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久国产一区二区_国产精品av电影_日韩精品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_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毛片爱

 找回密碼
 注冊會員

QQ登錄

只需一步,快速開始

搜索
查看: 10484|回復: 30

德國模式不適合中國

  [復制鏈接]
1#
發表于 2015-5-25 15:50:37 |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德國的制造業起步與發展的時代與中國制造業目前所面臨的現狀截然不同。最近一些日子,網上經常流傳著各種文章,透露著對德國的各種喜愛與崇敬,其中多是對德國制造的崇拜之情,這當然是可以理解的,德國品質確為世界所公認,但是問題來了,是不是把品質做好就意味著可以帶活整個行業?以及中國的制造業是否可以通過德國的模式創造出被世界認可的中國品質?

做生意開廠子,最重要無非兩點,一是人二是錢。有人說技術也很重要,但技術還是在人手里。

德國制造業的基礎是德國人引以為傲的學徒制,一個人從十幾歲開始學手藝,學成后得到國家認可的學歷(這一點十分重要),然后幾十年如一日從事同一件工藝,精益求精,再將自己的技術一代代薪火相傳。德國工廠的車間里,處處可見五十多歲還在流水線上兢兢業業的工人,工地上隨時可見六十多歲還在開挖掘機的師傅。這些人將自己的一生貢獻給一門手藝中的一個環節,他們的經驗對于行業的發展和進步是巨大的財富,這就是你們所謂的工匠精神吧。混過制造業的人應該都知道,從工程師腦子里的想法,到車間上每一個焊接點的工藝,到產品使用時的現場條件和環境變量,再到售后維修時每一個時間節點可能造成的種種差異,其中的各個環節千差萬別,這些都需要一線人員的經驗來完成技術上一點一滴的積累。

制造業的技術積累是個循序漸進的緩慢過程,中國的制造業尚處在起步不久的階段,然而我們沒有辦法仿效德國的學徒制度。這種制度的一個前提條件就是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讓年輕人從十幾歲開始就可以踏踏實實扎根手藝,無后顧之憂。以中國的現狀顯然沒有類似德國的社保和福利體系,而社保和養老體系一旦不穩健的后果,底特律的下場已經給了我們一個典型的案例。這種復雜的社會問題我們不可能指望產業界靠自身來解決,事實上,這一體系如今對于德國人也已經是一個負擔。

中國的制造業處在這樣一個時代,一方面我們缺乏有經驗的高級技術工人,另一方面由于自動化的發展我們對于基層工人的需求又越來越小,同時我們又沒有一個培訓體系來彌補這中間的斷層,也沒有一個完善的保障體系來保護工人職業生涯的可延續性。有人說沒關系我們還有藍翔,可是藍翔盡管挖掘機技術好,也沒辦法讓一個學生安心挖掘幾十年啊。

我們缺技術工人,那么在工程師這個環節呢?很可惜我們處在一個資本和信息的生產力遠遠高于智力和勞動生產力的年代,早幾年的金融業咨詢業,以及這兩年在資本市場風起云涌的互聯網業,都以其高收入吸引了大量頂尖人才,當然還有英美德加各個西方列強搶走了我們無數的優秀青年。相比之下制造業由于增長相對緩慢,尤其是本土的民營制造企業,待遇方面對人才的吸引力自然就較弱,很明顯中國最優秀的年輕人不在制造業。這個現象本身沒有問題,個人追求高收入無可厚非,互聯網時代中國好不容易有一個行業走到了世界的前列,受到資本的追捧也順理成章,可是對于正處青年時期的中國制造業這確實是個不得不面對的問題。

那德國人是如何處理人才矛盾的?德國作為一個以制造業為根基的國度,在人才制度上長期以來奉行「一個蘿卜一個坑」的原則,或者叫「不承認非科班制」,研究生不接受跨專業報讀(我個人覺得這一點非常不好),求職時非本專業出身免談(甚至非師范畢業都不許當老師),這樣的門檻顯然可以有效地保證從業人員的專業性以及技術的可延續性,對于制造業來說,設立這種門檻的一個出發點也是因為制造業本身的從業門檻,制造業各個環節的分工事無巨細,不信任外行完全可以理解,類似「一個外語系畢業生創造一個互聯網帝國」這種事在德國人眼里是難以想象的。當整個社會都已經習慣這種「一個蘿卜一個坑」的人才體系時,金融業就不會去搶奪大量的優秀工科畢業生,工科生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了工程師,他們往往也會心安理得地在同一個崗位上一做幾十年。當然這也和制造業在德國的社會地位,以及與金融互聯網等行業的收入并無差距有關。這樣一套體系自然維護了德國制造業的發展傳統,但同時也一定程度制約了整個社會的創新能力,尤其是互聯網時代,對跨領域的知識和經驗要求越來越多,同時學習的途徑多種多樣,早已不是只有「科班出身」這一條華山道。德國的這種人才培養的傳統大大限制了人才流動的活躍程度,而全球化也意味著人才的全球化,比方說我身邊就有很多優秀的德國青年選擇去更加自由的美帝探索不同的事業和人生,對于德國這不得不說是一種損失。

