統工科。這里選機械,能動,材料三個專業來說,是因為招生數量龐大,很有典型性。我們統稱為傳統制造業工科。4 R% \" w3 X2 ^9 t; a4 ]
概要:本文主要論述考生報考名校(985大學)的傳統制造業工科的可行性和前景。
: {7 i2 h! z0 L$ h2 d/ m
9 [6 i7 U" J, t# J% C$ N4 ~% _: ?
: H5 A- \+ G+ U* `, b+ e7 e幾年前這個時候,高考結束,通知書來了,我父親看了后跟我說過:“其實我是打死都不愿意讓你當機械工程師的,但你自己錄取到了機械那就好好學吧,本科畢業爭取出國。” 那時候有部電視劇叫《暗算》,我看完后熱血澎湃報了機械想為軍工奉獻出自己的一生,但一腔熱血是解決不了任何問題的。不到一年我就從上海某C9退學了。為什么退學,這是后話。退學后我去了美國讀了計算機。
; Q9 \' `/ `) f5 u/ g( Y父親在航天部門工作多年,越來越多有能力有上進心的人辭職。有成就的人,有的技術移民到加拿大,澳大利亞,有的自主創業。剛畢業幾年的碩士博士,辭職去深圳的也很多。這些人里有很多是學機械,能動,材料的,大多也都畢業自北航,哈工大,西工大,華科這些工科強校。/ z5 W+ `9 h( @$ r
我給大家看一個圖表:2014年統計的畢業生五年后薪資排名) e* C* i( d( a5 U
8072d458ccbf6c815351ab01b93eb13531fa40e1.png (286.38 KB, 下載次數: 211)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15-8-1 09:31 上傳
4 j( R3 b: M7 E4 l0 n/ L" s& F
: d% t H: T2 G3 ?4 z# p" h4 v國內畢業5年后平均月薪排名前15的都是哪些學校?除了清北復交,剩下的不是金融(兩財一貿),就是管理(人大上外北外外交學院),或者信息技術(浙大中科大同濟)。當年高考分數差不多的機械材料這些傳統工科強校在哪?
1 n! f: @$ P7 `+ L, F6 {7 [西交排名28,哈工大排名37,華科排名53,西工大排名68 。9 \ f, A& ^7 V; w6 k
即便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這樣的985,排名19也是差了同在北京的普通211北京郵電大學11名,況且北航的計算機還很不錯。某種程度上說,報考傳統類工科=低薪。
8 Y3 N3 A# |, I學傳統制造業工科,我覺得從某種程度上是需要信仰的。下面我會細細的跟大家說。5 R. M: S% N" f9 v5 {
* T5 i; }, F$ W {5 ]( K( [
" p* E- _) G4 U一,中國的制造業是什么現狀:9 _" s6 A0 m! R8 ~6 j
中國的制造業與發達國家技術差距很大,而且制造業是需要時間來沉淀的。前10年大家把大把大把的錢投到房地產里。現在房地產不景氣了,錢又大把大把的投到金融和互聯網。新上任的李中堂還在鼓勵大家開網店搞互聯網當創客。就算是投錢搞基建,國家也不會想的起來制造業的。好不容易德國的工業4.0概念傳到了中國,李中堂才想起了制造業,搞了個什么中國制造2025,但我個人覺得這都是概念炒作。現在中國的制造業能保證不下滑就謝天謝地了。這次回國,什么工業機器人,智能制造,工業互聯網這些詞匯層出不窮,可我覺得中國制造業靠這些翻身的幾率幾乎為零。為什么,我給大家看一張圖表:
( @' ^" V- _9 U, }! S' j+ s4 ~; ^5 q% X% {
1003d2ca7bcb0a4665f739d06e63f6246960af76.jpg (33.82 KB, 下載次數: 214)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15-8-1 09:31 上傳
9 [4 x( e o# q4 Y( W3 W8 {. \" u
