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久国产一区二区_国产精品av电影_日韩精品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_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毛片爱

 找回密碼
 注冊會員

QQ登錄

只需一步,快速開始

搜索
樓主: 江雪寒橋

五千年前指南車的原理討論

[復制鏈接]
21#
發表于 2014-11-29 21:32:46 | 只看該作者
這都是后人索強附會而已,誰能證明這結構出自于五千年之前,連個所謂的夏朝都是個傳說。
22#
發表于 2014-12-1 07:12:43 | 只看該作者
我記得在八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初的一本雜志《中學科技》上曾經詳細介紹過這個結構,原理和這個一樣,沒有用指南針。是根據上古時期炎黃大戰時候的一個傳說仿制出來的。反正當時還沒有發明指南針
23#
發表于 2014-12-1 08:04:39 | 只看該作者
頂一下國人!
24#
發表于 2014-12-1 12:57:08 | 只看該作者
受20樓啟發,我也畫了一個轉向的簡圖這樣就清晰了。0 P' h. N; _# l7 f# m2 {4 a% n
剛開始我沒看懂圖,忽略了紅色方框內的差速輪,把那一堆理解成一體了+ \  O0 a  A, ~; i5 w  M0 e$ O
所以方向判斷錯了,按這個圖來看,當ω1大于ω2時,即左輪轉速大于右輪,差速輪右側有向紙面外滾動的趨勢,差速輪左側有向紙面內滾動的趨勢,因此指向標向右側偏轉,同理右側輪快也是一樣。
) u8 W& o7 T* x' S* |& {  ?我再次算了一下,如果要證明D=L,樓主在一樓圖片還少交代一個傳動比,即20樓的i=2。
& W( l1 N7 d9 P+ T

指南車轉向.JPG (63.19 KB, 下載次數: 45)

指南車轉向.JPG
25#
發表于 2014-12-1 13:27:07 | 只看該作者
找到的關于指南車復原及介紹
7 z% b% j) Q) T1 }( ihttp://baike.sogou.com/v101753.htm
, R% D+ e) L; `比較公認的是三國時馬鈞制作過,而宋史里記載也與現在的差速器原理不同,還有離合裝置) x. t$ Z( `3 V, [3 T* J

指南車仿制3.jpg (254.72 KB, 下載次數: 38)

指南車仿制3.jpg

指南車仿制1.jpg (244.76 KB, 下載次數: 38)

指南車仿制1.jpg

指南車仿制2.jpg (258.98 KB, 下載次數: 42)

指南車仿制2.jpg
26#
 樓主| 發表于 2014-12-3 11:34:26 | 只看該作者
luxiang821 發表于 2014-12-1 13:27
5 A1 w3 c1 K# H% n4 B, P0 W找到的關于指南車復原及介紹/ }5 e& {1 z# u! \( E) W
http://baike.sogou.com/v101753.htm
8 F4 }: ~! K6 u" M/ n2 V比較公認的是三國時馬鈞制作過,而宋史 ...
3 z! t  r/ E. x6 _4 Z' b0 I4 `. V$ p: D
這下大家關于指南車的由來及歷史,就有了比較系統的了解了,謝謝!
9 n" a; C) l/ P0 {1 Y% n" h# R6 K
27#
 樓主| 發表于 2014-12-3 11:38:10 | 只看該作者
luxiang821 發表于 2014-12-1 12:57
/ g) g: G8 ~0 g, c9 z4 e受20樓啟發,我也畫了一個轉向的簡圖這樣就清晰了。
, h  a8 ^2 Y2 x剛開始我沒看懂圖,忽略了紅色方框內的差速輪,把那一 ...
) q$ X0 W9 {: y( e' p+ U
這個交代了,文字中交代了所有齒輪齒數相同,那傳動比呢?是吧?另我在回復中列出了解答公式0 W! a1 d6 P/ H: m" E6 |

點評

@luxiang821,哦,和直徑比沒關系,傳動比是依據齒數比確定的,這由于是差動輪系,運動合成,故有1:2產生  發表于 2014-12-3 23:08
從圖上能看出和指向標相連的齒輪直徑小些,齒數相同也沒有明確說明直徑比是1:2 。用哪種方法算無所謂。你看我貼圖里復原的那個,D=0.5*L。傳動比不一樣,結果也不一樣。  發表于 2014-12-3 12:09
28#
 樓主| 發表于 2014-12-3 11:40:10 | 只看該作者
枯藤 發表于 2014-12-1 07:12
# o3 K' Q2 b$ E' W; I* v6 h3 j我記得在八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初的一本雜志《中學科技》上曾經詳細介紹過這個結構,原理和這個一樣,沒有用 ...
, M' s/ I% ^6 c$ u9 G
指南車的歷史確實比指南針的歷史長
29#
 樓主| 發表于 2014-12-3 11:42:38 | 只看該作者
寂靜天花板 發表于 2014-11-29 21:32 - b, R/ G# t0 M: t/ V3 h
這都是后人索強附會而已,誰能證明這結構出自于五千年之前,連個所謂的夏朝都是個傳說。

" J; R: e" ~+ s4 W( \哪請問您質疑的根據呢?您的質疑是否也是附會呢?可能說的不好聽,但我們說話要有根據不是嗎?http://baike.sogou.com/v101753.htm- N" R& v/ t1 E3 L

點評

呵呵。。。  發表于 2014-12-3 23:02
用腦子想想,古人會有什么機械概念,沒有概念,何談設計,你身為掌握現代科技常識的工程師,竟然說出這等沒有任何科學素養的話,真給工程界丟人  發表于 2014-12-3 11:50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注冊會員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手機版|小黑屋|機械社區 ( 京ICP備10217105號-1,京ICP證050210號,浙公網安備33038202004372號 )

GMT+8, 2025-7-20 23:15 , Processed in 0.072640 second(s), 1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