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專業化分工的道理誰都懂,問題是中國專業化分工的細化程度不夠高,這不僅不利于工作效率的提高,還可能導致高端人才也干大量低端工作,這既加劇了高端人才的緊缺,也不利于中低端員工的培養與成長。
( O: [) P; C; y" F' _# D* O. Y$ ^
美國之所以發達,一個重要原因是專業化分工的細化程度很高。據原微軟中國有限公司總裁唐駿介紹:剛開始我是作為一個軟件開發工程師加入微軟的。要知道中國企業的軟件開發人員什么都做,軟件設計、軟件開發、軟件測試等,可微軟不一樣,微軟讓我體會到無論做什么事一定要有分工,微軟對軟件框架設計、軟件編碼、軟件測試、軟件包裝等都做了專業化分工,每個人做不同的事,即使一個人很能干也不讓你什么都干,你只能選擇一個最擅長的工作來做,而不能什么都做。與微軟類似,很多美國企業的出眾之處,在于把復雜的工作或生產盡可能分解成若干細節或環節,每個人只是把自己這一環節工作做好。
; `& s: A! ]3 \# i0 A1 G/ {4 V0 Q$ \6 e* c& e; k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中國專業化分工的細化程度不夠高,比如軟件企業的電腦軟件開發,就沒有明確的專業化分工,做軟件框架設計、軟件編碼、軟件測試、軟件包裝等通常由軟件開發人員一包到底。這樣的軟件開發人員只能是高學歷、高素質的全才,而全才又相對短缺,就造成了軟件企業人才的高流動率,帶來的是企業運行的高成本與低效率。其實,軟件開發的大部分環節如軟件編碼、軟件測試并不一定需要頂尖的人才,高中生、中專生經過培訓也可以做,這些中低學歷、經過培訓的軟件開發人員就是所謂“軟件藍領”。印度軟件業發展快,在相當程度上是靠發揮“軟件藍領”量多價廉的優勢。: b$ Q1 `3 S8 X: _$ R
. F1 A( @4 l" e. M6 t, e2 u
, K! n9 X7 l, H 每個人的時間、精力與知識都是有限的,普通人更是如此,對普通人來說只有把有限的時間與精力專門用于某一細分領域,才能把一門行當學精鉆透,成為行家里手。這既是微軟、印度軟件業發展迅速的原因,也是人類社會專業化分工發展迅速、分工越來越細的原因。所以美國企業一般不提倡員工一專多能,只要員工做好某個細節工作就行。于是每個美國員工都十分專注自己的事情,可以集中精力把某一細節工作學精鉆透,成為行家里手,成為某個細分領域出色的專門人才。所以,美式“一專一能”的專才型用人模式優于中式“一專多能”的全才型用人模式。
# w. {! B0 {6 `8 D+ {$ y \- e, {" R' N0 x5 Q4 j3 o9 W
4 |3 H7 T) y. T, T) ~7 X5 E 中國特色工科專業是上世紀五十年代初從蘇聯學來的。在計劃經濟時期,中國高校工科專業設置是完全照搬蘇聯模式,專業劃分很細,有不少國務院各部委直屬的行業性質高等院校,如鐵道學院、紡織學院、化工學院、鋼鐵學院等。這些高校都設有為所在行業服務、具有窄口徑細分特色的工科專業,我們不妨稱之為特色工科專業。如機械類特色工科專業有冶金機械、化工機械、紡織機械、礦山機械等,原冶金部所屬高校設有冶金機械專業;原化工部所屬高校設有化工機械專業;原紡織部所屬高校設有紡織機械專業……軸承專業也是機械類特色工科專業之一,原機械工業部所屬七、八家高校均設有軸承專業。然而,隨著這些部委在體制改革中被撤消或合并,原來這些部委所屬高等院校被劃歸教育部或地方,逐步轉變為綜合型大學,加之寬口徑教育模式的推行,各類具有窄口徑細分特色的工科專業不斷被合并與取消。如機械類特色工科專業紛紛被合并為機械工程、機械設計與制造之類綜合性的寬口徑工科專業。/ U: r) f7 Q( e1 d+ S9 o
; P @! p _3 O9 O0 I& G0 U4 `- q
