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無言, 于 2014-1-11 16:34 編輯
我們公司設計部門人員比生產部門人多,所有加工都是外協的。工廠生產只有焊接和組裝和電工。
我們的設備比較高端,一般一臺100萬以上,但是產量很低,用的元器件當然也是國際頂級品牌(沒有國內品牌,除了機加工和線槽什么的)。
我們公司是研發主導的企業,機械設計部門壓力很大。我們競爭對手不在中國,在德國和美國。
大家都知道,德國的設備質量好,設計的使用壽命很長。
說說我們一些高科技民營小企業的研發機制:
1、知道客戶要上某個設備,國內沒有,要公開招標,老板想做這個單。
2、設計部門做三維效果圖,把設備主要的結構做出來,寫上控制原理,如何實現功能。
3、業務在外面吹噓,我們做這個沒任何問題,質量和老外一模一樣,價格是比他們便宜,交貨周期短。(OK訂單到手,其實沒那么簡單)
4、訂單如果拿到,公司召開技術研討會,針對設備的方案進行大辯論,確定采用什么形式驅動,什么結構實現動作,如何完成工藝需求。
5、設計部門在確定的方案上開始進行設計,各種網上查資料,各種計算。工程師拿不準的咨詢領導,領導提出意見。
6、設計部門把所有圖紙、清單提交到部門領導審核,然后領導提出改進意見,然后返回工程師處更改,細化。
7、圖紙正式下發,全新樣機開最終制作會議(老板、部門經理、設計工程師、電氣經理、生產主管參加),機械設計部門闡述機構動作原理,電氣控制原理,每個人提出問題,設計人員提出解決方案,沒法解決的,大家協商改進意見。
8、對有問題的地方,進行改進,對電氣元器件選型合理選型,為最終產品調試服務,改進后從新出圖,部門領導簽字,總經理簽字,下發至生產主管。
9、生產主管聯系外協廠,對各加工件報價,對特殊質量要求的,要求加工商提交簡單工藝表。
10、加工件回廠后安排質檢
11、車間裝配,遇到問題車間會讓設計工程師下去(基本上會被罵一頓)解決問題,有時候工程師參與裝配。工程師解決問題同時更改原圖。設計部領導也經常會一起去解決問題。
12、電氣安裝調試,遇到問題找機械工程師,協商解決控制問題。
13、樣機測試性能,安排工人上下料,設計工程師陪同。
14、場內驗收,業務人員,設計部門領導提出整改意見,做最終整改。
15、通知客戶到廠驗收設備,記錄客戶的提出的問題,并且解決,有些問題需要整改,有些問題不予理會(驗收客戶有些很不專業)
16、安排釘箱發貨
17、開總結會,參與人員:裝配人員,設計工程師,電氣調試工程師。把所有問題都提出來,設計人員更改圖紙。
這樣一臺設備研發基本上走完所有流程,整個過程中機械工程師活最累最多,出去的設備基本上不會出現大問題,但是還有會出現一些BUG,出乎人的意料,因為自動化程度很高,整體穩定性不如進口設備,國產設備故障概率為十萬分之一,進口為百萬分之一。故障了很煩,必須安排售后維護人員親自去排查,有時候還排查不出問題在哪里。
售后人員回來后,我們一般都開會,討論解決方案,提出整改意見,有些是沒法整改的,但是以后設備會改進。
這里說的大概只是一個流程機制,其實要到不容易,首先交貨期是死的,要按時交貨,最多拖一個月,顧客電話天天來,也不能怪顧客,別人生產任務排得滿滿的,這樣就壓縮了設計周期和調試周期。
設備一到顧客工廠,基本上都是調制得差不多了后就要邊生產邊調試,出了問題對方也不允許你停線,他會讓你他們下班后再調試,他們停線一分鐘,主機廠罰款幾萬塊,或者主機廠自身損失幾萬塊。
真正的研發,我們有一部分是抄老外的(只有一個生產線視頻),有些是把德國和美國設備綜合起來搞的(算不算自主創新,誰的都不像),有些是老外半自動的,我們把他搞成全自動的(結構原理不一樣),有些是完全自主研發的。完全自己研發的周期要長很多,半借鑒的要短,完全抄的基本上沒有(老板不允許我們這么干)。
說道這個,國內的產品研發很難,我們設備已經開始被別人開始抄襲了,國內沒有知識產權意識,我們抄也只是根據視頻抄原理。做這個,對機械結構要求部門領導能力蠻強的,很多涉及到精度的東西,沒有原理,只能自己研發,這條路走起來很艱難。
研發主導的小公司里面的機械工程師很難,很累。
|
評分
-
查看全部評分
本帖被以下淘專輯推薦:
- · 機械心得、領悟|主題: 122, 訂閱: 91
- · 基礎|主題: 799, 訂閱: 90
- · 采用|主題: 929, 訂閱: 4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