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x8 y. h, }6 A: i: F
# Z, j6 V k6 j( n# v# o未來的可穿戴產品將為新型的材料、傳感器和設備所定義。可穿戴技術將會突飛猛進,即將出現的一系列未來技術將使得當前的智能手表像那些老到掉牙的舊式手機那么過時。 # [# O0 x8 q4 A2 `1 H
0 v# m. u( J$ d: T9 B
* b) q& [6 ~. B7 [# A" ^( S未來一年,未來五年,乃至未來十年,將會出現讓可穿戴產品改頭換面的創新技術。這一進程看起來會像是對智能手機的重新改造,只不過它們將會變得更小,變成在手腕上使用。
2 y- N' p0 Z7 _7 L- z$ Q
( U- J/ v; I" R" N. | Y 9 C9 S* j0 Q* ?+ O+ ~3 R. \5 a
3 q7 d' g* }3 c4 s& n
不管是在大學實驗室,還是在現代工作室和臥室,科學家、發明者和設計師們都在埋頭鉆研,他們的工作成果將決定未來的可穿戴產品。以下是他們在研究的部分創新技術:
% y; v$ f8 X* B: m' a7 b) m7 v [3 l1 J
) O6 v& X6 |; X5 M& u6 p8 s
" H% z/ t" R% O) n7 k. O& n1.織物電路板' y7 E: p5 O" \4 U; q0 K p6 o
2 S, T: _; b8 s9 h
5 I1 v, p( W( u6 b/ q7 I- Y
" q: P+ Z8 O2 X! z$ z# B; I1 V" k6 \/ m5 ]! C0 P* t8 V
" X- \! q- |. _) n; G3 A
智能衣服有望塑造可穿戴技術的未來,現在就已經有各種相關產品,從可根據穿戴者移動強度自動變形的仿生胸罩,到可反射體熱讓用戶保持暖和的納米線衣服。問題在于,這種智能衣服很多都還不能通過一般強度的清洗干燥測試。 " p# @8 p3 Z$ T% K, k: n6 G
; L3 K$ Z; ~( g. I; T7 F
* G, \ ]4 h+ Q: F+ H. h# i
Xiao Ming Tao和她在香港紡織及制衣研究所的團隊做出了一種由預拉伸的彈性紗和聚氨酯涂膜銅纖維做成的織物,它是利用計算化的縫編機做成的。
5 K' g6 o/ R: X9 D7 R; M8 V) z
, |. v$ A X D4 ?3 g- B: X `' g3 G
3 J+ ~# Z5 |2 |" V6 p
6 o& p# `, E: Z( X2 E帶有電流的“織物電路板”結構可加入微芯片。在研究人員的測試中,智能織物原型在普通的洗衣機中可經受30次清洗。
/ l5 e0 J, m) q5 L! k( n, }
. s) p" f2 y( r" Q& u$ s3 w: z% d \/ ?2 h8 O
, O) {/ p( V' A( N% C& G
2.追蹤肢體的深度傳感器, Z' m5 k# K& t% t1 |+ @
0 t' e# [) ^7 f, p
7 I# T6 v1 `8 d. Q! V K) }
2 M9 J7 N" r8 m: k$ h" { Z; U
7 a' U3 [; a, Q! q0 s9 j' C5 B+ ?; C. e9 K& r: \
業內人士認為,Oculus收購Nimble VR公司是為了獲得Nimble Sense令人難以置信的手部追蹤技術,Nimble Sense屬于Leap Motion-式的深度傳感攝像頭。該設備利用強大的激光捕捉詳細的3D點云,對于前方事物有110度的視角。這讓Nimble Sense能夠進行低延時的手部追蹤,意味著我們在戴著Oculus Rift消費版虛擬現實頭盔的時候能夠用雙手跟虛擬現實環境進行交互。
4 {! f9 |5 P1 s7 g3 s
$ s: a% c: _. @6 {( L9 R4 d. P. O' ^# v5 y! M4 x
在被Oculus收購后,Nimble VR取消了它的Kickstarter項目。在此之前,該公司稱它收到過不少未來發展計劃方面的建議,包括腳步追蹤和擴增實境。而Nimble自己的目標是,打造更長里程的紅外線攝像頭,以及1.5米長而非70厘米的激光技術。現在,并入到Oculus后,Nimble由麻省理工學院、卡內基梅隆大學和伯克利大學的計算機圖形專家組成的團隊將能夠跟Oculus創始人帕爾默·拉基(Palmer Luckey)共同討論未來的功能發展重點。
7 a1 K5 u" `7 G. j. l3 z" `) a
0 L; _( N2 G( e8 q" [& Y U8 @; @0 t' k3 k- d
