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007008009 于 2014-6-21 12:01 編輯
我們的機械行業對大批量的產品一般要先制造樣機,然后才可能大批量生產。
小米手機肯定也類似,先生產工程機,然后再批量生產,小米先生產10萬臺放出去,然后再生產20萬臺,逐步推進,感覺挺好的,雖然有不少饑餓營銷的成分。
但是小米算是暢銷產品,本身質量問題可能也不大。
再說最近發現的怪現象,你到聯想的官網和商城看看,官網上的型號很多,商城里很多型號都是無庫存,在賣的都是老型號。
分析這種現象的原因:
第一也是賣期貨產品,先開發布會,聲勢浩大的推出產品并制訂售價,看似性價比不錯,但就是拖著不賣,等CPU、內存、硬盤價格都合適了,再批量生產鋪貨。
第二是消化庫存,上代的產品還有大量庫存,下代產品的定價與上代的差距不大,下代的一旦推出,上代的可能就滯銷了,要么上代狂降價,這是廠家不愿意看到的。
綜上,我們如果生產消費類的產品,一定要根據銷量情況去確定產量,還要根據各核心部件的更新換代做好自身產品的更新換代。
宣傳造勢,占領高點,饑餓營銷,適時大批量生產鋪貨。同時要避免不成熟的產品或者不暢銷的產品大批量生產,微軟就經產干這事情。
因為核心零部件的價格在變,因此產品在不同階段的價格也在變,但利潤依然在,競爭力也依然在,小米即使不賣期貨,也必然是逐步鋪貨,放貨的時間必須和核心零部件價格變動相呼應,這種要求企業對供貨市場和消費市場要反應高度靈敏。
模式的背后是一個:核心零部件成本、銷售價格、利潤、批量隨時間變化的一個數學模型。
這種模式的關鍵是必須是自主設計,生產外包的企業。我們看到的電腦、手機對市場的反應是按季度變化的。
這有別于我們以前的大規模生產,帶有階段性,并且要和核心配套廠家相呼應,需要更高水平的運營人才。
如果是傳統制造業,這種反應可能是按年度變化,并且變化緩慢。
但也有例外的,如果你經歷過08年鋼材瘋狂波動的哪一年就會深有體會,哪一年鋼材一天兩個價,上午一個價,下午再問一噸漲200,市場馬上就要調價,2007年的訂單,2008年去生產的,都虧本了;到2008年10月份以后,價格又開始下挫,2008年鋼材經歷了過山車,產品的價格也達到了多年來的歷史高點。
歡迎大家探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