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civiling 于 2014-2-5 09:19 編輯 : K$ n0 E: U s/ r" D! j: y
( m, |0 z- q, _( w. G
現在年也過了,財神爺我初五凌晨也放鞭炮賀過他老人家生日了。接年前的話題,說說和三哥合作的事情。+ V: w9 C( z3 n& o$ \1 X
$ R, T% [" k/ A* ?
最早接觸印度制造,是從一款電機。一個瑞士品牌的電機被一家美國公司收購并把工廠設在印度。最后我們就沒有采用,因為買回來的3個樣品很快壞了兩個。一個是減速箱磨爛了,一個是燒了,而且氣動力矩軟,噪音大。部分細節部位工藝從精工細作的瑞士貨變得和江浙的作坊貨差不多。
0 [2 b0 }. I) [6 K+ Y
# t0 s- S0 b& a! ?( \再說點具體合作的事情。1 r& m1 `; }, c. q( [
9 T5 m8 @( K$ I2 [( v% u4 t( H; f
尺寸鏈沒算:
) u1 \8 j! @+ R2 r: V& I" W5 e/ [3 C
13年上半年我干了好兩件擦屁股的事情。這兩件擦屁股的事情就和設備上僅有的兩個印度設計模塊有關。分析下來問題都是尺寸鏈沒算。
4 p& R+ B0 [; e8 n+ B
. Q7 t' j; [1 x" V9 R一個轉軸,一邊由卡圈限制軸向竄動,另一邊由螺母限制。就在這卡圈和螺母之間,有一串由FRP件,鈑金,6061機加件,POM機加件構成的尺寸鏈。計算公差,極端情況下,可能出現-2.6到+3.8的誤差。出現負公差頂多軸向竄動,影響美觀,出現正公差就麻煩了,螺母不能擰到軸肩上,擰死了轉軸就轉不動。
1 n; ^$ x* K8 _( o3 X: B
, F+ e8 _0 L- a+ f這問題其實也怪國內的供應商,當初三哥的方案發過來討論的時候,工廠說“沒問題”,可以控制,控制的方法就是,一旦發現出現正公差就讓工人不擰死,用螺紋膠中途粘死。做樣機,沒出問題;做測試機,沒出問題;做批量,有一批次,6臺中掛了5臺。說白了就是,防呆設計沒到位,你讓操作工一兩個給你好好粘膠,靠譜;批量,呵呵……1 p3 N. J/ G- }8 ?% J" r
- X* E& O( d1 q& ~
另一個問題是行程開關,為了防止誤差造成的問題,偷懶的設計就是“能調整”。能調整到生產就是同樣的問題,一兩個操作工會給你好好弄,批量了,誰記得哪個搞定了,哪個“差不多”。
4 k- q v( V: @( N
, m1 Q% p1 x+ K0 @. w- [剛度不足:* Z4 O S1 `; V5 g5 B
; ^1 J- i" r/ T( S$ m$ o: U6 l一個承重面板,我們買了鬼子的,天朝的還有三哥的。然后架空0.5m用載荷去壓。鬼子的面板添加了土豪金色的纖維,垂直纖維方向踩,變形1mm,平行纖維方向踩,變形3mm;天朝產的倆方向踩下去都3mm;三哥的踩下去一半就5mm了,大伙說算了算了……- E- o3 r. a$ ] ~( T0 ~4 ]/ \
g) p8 }9 \8 ^9 v% I7 v1 Q/ ?一個承重鋁框架,中國團隊和三哥團隊各設計一個。做出來以后,三哥的75kg,天朝的45kg。用載荷去壓,三哥的變形3mm,天朝的變形1mm,3mm是及格線。三哥不服氣,于是干到90kg,變形1~2mm,呵呵
, y' I* O; b2 [: r/ p$ ?& x2 p0 d) V5 f& T/ n
還是那個承重面板下面要走線,做一個長走線管,還要開口,方便線的裝卸。天朝機械不是一流的,房地產這幾年那時玩瘋了的。我們的走線槽,用市面上的PVC管,大型銑床走一道,打幾個孔,找專業供應商粘上,搞定;三哥設計了0.6m每根長槽若干,注塑的,然后一節一節拼接。剛度嘛,單節棍和三節棍哪個剛度好?我們做了中日印三方的樣品花費6000軟妹幣,畢竟PVC管一買6米;三哥那做了一套,模具費50000軟妹幣。
/ C9 R# h* s5 ~3 V3 G0 h
! _5 B- A: ]* G1 I體積龐大:
0 e" Q9 s3 t$ q6 [3 c! D