回過頭來看看中國。我們沒有「一個蘿卜一個坑」的人才傳統,跨專業跨領域求學和就業是司空見慣的事,我們沒有辦法也沒有習慣限制某個專業的學生畢業后一定要流向某個行業,例如前面提到的各專業頂尖人才都流入金融咨詢業,如今蓬勃發展的互聯網企業流行的「不限專業」的準入原則與人才的自由發展也起到了相互促進的作用,比方說我們就誕生了「英語老師造手機」的神話嘛。另一方面,中國沒有歐洲那樣發達的文化出版傳媒教育行業來吸收相關專業的人才,我們需要給這些專業的畢業生提供通過努力進入其他行業謀求自身發展的機會。所以說,德國的蘿卜坑人才系統多年來保證了對于「德國制造」的穩定的人才供應,但并不適應中國當下高速增長的經濟發展需求及社會現狀,我們的制造業企業并不能套用德國的模式來滿足自己的人才需求,其實不光是中國,美國的制造業也面臨著被新興行業搶奪尖端人才的挑戰,只不過中國制造在剛剛起步尚缺乏技術積累的階段就要面對與各種高大上行業爭奪人才的局面,相對而言困難和挑戰都更加巨大。

前面提到,德國的畢業生愿意加入制造業,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當然是制造業的收入與金融互聯網等行業并無差距,而中國的制造企業顯然無法在短時間內追上與新興行業的這種薪資待遇上的差距(尤其是民營企業和中小企業),那么這時候就該談到錢的問題了。

為什么德國的制造業與新興行業收入差距不大呢?德國人是一個把安全感看做比天還大的民族,他們是全世界最愛儲蓄的發達國家,在定期存款年利率不足0.5%的情況下依然最愿意把錢放在銀行,并且熱衷于購買各種保險,圖的就是個安全。同樣的,德國的金融體系相對保守穩健,控制風險是最重要的目標,加上嚴厲的政府監管和投資保護政策,德國對于新興產業的投融資行為遠沒有中美兩國那樣風風火火。

雖然德國躋身于世界主要經濟大國之列,但是在資金籌措和技術企業投資方面,即便在歐洲范圍內,德國也僅達到中等水平而已。

由于新興行業本身沒有瘋狂的資金流動,從業人員的收入相比傳統行業沒有太大優勢也可以理解了。我在這里不進行具體的收入比較,重要的是談一下這種金融市場風格對于制造業的影響。在德國,金融業確實服務于制造業,然而即使是「服務」制造業,德國的金融機構對于企業一向奉行五五開的融資標準,簡單滴說就是借你一萬,你就必須自己先至少投一萬,如果借你的一萬后來還不上,就把你自投的那一萬收走。不難看出在這種模式下,金融機構的風險得以最小化,而投資風險則主要壓在了企業的身上。德國制造業的基石是占企業總數98%的中小企業和家族企業,而德國保守的金融風格則深刻地滲透到這些企業內部,中小企業從誕生到發展的過程中,他們不樂意承擔風險,因此不熱衷于投資擴張,也不用擔心被外來資本吞并,他們得以在自己的領域里深耕細作,這其中很多企業只服務于方圓100公里,也有很多企業幾百年來只為一家客戶供貨。這種保守的風格也使得他們對于產業界的新動態和潮流反應較慢,他們最大的樂趣是守在自己的一畝三分地里,努力在細分領域中做到最好。

然而中國的制造業并沒有這種「閉門造產品」的成長土壤,他們從誕生伊始就深陷全球化的大潮,面臨著來自各個工業強國的市場競爭以及資本侵略。來自全球的野心家和資本家們在這塊土地上角逐,也正是這資本市場的活躍締造了如今中國科技企業的如火如荼。那么中國的制造企業就必須在這種環境下謀生存,他們迫切需要做大做強,只有做大做強才能不被踩死不被吃掉。所以他們用低價打開市場,迅速積累資本,專注于銷售,拼命擴張的戰略是唯一的生存之道。實際上,在資本全球化的今天,不愛投資的德國企業正在面臨著來自全球的資本侵襲,其中很重要的一股力量是來自中國,而受沖擊較大的則是那些中小企業。這是一個大魚吃小魚,有錢就是爺的年代。

我們都知道歐洲的經濟近幾年在走下坡路,德國制造業也難免受到波及,可見除了品質之外,沉迷制造業的德國或許也應該想想其他的對策,也許除了「閉門造產品」之外,他們還需要一位帶領他們「悶聲發大財」的領路人吧……

德國作為制造業強國,當然有許多值得中國制造業學習的地方,主要就在于對產品精益求精的態度吧。然而德國傳統制造業成功的模式中可以拿來給中國企業借鑒的其實并不多,我們還是必須要在新形勢下摸索出適合自己發展的道路。例如現如今很多企業采用的先布局再提升產品的策略就是一條實踐證明的可行之路,但是希望他們不要忘了提升產品。

