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里所謂“四邊形”即是指國內普遍存在的“執行ISO質量管理體系”下的機械設備制造企業的生產流程。“邊設計,邊采購,邊生產,邊修改”。# W( O+ P( E( P5 V5 G G- s$ T
5 w- l; A+ r2 B c
(管中窺豹德國貨與大陸貨)樓主覺得其間存在最主要的區別或是差距的原因是一個國家的經濟,政治導向原因或說是社會發展階段的層次差距問題。也有人認為這是民族文化傳承上的區別。
" d) x" q3 f- E3 N. W
! r' `9 }+ `. H1 z1 M! P 技術人員的專注度或專業度以及企業決策者的企業發展理念與國家的政治經濟導向處于一種惡性循環的狀態。作為國家的監督和執行機構更側重的往往是企業稅收,以及擴大企業規模后帶來的工作崗位人員安置情況。而企業的決策者關乎的第一要素往往是企業運作所帶來的直接經濟效益。考慮的是如何在現有的經濟,政治模式下以最短的時間實現最大的財富積累。而在這兩組要素的直接影響下發酵的就是一種急功近利,舍本逐末的社會發展姿態。其作用到國家教育機構中產生的就是專而不專,精而不精這么一種狀況。就拿一般大學里的機械系機電一體化專業來說,我至今還記得的專業性課程就有(機械設計基礎,金屬材料與熱處理,工程力學,公差配合與技術測量,機械制圖,AUTOCAD基礎,機械加工工藝,電機學,電工學,電力拖動,電氣控制原理,VB程序設計,C語言程序設計。。。)真是琳瑯滿目,讓人看得眼花繚亂,學得暈頭轉向,筋疲力竭。。。學到最后呢,感覺上是啥都懂,但又啥都不懂。樓主沒去過德國,不知道德國的工程技術人員是不是也是這么殫精竭慮過來的。
% S1 J G, G8 J3 r' o4 t0 Y) @; u* H4 G1 o& X, k! o: M D2 W7 ^
未來的機械設計工程師們終于媳婦熬成了婆,畢業了,工作了 。抱著鷹擊長空,龍翔九淵的心態挨門逐戶毛遂自薦后,突然發現自己并非是自我感想中那可以擎天架海的棟梁,當門閂嫌長,燒火又嫌短。。。失意了N次后,等餓得前胸貼后背時,嗟來之食嘛——吃唄!自此第一工作準則就是——老板養的是會下蛋的母雞,而非光會打鳴的公雞。 (經理給你一張照片或一段視頻) “參照這些資料,設計個類似的機器,有問題么?” “行,沒問題!” “機器要在一個月內交貨,沒問題吧?” “行,沒問題!” (老板從客戶那里拿來個德國設備加工出來的工件) “能做臺生產這個零件同等精度的機器么?” “行,沒問題!” “嗯,不錯!記得這機器成本要控制在3萬塊錢以內。” “行,沒問題!” 。。。。。。。。 “嗯,我那天看那新聞上播出的殲20真是先進。。。。咱們公司要有那設計制造能力就不錯了。” “呃。。。。。行,沒問題!”
4 }( u* }8 {' l# R: F4 m5 k) B
: i/ ~3 y' D7 m5 p3 h 如此折騰了三五年,從原先的“小李”,“小王”變成“李工”,“王工”之后逐漸總結得到如下的感慨:物競天擇,適者生存!不能去怪老板沒那經營百年企業的心態,不能去怪社會發展過程中帶來的各處脫節,咱作為機械工程技術人員,活在邊設計,邊生產,邊采購,邊修改的四邊形中,咱沒那份學者學究的心態和環境,咱就是經理/老板手上的一把尖刀,不能有自己的思維和判斷,天上飛的,地上跑的,水里潛的,只要是會動的機器。。。。“行,沒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