d0 Z5 v( i$ Z# n& ]/ | 其實,蘇聯工科教育模式并非是一無可取,冷戰期間,以蘇聯為首的華約集團與以美國為首的北約集團比較,華約集團是蘇聯一國超大、超強,其它的成員國科技、經濟實力很弱小;而北約集團除美國外,還有法、英、德三個科技、經濟實力強大的老牌資本主義強國。華約、北約對抗,實際上是以蘇聯一國之力與美、法、英、德四大強國相對抗。四國的科技、經濟實力之和遠超過蘇聯,但在對抗中四國并未占上風,只不過打個平手,起碼當時蘇聯軍事科技實力一直保持世界一流水平,與美國不相上下。這說明蘇聯工科技術人才培養模式確有可取之處,為其造就了一大批世界一流的技術專家即專才型工程師。冷戰時期,蘇聯正是靠人無我有的特色工科專業來與美國為首的北約抗衡。
, A6 M+ P. Z' ~' g( i* h/ I1 N- g5 f
$ |- f. A2 `' f/ s
改革開放后,中國高校工科專業設置則是一邊倒地學習美國模式,從一個極端跳到了另一個極端。目前,我國普通高校培養本科生的專業目錄是按美國哈佛大學和斯坦福大學的模式,一律按寬口徑通才教育模式來設置的。且不說美國的寬口徑教育模式是否完全適用文科、理科,單就工科而言,寬口徑教育模式帶來的兩大弊端不容忽視:第一,對高校來說,原有的以細分為特色的眾多工科專業不斷被合并為一些為數不多的寬口徑工科專業,導致原有的特色工科專業在不斷地消失。第二,對工科學生來說,綜合性的寬口徑教育模式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但“博”與“專”本身就存在一定矛盾,兩者不易兼有。寬口徑工科專業畢業生到企業后,其寬口徑專業對工作崗位的針對性不如特色工科專業那么明顯,表面看來可供寬口徑工科生選擇的工作崗位較多,適應面較寬,但工作起來無論從事哪個崗位,由于寬口徑工科生學得寬而不專、不精、不深、不細,有不少知識沒有學到,還得到了工作崗位后邊干邊學。這使得寬口徑工科生在工作中成長和成熟的時間明顯延長,企業要花更多的精力進行培養,因此相當多的企業并不歡迎這類寬口徑工科專業畢業生。# z3 M2 D3 p' ~! ]
$ y$ p; }6 p+ y, C" {: @
( U. U& d# U2 l$ P" ?0 X
盡管美國實行的是“一專一能”的用人模式,但美國工科本科專業實行的卻是“通才型”培養模式,這是由美國人才流動的特點所決定的。全才型工程師最大的優點是適應性強,這適合美國人才流動率高、跳槽頻繁的情況。很少有美國工程師會在一個公司從一而終,這就要求美國工程師什么都懂一些,什么都能干,跳槽到新公司干得不好也沒多大關系,因為不論美國工程師跳槽到哪家公司,最終還是按“一專一能”用人模式使用工程師。這樣美國工程師到新崗位后可邊干邊學,成為某個細分領域的合格工程師。5 N' ?* S) H, d; y1 \
' G3 _$ |& X; A+ }: W) | 隨著美國寬口徑通才教育模式在中國的推行,計劃經濟時期遺留下的特色工科專業不斷被合并乃至取消。但是,社會與企業對人才需求是多樣化的,企業與社會既需要寬口徑專業畢業的全才型工程師,也需要窄口徑、“一門精”的專才型工程師,技術全才不可能完全取代技術專才。事實上,改革開放后我國全盤照搬了美國哈佛、斯坦福等名校的寬口徑專業教育培養模式,雖在一些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造成一些特色工科專業人才嚴重短缺。然而,這些專業的社會需求卻居高不下,畢業生供需缺口越來越大,用人單位對此是怨聲載道。+ E6 H' {8 q4 e- B9 }5 L% z9 i
) h6 e) K. |4 Q( r9 n& L/ ` 很多坐過高鐵的乘客都不知道,中國雖能制造高速動車組,但動車所用高端軸承主要依靠進口。軸承雖是零部件,但它的精度、性能、壽命和可靠性對主機的精度、性能和可靠性起著決定性的作用。軸承技術的落后給我國工業各行業帶來嚴重的負面影響。以航空發動機主軸承為例,主軸承是航空發動機的關鍵部件之一。在高速、高溫、受力復雜的條件下運轉,其質量和性能直接影響到發動機的性能、壽命和可靠性。目前國外發達國家航空發動機主軸承的壽命均能達到 1萬小時以上,而中國目前航空發動機的主軸承壽命基本在 900小時以內,軸承已成為木桶原理中名副其實的“短板”。