# J, V# \# J U1 m3 R- G. c3.超靈敏的納米傳感器
6 B: R) q8 @3 j g: G3 ~0 t4 l
' s% w. x% e+ r% e% `" G
( T' [& S- ]; I
$ j0 _' t1 e/ V2 F% U& x+ {7 F/ f# i: E; r+ W) ~- H! o' z: i
9 F0 K+ _7 e+ e M+ ?$ e9 g6 }要是可穿戴設備能夠跟蹤雄性蜘蛛的腹部跟葉子摩擦時的震動,那會是巨大的進展。韓國研究人員設計出了微型的機械發動機,它們的設計原理基于雌性蜘蛛腳上能夠感應那些震動琴形器官。它們有著很大的潛力。韓國首爾國立大學的科學家在科學期刊《自然》(Nature)上發表文章詳細介紹那種納米傳感器。 ) H* C% G- S) @
0 E+ I# ~1 I' e( n0 J0 m# l7 \8 p6 a% P$ w/ ^* y
可利用這種耐用柔性技術的超靈敏可穿戴設備包括:肉眼幾乎不可見的腕戴心率傳感器,以及可檢測語言障礙者的喉嚨運動,讓他們能夠說話的設備。2 J1 N2 R+ S5 x* S0 z: p+ I' n
8 L7 d, E* f+ K* N+ [2 x. D' f0 L+ R
' @: T: V* {7 p5 Y
; m" S) S* H. n3 R% P D$ z4.石墨烯( b }+ j/ O0 A' ?% k
* k# F' G G0 |& i6 r) {8 Z( K" D7 j+ j
; ^' s3 K$ \+ W$ d; V- I( P. N% s, P) \1 E1 h3 p
5 O3 Q% y/ X0 A7 Y4 O
這種神奇的(納米)材料由單層排列成六角形的碳原子制成,它是研究顯示屏、電池甚至是仿生植入器的研究人員的首選材料。它很柔軟,透明,比鋼鐵堅硬,且比硅更導電。今年早些時候,三星舉辦大型活動展示了其先進技術研究所的進展,聲稱能夠制造大量可導電的石墨烯。
/ S6 z/ X' {. Q+ `$ x
6 o! |& k6 b _# g
. A, c7 M2 y1 M2 H最近,Plastic Logic公司和劍橋大學開發出了首款基于石墨烯的柔性顯示屏,它看起來跟電子閱讀器的顯示屏有些相似。2015年,研究人員的目標是利用目前的研究發現生產出全彩色OLED柔性石墨烯顯示屏。3 C: h0 X; c+ ~, i4 B
^3 |1 d2 t4 i% f
" M9 } [) ~4 I3 D r2 n$ o1 r G/ F" Q! |
5.帶來長續航時間的電路板9 {6 |* g; ^0 r+ v0 I- O# m
/ L6 c- C3 {$ X4 g" t) {
3 `% F3 U* k; m a
3 }. U( m: m2 y5 X" y! L
J |" x, O2 y1 I
7 J) o7 h$ D, v0 Y' \1 E當前的可穿戴產品的電池續航時間不盡相同,長的長達6個月,而短的則只有1天。正因為此,英特爾在為物聯網和可穿戴設備研發一種體積較小的新型Edison電路板。該技術還沒有正式的名稱,但可以確定的是,這類設備將會有一個不斷進行收聽和感應的超低功耗模擬組件。這實際上會讓芯片處于“睡眠”狀態,因而空閑狀態時不會浪費電量。
# O+ b; |& \& X! a. e' ?2 g5 h+ i! s ( k9 t% E2 e! Q4 ^ U2 m
' Y( U7 L* C% h這是處理電池續航問題的一個新角度,沒有盲目地在模擬設備和數字設備之間進行選擇。預計我們最快會在2015年下半年看到相關成品。在明年1月的國際消費電子展(CES)上,英特爾應該也會進一步透露它未來的可穿戴技術組件開發計劃。, x' i9 `0 i1 ~' r7 }+ G
5 y5 J% v9 O2 F) G5 g/ o* p- `) A
4 M1 Y {6 W# D' N S7 `
: I/ d; g( F' W. `/ y) k6.柔性顯示屏! l; w$ n2 q. w% G
% N( l/ K& _; _' k0 f8 }% G$ v. V) _% }7 b! g+ e& W2 x2 {
" i3 a8 z' s( v' A9 i
* j9 O$ s3 F: c/ g8 f
: \ ?' T2 g( f* a r即便尺寸變得越來越大,顯示屏依然是智能手機上的制約因素,畢竟是硬件設備上最大的一個部件,在用戶體驗上扮演了極為重要的作用。手機顯示屏也是智能手機廠商征戰軟件沙場的一個重要原因。
( k. w' J+ G. s( Q! e, }4 o9 ^( u
' N3 X* r/ b0 {0 X7 w& v
0 o3 z) g3 \. D* x2 ]1 B( ?