通過上面的圖我們可以看出,所謂的中國制造2025里最核心的工業機器人產業,中國的市場已經被日本的發那科,安川,川崎和德國的庫卡,瑞士的ABB這幾家壟斷。沈陽的新松機器人,也就是通過價格低換換市場,能騙騙經費罷了。國內很多企業也知道購買點高端設備準備做高端,但事實是大部分進口數控加工中心生產線長期閑置,只有等領導來視察時才會開。8 [% G& E3 V# T- P$ J5 J
德國和日本因為勞動力問題早在上世紀70年代就開搞機器人研究,中國這樣口號大于行動的國家,現在才意識到肯定是來不及的。雖然安川,發那科,庫卡和ABB這幾個工業機器人巨頭在中國都有產業分布,但我幫大家查了,與合資車企一樣,這些企業的研發部門不怎么在中國招人,最多也就是維護安裝人員,很少有去搞設計的。我對中國的制造業前景持悲觀態度:低端面臨人力成本上漲產業轉移到東南亞印度的風險,高端面臨缺乏創新和資金投資無法開展困境。反正是近10年中國制造業不會有什么根本性改變,所以從業人員還是會長期面臨薪資收入過低的窘境。
+ Z4 ?, u+ [ U- l/ a; j* Y$ e發達經濟體在工業化進程中制造業雇用的人員都一度高達勞動力總量的30%-40%。我國現在是15%左右,但卻出現了下降的苗頭。國際經驗表明過早去工業化導致很多發展中國家,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如果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制造業是受沖擊最大的。
, ]+ f% z7 ^8 H* z9 Z0 \
# e# v( G; d2 ?. c' ~& ]6 ]9 r5 U3 C4 g3 ?
二,中國制造業與工程師的個人發展; {9 Z& ~; e/ O3 m3 R! G
有人看了上面這段,說中國的制造業不行不正是需要我們去改變的嗎?我覺得一個人要想改變一個行業的可能微乎其微。機械,能動,材料這種傳統制造業工科行業里,一個優秀的工程師是需要通過長期生產實際環境訓練出來的。這些專業的經驗性要求要高于除了土木之外的任何一個學科,僅僅憑學校的教育很難產生優秀的制造業工程師。可是環境呢?上面這段也說了也沒什么能培養鍛煉人的環境。這就是一個死循環:缺人才-》—》水平差-》培養不出人才-》缺人才 這個死循環怎么解開,本人也無解。
G" z& ]$ L9 E/ z
9 p3 T( X) e& S/ t9 n1 e2 o, t- t6 J
三,機械,能動,材料等專業本身所面臨其他行業的沖擊
2 X) Y! y/ m; Z機械作為一個歷史僅次于土木的傳統工科,本身也面臨著其他行業的巨大沖擊。能動,材料類似。比如:
4 j3 Z5 g1 g# ~( i/ w①傳動系統,以前很多傳動系統是機械式的,因為傳動效率高,承載功率大。但現在隨著電氣的發展,尤其是變頻調速技術的成熟,電力傳動的應用越來越廣泛。有很多的高端機床的變速器已經從機械式換成了電氣式。5 [/ s9 W8 p2 c! N
②電動力,火車最早出現的時候是蒸汽機的,但隨著電氣工程的發展。機車也從蒸汽變為了電力。而現在各個品牌都在發展混合動力和純電動汽車。我看過一個資料,現在車企已經越來越研究不起燃油發動機了,因為每在發動機領域取得一個小小的進步就需要付出巨大的代價。汽車的變速器其實是發動機性能與實際需求不足而妥協出的產物,電動車的調速變矩很容易。不久的將來也許學機械的再也不用設計變速器,而能動發動機方向直接面臨失業。
+ w% v# ]0 T' D; z2 M* }' l③自動化設備,以前電子和計算機技術不夠成熟的時候,很多自動化設備都是靠機械里的凸輪機構,連桿機構實現的。凸輪的加工成本很高。而自從PLC單片機等控制系統以及伺服系統成熟后,以前靠純機械來完成的功能可以用成本越來越低的電氣機構完成。任何復雜的連桿機構的動作都可以通過兩個伺服電機和一個PLC完成。未來將會有越來越多的機械結構被廉價且易于控制易于改變的電氣結構實現。300年前瑞士就做過一個自動寫字的機器人,通過純機械來實現的。可是現在呢,機器人都是靠電氣了。5 T8 f; ^" i! `