本帖被以下淘專輯推薦:

  • · 采用|主題: 929, 訂閱: 40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
發表于 2015-5-25 17:13:37 | 只看該作者
如果照抄德國模式肯定是不行的,還得結合本國的國情。

點評

德國模式本國不適應 程序化 國人認為太呆板 不知是好是壞  發表于 2015-5-25 19:21
3#
發表于 2015-5-25 18:58:04 | 只看該作者
向樓主致歉,開始看轉帖一篇傳統媒體的文章,而且社區也轉帖過,有些夸大其詞。結果這一篇我沒怎么看就回復,有些不負責任。在我之前有個社友估計也沒看就回復(那么長文只在貼出后2分鐘就回復,顯然沒怎么看),導致后來大家跟帖都有些不著邊際。

我要說,其實這是一篇好文,至少是有根有據地在分析問題,涉及到的問題都很重要。作者沒有得出結論,只是提出問題。請大家探討。

只是罵中國制造業是遠遠不夠的,而且也是很容易的,不值得贊揚。關鍵是分析具體問題,幫助大家做建設性的思考,以便擴展和提升對問題本質的認識。

點評

郎咸平那個不讓錄音的演講,講的真是熱血沸騰,痛批某領導人  發表于 2015-5-26 23:27
對德國工業的敬仰與學習不是一定要去全面的復制。我估計也沒有人想去全面的復制。郎咸平這是在轉移概念!  發表于 2015-5-26 11:57
郎咸平有個非正式的演講。開場就提醒觀眾。不要錄像不要錄音。要上道。他才能說實話。  發表于 2015-5-26 11:07
原來如此啊!  發表于 2015-5-26 10:07
這是郎咸平的一篇演講稿子,  發表于 2015-5-26 10:02

評分

參與人數 1威望 +1 收起 理由
BB7290 + 1 問題描述清楚,顯得很專業!見識廣!

查看全部評分

4#
發表于 2015-5-25 19:34:41 | 只看該作者
樓主說了半天就是標題,那沒用。沒有最好的,只有最適合的。但那是人家探索的道路,我們現在有探索嗎。沒有 ,抄抄抄。天朝當下只需要一招,建立循環的合適的人才培養體系和人才待遇環境。這才是正道。
5#
發表于 2015-5-25 19:45:13 | 只看該作者
中國人走的路必定是不一樣的。將來也許會出現中國企業家大批兼并收購德國制造業企業的瘋狂浪潮。

點評

呵呵,是在YY嗎?還是行。。。呵呵  發表于 2015-5-26 08:17
6#
發表于 2015-5-25 20:59:23 | 只看該作者
樓主,那三十年戰爭和新教改革前后,德國人是突然一下子就有了學徒制度?

我覺得分析別人的結構,把一些我們的問題對比別人的優勢然后得出一個我們不合適某種路線的結論,是不客觀的。誰都是從無到有地建立起優勢,慢慢完善。而不是什么都配齊了,才去干活。

評分

參與人數 2威望 +2 收起 理由
zerowing + 1 思想深刻,見多識廣!
fmdd + 1 思想深刻,見多識廣!

查看全部評分

7#
發表于 2015-5-25 22:17:12 | 只看該作者
完全沒談到點子上。
中國要錢有錢,要人有人。
但就是搞不出東西來,為什么?
因為那個錢不是那個人的

點評

應該講款與人沒對接上,形成不了合力  發表于 2015-5-29 20:20
對,  發表于 2015-5-26 13:50
8#
發表于 2015-5-25 23:58:42 | 只看該作者
樓主提的問題很好,不同的文化、制度、歷史客觀存在,任何的照搬不現實,但汲取其優點,為我所用,應該是可行的,關鍵是如何結合。

評分

參與人數 1威望 +10 收起 理由
管理員 + 10

查看全部評分

9#
發表于 2015-5-26 08:05:07 | 只看該作者
其實,我們偏愛和崇拜某種東西,重點并不是說我們就要照搬某種東西,而是我們缺這種東西,我們偏愛德國,不是說德國模式有多么好,而是德國以質量文明,而現階段,我們欠缺的,恰恰是質量。這就和現在我們很偏愛西方社會一樣,因為我們的社會現在還很殘缺,不管人家的模式怎么樣,關鍵人家是怎么在二戰的一堆爛攤子上做好的,我覺得這種精神才是我們要學的。

評分

參與人數 1威望 +20 收起 理由
管理員 + 20

查看全部評分

10#
發表于 2015-5-26 08:05:38 | 只看該作者
分析問題,不吐槽,好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注冊會員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手機版|小黑屋|機械社區 ( 京ICP備10217105號-1,京ICP證050210號,浙公網安備33038202004372號 )

GMT+8, 2025-8-4 02:27 , Processed in 0.093134 second(s), 2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