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把刀用好 于 2013-12-17 00:08 編輯
) y2 _4 G' g. ]. ?, U
# |; j1 K9 G" u6 L3 B) @' u& `9 z6 V 統計,它是研究如何測定、收集、整理、歸納和分析反映客觀現象總體數量的數據,以便給出正確認識的方法論科學,被廣泛應用在各門科學上。 ——維基百科 維基百科的解釋總是那么的精準,那幾個詞語“測定,收集,整理,歸納,分析”基本囊括了了統計的幾大步驟。在很多人眼里,統計可能是不被重視的一項工作。殊不知,統計恰恰是一項最重要的工作。因為它是現場管理甚至整個人類經濟活動的眼睛!現場管理中,有了統計我們就可以知道產量,知道質量,知道成本,知道一切可以量化的數據。我們的管理也就變得有意義了。通過統計,我們可以把問題數據化,這樣可以直觀的反映問題。比如,現場某臺設備一直都有故障,影響產量和質量。如果沒有數據,領導不會貿然決定徹底維修甚至更換。但是如果有數據表明,這臺設備的產量只有別的同類設備的70%,成品率只有別的同類設備的90%,再延伸開,這臺設備因此造成的浪費每天達到xxxx金額,一年損失xxx萬金額!領導看到還能無動于衷嗎?這時只會埋怨你早干嘛去了吧。 4 W) f& _( ^/ I7 ?9 U; D% S3 I9 X4 V$ v
1 O/ x! O+ ?7 J7 f. {, w% [ O1 ^7 [
那么,現場管理中,我們需要統計那些信息和數據呢?下面,我簡單列舉一些:
; ?# s0 L6 l- Q9 B/ L
' _; B) ~8 Q4 k$ N9 n5 N/ l' B$ [ 一. 人員相關 現場管理中,我們無需統計人員的出勤入職年月等,那是人事部門的工作內容。在這里我們需要統計的是相關人員熟練掌握的技能和技能的等級。這么做的好處是: 1) 劃分層級,分級管理。掌握技能多的,技能等級高的收入待遇和低的有所區別,激勵員工在技術上不斷進步。 2) 掌握不同人員的技能及等級,方便工作安排。熟練的人工作效率自然就更高,生產效率自然也就提升了。避免殺雞用牛刀,殺牛用雞刀。 3) 特殊情況下,可以有所取舍。比如,由于某種原因,現場需要裁員,自然會裁掉技能水平低的,或者是掌握的技能少的。(不是主張人分三六九等,而是站在管理的角度區分重點來管理。就像所有的客戶都是重要的,但是沒有誰會把所有的客戶都當成上帝。) 與此類似的,我們還可以統計同一類產品,不同人生產時的產量和質量,如果某個員工,產量和質量經常低于同線的平均水平。那么,恭喜了,我們發現了問題。怎么解決,參見我上篇短文。 : z& s6 ^" s' P+ u
0 j4 I' R* P, M0 i$ R( N 二. 設備,工具等相關 針對設備工具的統計,首當其沖,自然是設備和工具的點檢和保養記錄。一臺不知道狀態的設備焉能生產出合格的產品。設備工具的定期保養檢驗校驗都必須有數據記錄在案,以備查詢。 與人員一樣,設備也要區分管理。某些高精尖設備需要重點管理,因為這些設備是整個工藝流程中的關鍵,缺一不可。而且因為特殊性,一旦此類設備故障,會導致嚴重的后果。所以,在點檢保養,備品部件的購置時必須優先考慮。 其次,有必要統計設備的負荷能力(或者叫設備利用率)。這能從設備的實際利用情況來評估產能是否有提升的空間。避免擴大產能時不提高設備利用率盲目購置設備造成的浪費。 1 |6 Z( H4 [ ~* }8 Y$ A2 J
$ A3 f3 {3 |& a \" L' O
三. 原輔料產成品相關 這里涉及到的一些統計,相信大多數企業都有做到。畢竟料的數量直接反映的是人民幣。但是,相信絕大多數也就是統計個數字而已。并沒有進行進一步的整理歸納分析。 比如,A產品,毛坯供貨期是十天,但是每次都在倉庫存上一個月。而成品包裝后更要呆上兩個月再發貨。這里有什么問題?庫存周期太長,嚴重不合理,造成巨大浪費,而且有隱患,如果產品是易生銹的零部件的話,兩個月的時間很可能會導致部分產品因生銹而返工甚至報廢。好吧,拋開生銹問題。如果每個零件的毛坯和成品都要在倉庫中存三個月的話,那么就必須要建很大的倉庫,需要更大的廠房,也就意味著更高的成本,更大的浪費。 再比如,B產品,常年生產,成品率穩定在98%,每次交貨5000件。但是每次毛坯總要訂5300~5500。多出的毛坯經常要混入不同的批次生產,這樣會對質量管理造成相當的麻煩。如果有一個批次被客戶檢查出毛坯質量問題,那么除非我們的統計能做到當批出貨的毛坯份分別來自于哪幾批,否則就無法追蹤到實際的毛坯批次,那么那個質量有問題的批次就無法被查到,結果就是花費巨大的人力物力財力去做全數檢查。很多時候,這個檢查費用高過零件的加工費用。 9 Q, A. @: T8 l
