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珠園東邊 于 2014-8-12 18:11 編輯
' c0 {3 Q; s( I8 k) k% Q5 H/ R' u0 G% n' W
我是這個小行業的技術第一人,簡單談一談,只說壓射部分。原理很簡單,一個主缸,屁股上一個增壓缸。液壓機行業那種增壓活塞,中空的,內有單向閥。另外增壓缸前腔有單向順序閥,用以調增壓力,稱之為單回路,即主缸與增壓缸共用一路儲能器油,很簡單。' ~ ?) j" Z) }9 f C& _
9 Z; a5 `8 y8 u2 r6 C. O! X
是瑞士布勒設計的,七十年代多半個行業都采用該結構,但靠這么簡單的東西,兩千噸的進口機一千九百萬,兩千噸的油壓機多少錢?所以就得改復雜,于是德國人搞出了雙回路,主缸與增壓缸不共用一路油了,增壓活塞也不中空了,給增壓缸單獨加了一個儲能器,一個儲能器就得有三個附屬閥:單向閥,卸荷節止閥,減壓閥。主要復雜增壓,主缸沒怎么改。
$ ]( K# A) d# r3 l5 m( Q3 Z T; i
給增壓缸加了單獨的儲能器,有儲能器就得有插裝閥,有插裝閥就得有先導換向閥,是一個外控電液閥,引主缸油啟動增壓,閥芯另一端加了背壓,一根彈簧就成(小噸位),但故意用小皮囊儲能器做背壓,這個小儲能器得有單向閥,減壓閥,截止閥。在外控電液閥的閥座與電磁閥間還加了疊加式截止閥,用以調主閥芯換向速度。這樣就大大復雜了系統,閥從十個增加到十九個,閥板重量也大大增加,機器更裝逼了。說一下,單回路國產機很簡單,但國外的單回路不簡單,壓射部分二十個閥不止。所以設計上國外不及國內,我只能認為人家功夫在技術外,故意的。8 l% _# |; _: j& Z5 i% X4 B( r& U
$ s( l' j8 c# |5 h& [' k
3 |% p: g- j7 U' h( I現在只有北方最小的噸位和臺灣機還是單回路。為什么臺灣機是單回路,它抄東芝抄得早,當時東芝還是單回路,一直沒改。臺灣機的單回路比大陸機的雙回路還復雜,比如一個十六通徑電液閥,他用四個插裝閥裝逼。國外近年情況也有變化,布勒前幾年又重推單回路,精銳系列。- b, b6 s1 l, h9 j
; L/ m0 Q7 p! W& [0 j' _6 t
國內八十年代呢,爛國企的圖紙都是從濟南鑄鍛所買的,無非抄抄國外,插裝閥就是濟南所第一個引進來的。當時濟南所盲目搞雙回路,跟風,看不到雙回路的市場本質,被外國人在技術上牽強的說法所迷惑。我看過濟南所的技術文字,比如老和尚撞鐘,他把傳感器放在老和尚這頭,而不是鐘那頭,然后說沖擊力也沒多大,就這種理論水平。但濟南所好在哪呢,只是在250T以上搞雙回路,最小噸位還保持了單回路,在北方傳統保持到現在,就是北方140T。再一點,當時濟南所搞了四種壓射結構,還采用一些自制閥,無論香臭,給后人以借鑒,象力勁毛都沒有,大小機一個樣,單調之極。是吧,雙回路和雙回路也可以不同,有浮動活塞結構,有外置單向閥結構。我理論之所以強,與熟知老機是分不開的。! p# `0 C8 g/ P2 I- Q( I: m) V; c; u
5 N, c) O# Q! e5 J) a" r
2 t5 d, X$ c1 I
后來壓鑄機行業的爛國企破產式微,香港力勁進入國內,一色的雙回路,大小機型,圖紙被全行所偷,北方是仿力勁,但沒全仿,在小噸位上還是堅持單回路,廣東是全偷。廣東普遍不懂單回路,北方則人人知道。
2 [6 @/ j# T! b( \! x6 V# _9 Z4 b$ z6 q. J1 Q6 q# E, b- y
$ R, H. w2 f4 U/ |, V) S! J6 Y
以上就是圍繞著單回雙路結構,介紹壓鑄機技術狀況。就是跟風國外,濟南所大部放棄了單回路,力勁是全棄,北方繼承了一點老式機的傳統,在最小噸位保留了單回路,廣東是清一色雙回路。技術上雙回路就是裝逼,復雜可靠性低,高成本。另外就是近些年,布勒的舉動,你要是搞單回路,難賣,太簡單,不夠裝逼,但國外機怎么搞都行,這就是品牌的作用。) o0 l/ `% W# \# K
) k* r" q: `" ~! m
2 p6 Z* T, i9 |* \/ I9 }9 { F
d+ W) G0 A- k; P
9 W. f. o: J: \% F- K, e
/ w5 ^ W! u/ s- M: g$ P) I7 L6 G: @( f- 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