傳統制造業工科里,只有材料沒有面臨其他行業擠壓的情況。但我國沒有發展材料科學的環境,也很難生存。: R P" x. D/ V. i$ P7 }, p$ e) b4 y
. D b2 t5 P: R4 N8 [% [% h& L) C' ]
四,傳統制造業工科生存狀態! b$ N$ } y7 f7 K% H: h
國內開航發的學校主要就是:北航、西工大、哈工大,南航。而學出來想留在行業內基本上就是去中航工業下屬的研究所、工廠等等。以本科生為例,大部分研究所很難進,進一些工廠制造廠等等。而他們的待遇很一般,比如上海某廠,一個月拿到手3200,另外某企業3000不到。2014年上海平均工資6000+,除去生活費1000,再除去房租1000,一個月只能結余幾百。再說研究生,以614所為例,由于人數飽和,本科生已經不招,招收的碩士生越來越少。在614第一年能夠拿到手的所有薪水是7萬左右,也就是差不多一個月4000-5000。' u$ K P4 Y9 w K3 j' F: l
但是:國內的研究所基本上是“611”制,一周6天工作日,每天11小時,可能有點夸張,但是基本上每天加班是免不了的。另外南京某廠招收航發碩士一個月拿到手才3000。航發的學生辛辛苦苦拿到碩士學位出來之后累死累活地工作每個月才4000-5000,你覺得把人生投在航發值嗎?同年級一個本科生,去了某快遞公司月薪8000,周圍幾個讀研的同學了解到這些情況之后搞研究的動力都沒有了6 N8 k+ _& I$ {2 C" w+ ]
2014年11月10日,創辦并兼任中科院金屬腐蝕與防護研究所所長,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國家最高科學技術得主師昌緒老先生逝世。他生前進言國家要搞“兩機”:航空發動機和燃氣輪機。國家在航發領域真的是落后很多了,在2011年才提出要搞航發重大專項,4年過去了,什么結果都沒有,只有在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把兩機變為主導產業。大家很多真的是在靠情懷靠“航空報國“在搞航發0 S5 k- d( h8 x+ h
沒錢只能談情懷,我們在基礎已經落后很多,這樣下去連人才都留不住。
3 q3 m% n6 w: n# b# ^/ t* |: |說白了工科就是拼人才。毛子上世紀航空技術很好,就是因為待遇好受人尊敬。9 f8 {' |5 r! J- X, U! M
美國呢,NASA員工在美國受人尊敬,各種女孩前來送逼。在上個世紀NASA給工程師開的工資是可以完爆華爾街的。今天也不比華爾街硅谷差。中國呢,改革開放后靠著人力成本低廉賺了點錢,可企業有了錢了就去搞房產忽視研發,工程師不是餓死就是下崗轉行。典型的比如哈飛的松花江汽車和一汽的夏利,從國外買了技術紅極一時然后忽視后續改進研發走向倒閉。等意識到這個問題了,錢花光了沒錢投資,人才不愿意來進了死胡同。現在進去只能當炮灰,就算你為行業做了貢獻,這個行業也得十幾年后才能回報你,你的女人等的住你?你的孩子等的住你?9 C( l1 N/ Y- h. c7 m/ c/ x
; A: j) |6 j5 h' ]! J$ F+ i8 m) b9 q
8 ]5 J2 m e6 S' T) J五,總結:
X! E- Y' C9 ~& D% C, o" z5 {& u我覺得,能上985的就不要報傳統制造業工科了,國家這個大環境,你再怎么是人才也會埋沒你,到時候入行了跟一堆普通一本的一起工作你也不自在。有時候讀傳統制造業工科,化學,生物是需要情懷的。你若不堅定就別去了。9 B. K" d8 D F
我有個同學二本機械畢業在卷煙廠,一年收入30w,可你知道人家家里做什么的嗎?這都是特例。我國那么多國企,傳統制造業工科的去處大多也在這里,混體制就夠累死你,大多數人終會被柴米油鹽所糾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