; V' g% V ]& ]) O. ]% }+ L, D 四. 生產信息相關 只要是工廠,產量都會統計,質量也會統計。但是大多數嚴格意義上只能算記錄。因為沒有分析。產量的統計是最常見的。但是往往我們會忽視實際產量和計劃產量的差。而這個差百分之百影響的是交貨期。我之前的文章中也有分析過,只有把每天的計劃產量達成才能保證如期交貨。這點,很多都沒有做好。 質量的統計常規來講,無非是統計加工了哪些廢品,僅此而已。但是為了深入的抓好品質,必須要把報廢品分類。這樣才能便于后期分析報廢或者不良的原因。 比如:某工件加工500件,報廢30件。如果不加分類,籠而統之。往往就掩蓋了很多質量問題。如果我們在生產的時候就分類統計了。30件里面12件尺寸超差,8件碰傷,5件粗糙度不良,2件螺紋止規進,1件毛坯不良,1件試刀,1件因檢測需要隔開。我們重點處理12件8件和5件的不良,經過分析,找到了原因如下: 1) 尺寸超差是因為操作人員未定期自主檢查。 2) 碰傷是因為工件在周轉箱中沒有隔開。 3) 粗糙度不良是因為操作人員未及時更換刀具。 找到了原因,自然也就有了對策:、 1) 操作人員未定期自主檢查的,根據相關規定從嚴處理,因為這會導致嚴重的批量質量事故! 2) 隨周轉箱配備一定數量的塑料或紙制擋板,每排工件間必須用擋板隔開。 3) 不管有沒有更換刀具,工件的外觀必須每件都目視檢查,所以可以用同1)類似的方式處理。 余下的因為比例太低,所以可以不用處理。這里說明一下,不是所有的問題或者不良都要處理,只有影響到了一定程度的問題和達到一定比例的不良才值得處理。因為處理問題都會有代價,如果花了不小的代價處理一個很小的問題往往會得不償失!所以,有個詞叫做——抓大放小。但是“大”和“小”不是固定的,而是變化的,還是上個例子,如果以后因為管理出色,報廢減少到5件,而原因正是后面2件和3個1件的原因,那么這個時候,“小”就成了“大”,也到了該抓的時候。
2 Q$ w: V9 r( t: V) t( g' b
$ j8 b% X, |! j' R4 {6 w. q 加工節拍的統計 為什么要計算節拍呢?因為這個是掌握現場產能和排生產計劃必不可少的一步。還是舉例: 現要生產某零件5000件。之前生產過,但是沒有統計節拍。所以計劃不好排,只能拍腦袋排個大概,能提前固然不錯,但是提前了也會有問題。生產提前結束會影響生產計劃的執行,如果下批要生產的毛坯還未到怎么辦?那就真是浪費時間了。就算下批的毛坯到了能接上生產了。屢次三番,還要排生產計劃干嘛?誰要不準的計劃(相對的)?最嚴重的就是因為腦袋沒拍好,估計得太樂觀了,導致交貨期內完成不了,到那時腦袋怕是要被撓破了。而有了節拍,自然可以推算出一定數量零件的加工周期,那么計劃也就相對接地氣了。比如5000件某零件,單件節拍約3分鐘,如果安排一臺(套)機器兩班16小時生產,大概280小時左右,也就是十七八天左右。(5000*3/(60*16*0.9)=17.36天,0.9是系數,具體多少根據零件節拍零件復雜程度,單條線設備數量人員數量而定) 如果該零件后期數量大增,需要添置設備,那么就必須先計算該設備兩班16小時每月26天的產能是多少。26*16*60*0.9/3=7488,約7500件。有了這個,就有了底。客戶來多少量,我們可以測算需要多少設備了。而不是盲目的購置設備。導致后要么多余而閑置,要么還不足繼續延誤交貨期。
" ^4 G! m8 o) F o4 Q% ]; e! y; k% v* g& u3 i, w' ^0 Q* d5 f
常用消耗品的壽命統計(比如刀具) 為什么要統計消耗品的壽命呢?因為這涉及到成本。隨著如今機加工白菜價的時代來臨,不計算成本分分鐘就會倒閉的。所以,很有必要統計相關的消耗品,比如刀具。除了成本因素,還有一個因素就是消除浪費的隱患。如果因為使用了錯誤的刀具導致刀具壽命只有10件,那么如果不統計默認10件的刀具壽命,那么這個浪費有點巨大了。核算到每個零件上的光這個工步的刀具成本就是幾塊錢了!還不改善更待何時啊? 統計了這些的壽命后,還有好處,就是方便采購部門以后做預算。比如某零件的刀具成本為1.5元,下月要生產該零件10萬件。那么采購部門做預算時就會比較準確。不會拍腦袋給50萬的刀具費用,也不會摳門地給5萬塊的刀具費用。 0 w2 r0 L) L' N$ B1 Z
) `7 Z( h7 X0 Q
技術資料的統計 做什么產品用什么設備,用什么工具,用什么程序,用什么加工參數,怎么去操作機器等等。這些統計事關重大。沒有這些統計記錄,那么現場操作人員和技術人員就得為了確認各種事項而疲于奔命!這些統計是教人們怎么去生產,怎么去檢驗,怎么去調試,怎么去裝配的最基本的指導。 5 r2 a9 b/ p# p1 T* i% @, @( O
5 b! i$ Z/ c7 N8 j9 l# R9 ^' u& g 以上只是簡單列舉了些需要統計的基本信息,相信隨著管理的加強和深入,有更多的數據有待去統計。
1 R( m: |5 _5 n& u" `9 o' j& V& T Y. d) D" [" O0 f2 v0 l: Y' [
統計,不光是收集和整理數據,更重要的是歸納和分析。60%的產量達成率不會告訴你為什么,80%的成品率也不會告訴你為什么。但是,我們有了60%和80%就像射擊手有了靶子一樣。 統計是為管理服務的,有了詳細準確的統計,我們就能看清楚現狀,才能進行管理,比如有的放矢的進行改善。沒有統計,就像瞎子看不清路一樣,眼前只是一片黑暗。往哪走,怎么走,一概不知。可惜的是,這樣的瞎子,在我們周圍,很多很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