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阜新的困境,黨中央、國務院將阜新確定為全國第一個資源型城市經濟轉型的試點市,對當時最為急迫的采空區地表下沉,居民生命安全受到威脅的問題。為此,國家一方面撥出巨額款項異地建設安置小區,另一方面,還幫助阜新進行經濟轉型。遼寧省阜新市副市長楊忠林表示,轉型當時還是解決老百姓的下崗職工的就業問題。
雖然阜新煤炭資源越來越少,但在減少產量的情況下,還能維持開采三四十年。為此,阜新市采取每年控制開采1000萬噸,用其利潤為轉型保駕護航的策略。另一方面,阜新也希望通過開發擁有的其它資源,解決急迫的就業問題。這是一場和時間賽跑的行動,因為幾乎沒有積蓄的15.6萬下崗工人等不了太久。為此阜新首先打出了三板斧:
第一板斧就是協調其它城市,轉移勞動力。遼寧省阜新市副市長楊忠林還說,我們的城鄉勞務輸出,最高的時候,每年在20萬。
第二板斧則是就是就地發揮城市的功能,盡量為失業人員提供就業機會。遼寧省阜新市副市長楊忠林告訴記者,當時有一些人力車,還有其它一些,各種私營的一些小企業近多地容納都給予扶持。
阜新的第三板斧則是,在財力有限的情況下,快速發展投資小、見效快的現代農業。遼寧省阜新市副市長楊忠林說,阜新市是一個農業大市,人均耕地大約是,通常講人均耕地6畝。
依靠人均耕地較多的優勢,阜新先后引進了雙匯、魯花、六合、等一批農產品深加工企業,在這些企業強大市場銷售能力的帶動下,當地農民搞起了養殖、種起了花生,不僅增加了就業崗位,也促進了貧困農民的增收。入駐的企業中,雙匯就提供了1000多個工作崗位,每年納稅一億多元。而為保障魯花的原材料供應,阜新僅花生就種植了270萬畝。而通過十年發展,阜新農林牧魚總產值已經達到217億元,農民人均收入達到7000多元。
遼寧省阜新市副市長楊忠林說,這也帶來了一些其它的產業,物流還有其它一些,附屬產品包裝業,給這個企業,形成了一個真正的產業鏈條
通過三板斧初步解決失業人員就業問題后,阜新重新審視了自身擁有的資源,除煤炭以外,阜新還擁有液壓、瑪瑙、陽光、風、氟等其它各類資源,而且儲量豐富。由于以往只是兩眼死盯著煤炭,所以造成了其它產業都沒有得到應有的成長。如今,阜新又該如何通過多種途徑,開發這些資源的優勢,把當地經濟做大做強呢?他們的首選目標是:發展以液壓產業為引擎的裝備制造業。
遼寧省阜新市副市長楊忠林還表示,液壓產業圍繞我們,或者叫煤炭開采的,一些設備,圍繞沈陽,東北老工業基地,配套的一些產業比較多。
為了幫助阜新順利轉型,國家還批準大唐國際在阜新投資240多億元,建設了煤化工循環經濟園,利用內蒙運來的低熱值的褐煤來加工煤制天然氣,這一工程全部建成后,每年40億立方米的天然氣就能產生120億元的銷售收入。
阜新有許多的副產品,比如焦油,中油,石腦油 還有硫黃 ,六胺這些副產品,如果進行加工,它的產值大概,跟主產品加起來,初步算 不是很準,大概加起來300多億。
目前,阜新市也做出規劃,要圍繞煤化工副產品打造一個煤化工園區,對煤化工的副產品和主產品進行更進一步的深加工。
此外,阜新也擁有220萬噸的螢石礦資源,阜新市也圍繞它打造了氟化工產業集群,從以往的低端產品生產,轉向高附加值的高端產品,爭取實現未來5年,實現年產值1000億元的目標。
荷蘭病在中國(8張)
越在前端消耗的,能源動力就越多,成本這個利潤的水平越低,越到后端,能耗不一定提高,但是它的附加值在提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