4 R0 {* t0 h, @6 k* B& y+ @做沒有追求的設計,很多時候分分鐘可以搞定,有尺寸追求,得絞盡腦汁。當年鬼子的walkman一臺1000多,東莞的隨身聽一臺30塊,沒辦法,人家的就是比你薄,比你高檔。
" N- V) J" B. \' c
4 p8 Q- \& m7 ~! q+ W1 B鬼子做設計要求,提出一個參數,要比中國上一代產品薄90mm。在這里,薄就意味著核心競爭力。中國團隊分析下來,我們確保能比上一代薄20,努把力40mm。鬼子表示不屑,三哥表示贊同,并且列出詳細的尺寸鏈。就這樣,在全球會議上將了我們一軍。我們沒辦法,按照三哥的尺寸計算,我的結論,理論上可行。如果用鬼子的某個設備,靠譜,但鬼子那玩意太TM貴了,被米國老板否了。那沒辦法,我們做不到。三哥歡天喜地搶走這個模塊的設計。他們第一開大,買了美國設備,用一個復雜的結構湊出尺寸,理論上,NB。: D3 S$ Z' D! B$ J/ F. y
4 [: L. \# @" R7 l1 Z但第一臺樣機做出來,發現干涉,米國的玩意定制尺寸人家也改不出來,于是厚度增加40mm,說得過去,世界最薄,比我們上一代薄50mm。7 D2 a) E0 |1 w
8 I0 P7 S4 @9 J9 m有一個動作,我們這邊是自己設計的結構,用閉環檢測精度;三哥再次開大,買美國設備,我們以前真沒聽說過的高檔貨。不過這高檔貨的尺寸也沒法改,厚度再度增加,達到我們當初確保的-20mm。在公司里,新設計的結構要有相當的時間去做各種測試,以確認靠譜才能上。三哥拿著米國的樣本,笑呵呵地把我們的方案比下去,理由是,我們有產生“噪聲”的風險。
. Y, n% H2 F h2 G Q' G" A6 F, S9 h9 A7 t7 p! r, D5 k
美國貨上架后發現,那玩意不能開環玩,開環精度不夠。盡管如此,他們最初發過來的測試結構都是合格的。開環就開環了,測試的碼盤用齒輪鏈接,設計結構也沒有對齒輪有嚴格限制,回程誤差那時少不了的。但他們的報告上就是牛了個逼的0.004mm誤差!既然如此精度,他們還是讓我也做一組。我怎么也做不出來這精度啊,誤差都在1mm以上,回程間隙就0.4mm了好不好。又過了兩個月,他們出了正式報告,這回誤差居然2mm以上,呵呵。早先那報告怎么來的?
: y7 q! S4 \6 z3 G, Q9 C L4 F( `( I' t8 Z7 c7 N* v1 v( Z' @) F
開環不行,得閉環。他們找了一個德國傳感器,太TM貴;我這次開大,事先感覺不靠譜,買了倆米國貨,分給他們一個。
& I/ u4 |! _1 o: d2 M N: }
! ~ g, o; O2 E& G3 }4 ~/ {傳感器這玩意,尺寸更加不好改,他們加上去,厚度肯定還是要增加的。 ?+ N) L* ] R, Z: d+ I
3 L) S1 n/ Q F+ Q7 W9 Y果然,前些日子鬼子和我溝通的時候說“C君,你要康巴待啊,一定要把厚度控制在你們當初厚度+40mm以內”……當初說好的比中國團隊-90mm的呢?看到鬼子的那番表態,我樂壞了,干勁也上來了,連加了兩周的班,把握手上可能影響厚度的結構改了又改。先后做了5個版本,可以滿足當初我們承諾的比上代薄40.2mm,呵呵。, v! p4 `/ o- O: n
) \, o6 _5 _) o. U結構復雜:
. r D9 \- \* C7 k
6 t) k: c2 i. p# X; u. @3 x2 c做機械設計,最忌諱的就是復雜,復雜就意味著出問題的地方多了,可能出問題就意味著不可靠。 {6 D& B1 q4 ^8 O/ l, S" x
8 E7 a6 I- k* B! [) \! ]三哥的結構,由于買了各國的牛逼裝備買多了,為了就和這個部件,就得挖個洞;為了讓開那個部件,就得拉條縫。如此下去,缺乏整體考慮。前些日子我看他們的3維。雖然是鬼子掌控的項目,卻透著濃烈的三哥味道,結構緊湊,動作簡潔,根本看不出來。
/ B" L6 w6 _& E! I( P! `$ Y4 e0 B; m1 ^4 ~/ d r: X# ?
就這么復雜的系統,要挑他們的刺,就容易多了。比如他們的結構過于復雜,一旦那個米國貨在某個位置壞掉,整個設備無法通過簡單的拆換進行維護,只能大卸八塊去修或者把整個大部件都換掉。歐美維護工程師從接到電話出門開始收費,150USD/小時,讓我們祈禱那個米國貨千萬別壞吧!