1 k9 s3 K. J8 n8 J相較于智能手機而言,顯示屏之于智能穿戴設備的作用則更顯重要,顯示屏尺寸和柔性是產品的重要限制因素,畢竟智能腕表和健康手環的顯示屏都太小了,而人的身體則不是一個木頭樁,每個人都有特定的身形,有的凹凸有致、有的圓潤豐滿,而有的則棱角分明。穿衣戴帽則是一回事,而對于內置芯片疙瘩的智能穿戴設備而言則,要想迎合每個人的身體則挑戰十足。
3 j5 \* p# E s- I& {
( A Q# |) i9 a$ A6 c
# | a! @2 V* M2 P# j& J9 {
5 @6 K7 Z( J$ V, i9 k! {: L- W+ p2 A1 I
智能手機廠商一致認為并堅信柔性顯示屏技術會在將來某個時候徹底革新手機領域,而對智能穿戴設備而言也存在同樣的判斷。人的體型差別巨大,想制造出一款迎合所有人身材的平臺設備,其難度可想而知。當前市面上絕大部分智能穿戴設備遠未達到上述目標,柔性顯示屏技術或許能解決這個難題!0 i/ T6 T+ K) q7 g6 y+ q
8 N' n% `& b% H: {. X6 R7 s) f: D) n
N- @0 w' |5 }( ^3 ?9 D/ J) {8 V0 ^1 |: @1 V2 _/ E3 q5 S
7.柔性電池
! H5 T f! C" X% {$ M- j6 g( }6 j3 I+ `6 a7 |
6 A/ n" E: h8 [, U4 [
% D2 Q2 m" i9 r
3 P& U$ }6 B# `% s
8 O/ c/ z. _, o' U- T6 G, h同柔性顯示屏一樣,柔性電池同樣也是讓智能穿戴設備更為貼身舒適的利器。柔性電池技術的發展能讓廠商更為輕易地定制智能穿戴設備的外觀,韓國消費電子巨頭目前正在做這方面的嘗試。
' D# |* R) J% y( P2 j |/ g5 \- |3 P" F
" P, B, Z7 \/ d& ~6 A' h
- ^1 s0 e. J# j: ]/ {% k- C
/ B! C# z1 Q$ I1 _" \除了電池的尺寸和形狀之外,續航能力也是一個大難題。每當智能設備新增其他新特性,電池的續航能力將會經受新的考驗。就拿能跟蹤人體運動和睡眠狀態的智能腕帶產品而言,一次充電究竟能帶來的電池續航時間還是太有限。& Z& g2 W1 A$ {9 u
) D5 v. I1 T! J7 S6 _* g. X$ e" V! o% v6 V- Z. E; R$ I
+ \* Q( k: p( _- {6 C3 t
2 @ I! l7 F# x
也許廠商們都忽略了免充電太陽能技術的應用。畢竟不像智能手機那樣總是被放在口袋或者被保護套所覆蓋,穿戴在人體上的設備總是會有充足的時間見到陽光,而柔性的太陽能充電器也已成型。9 A2 U' A5 A$ J: j& Y6 d
! x8 M6 p4 R+ _- E2 |. x# a( c
* `6 r8 p4 }7 `9 g3 H 0 V- _. O0 P4 V
3 u4 O$ J( y' T6 e0 R0 j! c1 t此外另一種可能的方案就是利用人體機械運動所產生的的能量來為穿戴設備供電,雖說基于人體熱量的自充電方案也是一種選擇,但是考慮到這種設備需要持久貼合在人體皮膚上,所以在舒適感上會大打折扣。
, q I Z1 _6 u, m( N& E8 l& w
5 X9 v) ?5 [2 k, w
" |' m8 _$ A% u! Y' G: {" s! W$ m( A/ R* v6 Z
8.3D打印8 h. N- U; H- |# c; Q: V
* I) ]% d4 B" e$ {9 _$ O) _" v$ X7 b. t/ w9 [8 y" _
1 S% G! m W$ I ?2 C( E3D打印技術正在推動第三次工業革命的實現,即快速成型技術的一種,它是一種以數字模型文件為基礎,運用粉末狀金屬或塑料等可粘合材料,通過逐層打印的方式來構造物體的技術,大家對此并不陌生,除了能制造高度定制化的義體之外,為何不將 3D 打印技術應用到智能可穿戴設備領域呢?大家都有看到過基于注塑工藝的耳塞,如果這種高端耳塞能通過 3D 打印的話,制造成本將會急劇下降。未來的智能穿戴產品離普通用戶并不遙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