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ζ_伊_加_η 于 2014-8-21 12:35 編輯 - T+ a: K6 `+ @( c: f2 N6 {2 [9 m
. ]' a' L$ J2 T& d8 u% A所提及的零背隙和零誤差(或者說公差)其實還是有一定的區別的。談談我的一些理解,論壇大神請指教。
1 W; B+ T2 s. N# g, p) B3 V以下是我接觸的一種產品;! [( i+ J, \8 F8 |. A
一、結構
1 }, K0 i& X- v. \/ ]5 s D 如下圖所示,該結構和渦輪蝸桿類似。但是,如紅線標示的部分,不同于傳統結構,這個位置是一個曲面。
* Z1 ?( y6 S- ]1 L' p 這個結構在使用中帶來的結果如下;
6 X$ {5 ^* h. Y: }/ Y a、保證了更多的滾針軸承與凸輪接觸,從而提高了可承受的扭矩。& O- K5 D) ~* K0 J* t e$ x+ @! ]
b、在精度方面,必須保證每一個接觸的部分完美契合,因此,也比圓桶狀直線渦輪的精度高 ' ~; |! m. H& Y: g: s0 O T
(這個只是理論,如要證明,我的表達明顯還不夠確切) }: [. Y4 d7 L7 h
c、最大轉速,效率(噪音) —— 滾針軸承帶來的滑動摩擦很好的解決了壽命和噪音問題,效率肯定比滑動摩擦的高。8 _* d/ c- J7 _. N$ ?% v8 T
7 ^7 j# } t- O7 n/ g% k9 I/ p
* E9 ?! y; M% {; T0 ~) J二、原理 及 精度( e; d; H- B9 Z3 Y1 h
如下圖所示,通過左右兩顆滾針軸承,達到互相抵消正負方向的力的效果。
' v! p7 E0 X# `8 B+ {& L) A; Z! D 從而確保了零背隙這一要求。) S5 i$ Q) b& L7 Z ^
注:這只是設計上的零背隙,實際使用和零誤差不同。具體會在下文論述。1 ^8 Y7 g* \- B3 Y0 e3 y4 J( E2 A f
. w1 o/ L' p, V5 L- J `
" p2 i- [, u O+ c# }) I* u三、對比普通結構 —— 區別
; Q( Y! _" P. `% N! F( A 所謂的“0”背隙,其實有一個最簡單的方法來驗證。
& y) H( m0 S: v 即;將減速機正轉,停止,翻轉。 j0 w, y- Z/ ?! a2 ?6 d9 T, s* ^- Q
如下圖一所示,CW和CCW轉動,因“二、原理”所證明的正負兩個方向互相抵消咬合,
5 u8 E# p0 \! q1 p1 W# H 因此,正、反轉的曲線幾乎是重合的,因為它們理論上時一樣的。
! z6 _. E4 _ ^, n) u# }1 o (圖一)
) H: J: s. c: B4 B0 V , T& }- b: G& C0 ]" `+ R/ [
(圖二)
3 a; u* q% {% g9 h# g $ k3 E) v% l- L) }& F
9 H) _$ Z! z ~2 x/ M# i% D( i 如圖二所示,雖然這是一個極端粗糙的例子,但是,表達的思路還是有參考意義的。
, q- z8 S( s( g3 Y! E/ c n 如上述結構,正反轉,必然會因為背隙而產生誤差。% G8 d* |0 A# d. |! B9 z, f2 q
3 a$ J% n5 }( |2 a2 _# h' ^
四、結論 + V( f( V! L6 f7 U- e# a- ?
從結構上避免背隙以后,還要看控制系統。當控制系統采用閉合回路元光柵的時候,減速機的輸出精度實際上與編碼器的精度一致,* D/ d0 W4 c2 V# w* K3 |5 L
最高是1″或者2″。
" m+ F/ h: O1 @. ?, I$ ] 4 x3 D9 E( ?" a) x; ]. F& ]8 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