: G4 v. ^% R: ~5 F! F3 Z* m: h- h$ q/ Y5 R2 f7 y. m& U% U+ X
“貴族氣質”:
' b( T" s* |6 {$ P2 Q7 T4 `1 h8 E
4 o- u' t5 P4 J$ A: I" ?2 B+ E和三哥打過交道,有時候其實很不爽,舉兩個例子。4 X3 n& {& g8 e4 n/ U" x1 Z
( @( f$ l i5 C+ X. Z. A( L2 S先還說我們那個項目,當初我們的FEA工程師算出來,他們的變形會達到5~7mm,超過允許的范圍,不能用。我們這邊團隊也給出若干建議,當然也少不了給自己的趕緊改動加固。三哥看到我們若干條建議后說了倆字“OK,thanks”。幾個月后,雙方的方案都做出來了,我們的形變及格,三哥的變形是7~9mm……我們這邊的高工說,幾個月前就和他們說好了,什么都沒改呀!半年過去了,做來做去又做到我們半年前建議的道路上來。助理工程師說,符合他們的作風,先趕出來,把問題留到最后。
# M X( L3 r) ]8 I9 ~" z
4 i' y( [, ^$ K" u \& `5 \/ n也許我們都是挫人,三哥看不上。同事當中恰恰有個北大畢業的家伙,留美的海歸。智商非常高,和他討論問題,說點皮毛他就知道了,各種力學模型和公式,他不用查表,都能搞定。這哥們操一口流利的美式英語,去日本鬼子都很敬重他,即便不接中國客人的日本失足也會為他寬衣解帶。這哥們去印度培訓,美國人的培訓總會穿插一些技術競賽類的小游戲。他做了個模型,三哥不認可。不認可就不認可了,一起討論改就是。結果三哥偷偷把他的結構改了,而且是即將上場比賽了改的,結果妥妥的悲劇。也許在他們眼里,中國的所有工程師都是狗吃屎吧。' j1 _8 ?5 P f( A
& x; W* t* ~. y9 b看不起土包子,能搞出來,能打贏,也行啊。
! ~. V4 B q" ?" Q4 Z! _8 K8 y. C0 |2 c4 G1 A. }1 G
扯了好多,該有人罵YY了。不過這些是我見識到的問題,如果有不同觀點,可以寫出來交流,畢竟我認識的就那么幾個人。可能以偏概全了。
; z* Q, Z2 k3 H S
; ]# O7 P8 a5 x# V# [+ U長期以來,中國人對印度的研究是匱乏的,一如印度人對中國的了解很少一樣。在政治論壇上,對印度的理解更是兩級分化。左邊的喜歡黑印度,各種黑段子啊;右邊的喜歡吹捧印度,吹的像花兒似的。其實他們爭論的,不是印度的工業,而是民主。左邊的黑印度就是黑民主,右邊的捧印度就是捧民主。這里不是政治論壇,不展開討論。
" C& a% ~' T% @% B( }& s% F, n! S* ]) A3 I. I
所以,在網絡上,我們看到的信息其實也是殘缺和被加工過的,特別是政治方面的,有10%可以被相信就相當不錯了。信什么,取決于自己的意識形態和價值取向,和信息真的沒有關系。
0 O; O& j, T \0 J& J# F) O" d0 v; {3 a
最后說點“印度威脅論”。% K3 U. i) [ e/ i5 b- D" R8 A5 t: X
* [ c& Z/ Q% K印度的人口很快就會超過中國,成為人口最大的市場。有市場就會有投資過去的。
3 v( p9 c+ ~4 n
2 s& r/ [) ^" @) Y0 Z人口多,廉價勞動力就相應多,特別是年輕的廉價勞動力。中國由于計劃生育和最近的房地產問題,勞動力已經不廉價了。人家工人的平均工資水平是這邊的1/5, 和他們拼廉價那是找死。- t6 X3 T' S9 U
. _1 i9 u/ s9 Q
從地緣政治上,中國處于日本的油路上游,所以前些日子看有文章說,日本人自己已經想好了,如果兩岸統一,它肯定會介入;印度則處于中國油路的上游,孟加拉灣和波斯灣分按著印度的東西近海。
* S2 n, ^5 F+ t+ P* |& B2 H' z) R2 y9 M# A# i/ W# W. O7 W
就說上文說過的,印度設計的剛度問題吧。印度人真的不懂得bh^3的意義嗎?他們國家那么多人,能混到工程師的,智商低不了。看得出來,他們的設計很多時候都是為了本土制造的工藝在考慮。說白了就是為搶飯碗做準備,印度設計,印度制造,多好。
- w1 L' A8 A; h( o- W0 t
9 I+ M* ~3 b& o: E. Z所以大伙也請體諒,哥們寫這么多,不是因為TG給我發了多少五毛錢。而是因為飯碗,我們和他們搶項目,拿下項目之后,我們的飯碗首先可以保住。這些年中國這邊團隊從十幾人壯大了10倍,都是要靠搶過來的項目養活的。而且搶下來用本土供應商,每年的產量可以養活一個近2000人的機械加工廠。
1 h. `& I. u% F5 N- k' X4 v
) s& U% I2 O& E5 D$ ~社區里很多大俠,技術水平相當了得,我已經見識過了。但出口成臟,一如我學車工的時候那些更年期女師傅,人其實很好,但不是所有人都像我這么臉皮厚,被罵了還能厚著臉皮接著過去。很多哥們被罵,沒有硬性手段節制,那哥們扭頭就走,怪誰?我不知道…… |
評分
-
查看全部評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