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覺得這個說法比較靠譜:
p( K! ^4 F5 p, V 隨著高等教育的普及,大學畢業生的逐年增加,而社會就業崗位數量難以同步增長,出現畢業即失業的現象在所難免,學校不可能對此負完全責任。至于畢業后沉迷網游,更與學校沒有直接關系。高考“狀元”出新聞,往往不是學校教育的問題,而是我們的社會發“高燒”了。
4 y- Z4 R1 a" x* E ^! z# D: A# |/ ~1 Y) S5 e3 p# M$ O+ k8 ?
那么劉寧現象的癥結何在?它僅僅是個案,不能說明任何問題嗎?不,恰恰相反,正是在這一個案身上,典型地折射出了我們時代的精神氛圍:人生意義的迷失,心靈的貧乏,靈魂的饑渴。這是時代的大問題,也是教育難以面對的大挑戰。據報道,劉寧之所以大學畢業后流浪街頭,固然有不適應社會、沒有做好腳踏實地努力工作的準備等原因,但在他自己看來,關鍵是沒有找到人生的意義,“讓我像大多數人一樣,找個工作結婚生子、掙錢養家,我覺得很無聊很沒意思”。這就是問題所在:在普羅大眾的生活模式中,他沒有發現人生的價值與意義,對此他是不愿也不能接受的;可是他又沒有尋找到屬于自己的有意義的生活道路,便在精神上迷失了。流浪街頭、沉迷網游只不過是他對無意義生活的一種消極反抗或逃避。
8 N- y& d' a: o* n- X
3 E2 z# m5 L. R6 W# ` 劉寧現象是典型的時代精神癥候。幾十年來,我們的國家、社會一直在經濟、物質的路上狂奔,許多人早已成了物質主義者。精神被懸置,心靈被漠視,靈魂被放逐,物質的享受成了人生的一切。“未經省察的人生是不值得過的”。劉寧現象雖屬個案,但遲早會有更多的人像他一樣發問:人人如此,便對嗎?工作是為了生活,但生活不是為了工作,我們是否反問過自己職業(工作)的意義何在?劉寧的迷惘歸結起來就是一個問題:精神生活在人生中應占何種地位、何種分量。這是我們時代必須面臨和深入思考的急迫問題。+ X+ I, Q! X* s, I4 u; b
; V; l) z6 Z1 f, R% u 值得注意的是,關于劉寧的報道,都在渲染他考試“狀元”的身份、流浪街頭的不懂事,就是沒有人關心他精神上的困惑。如果我們對他人的關注,還是只津津樂道于其外表、地位、身份、身價等外在的東西,而對其心靈世界視而不見,那么今后將會造就更多的精神流浪者。是時候了,我們的社會和學校教育,都應該學會追問:人為什么活著?有錢有面包就是有尊嚴的生活嗎?并由此深入年輕人的內心世界,與他們一道去尋找活著的依據。(賴配根 作者系中國教育報刊社新聞研究中心主任)
3 c. c% G0 S2 }9 D0 `
- p3 [' m" @$ O; w5 W6 a&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