5 M3 |5 Q0 E# u
0 o- \0 R& s$ t$ Z- ^目前我國洛陽軸承集團有限公司制造的最大軸承直徑為 6.25米,相當于兩層樓高,最小軸承直徑僅 9毫米,而國外制造的用于精密儀器上最小軸承僅如綠豆大小。隨著納米技術的發展,制造出納米尺度的軸承也是遲早的事。所以,軸承是極大與極小的極端制造的典型代表,具有很高的技術含量,完全可作為衡量一個國家科技、工業實力的重要標準。當今世界,科技、工業強國,無一不是軸承研發、制造強國。我國之所以是工業大國而不是工業強國,一個重要表現是軸承產業大而不強。我國軸承產業技術落后是與人才短缺密切相關的,全國軸承企業技術人才年齡結構上普遍存在斷層現象。其原因首先是高校人才培養出現斷層,因為這段時間原有的七、八所工科院校的軸承專業,均以所謂發展“寬口徑專業”為名被裁減合并到機械專業中,成為依附于機械專業的一門科目(專業課),軸承專業的畢業生人數急劇減少。% Z( P; Z( E7 |( M
' A* E1 {2 D9 e# I( k% ^8 ^) v/ ]% C6 w 天津工業大學的前身是原紡織部所屬的天津紡織學院,而現在的天津工業大學已轉變成為一所工、理、文、管、經、法兼有的綜合型大學,紡織院校的特色正一點點褪去。原來學校紡織類專業劃分很細,有不少各具特色的小專業,如棉紡、毛紡、針織專業等,現如今,學校按寬口徑大類劃分專業,許多專業合并在一起,專業的細分程度遠不如從前。專業調整合并后,一些專業變得更寬泛,涉及面也廣了,專業適應性是提高了,但專業性卻降低了。有的專業原來都有非常強的針對性,畢業生進入企業就能用,現在就達不到這個效果,如針織專業,則只能畢業后再學,因為學生是毛紡學一點,針織也學點,但都學得不專、不深,原來培養的是紡織專才,現在培養的是紡織通才,學生的專業水平受到一定影響,用人單位也多有抱怨,給學生就業帶來負面影響。/ t2 {/ G# h+ a) f. h& Q/ O
6 H6 b9 B3 ?6 s" Y7 `
與該校紡織通才“滯銷”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該校培養的紡織專才即紡織機械專業畢業生卻格外受用人單位歡迎。計劃經濟結束后,遺留至今的機械類特色工科專業已不多了,紡織機械專業總算“幸存”下來。上世紀 90年代紡織業嚴重不景氣時,天津工業大學(原天津紡織學院)紡織機械專業也差點成為被撤銷或被合并的專業,后有幸保留下來,成為該校特色工科專業。全國高校保留此專業的不超過 4家。我國雖不是紡織機械生產強國,卻是紡織機械生產大國,全國大大小小紡織機械企業多達幾百家,這幾年紡織業帶動紡織機械產業大發展,很多用人單位到該校紡織機械專業招人,可用“爭搶”一詞來形容,一個畢業生往往有幾家、十幾家企業來搶,紡織機械專業供求比例這兩年高達 1:10以上。然而,很多企業要么招不到人,要么招的人太少,可以說是趁興而來失望而歸,紛紛強烈要求該校擴大紡織機械專業招生與培養規模,以滿足企業用人急需。
# K2 ~4 u! q* b5 v: Y S
/ Q( {8 J, m$ u0 f 作為汽車、電力、鋼鐵、石化、機械等支柱產業的基礎產業,鑄造業對國民經濟的發展至關重要,因為所有機械裝備都需要大量鑄件,都離不開鑄造業,都與鑄造專業這一特色工科專業關系密切。凡去過鑄造廠或鑄造車間的人,都會對其苦、累、臟的惡劣工作環境印象深刻,一提到鑄造專業,考生和家長馬上會與“傻大黑粗”聯系在一起,加之待遇不高,別說城市考生,連農村考生都不愿報考,高校也紛紛撤銷鑄造專業,于是全國鑄造專業面臨嚴重的人才短缺局面。如今鑄造專業技術人才成了“稀罕物”,全國鑄造行業都面臨“一將難求”的尷尬局面。1 F, G/ D" \6 n ~) ]4 X7 c( I
4 D3 Q2 {+ w& H1 x7 R5 ` 更令人憂心的是,人才嚴重斷檔不僅表現在數量上,也表現在年齡上。很多鑄造廠由于招不到新畢業的鑄造專業畢業生,其擔當技術人才主力的居然還是文革前畢業的技術人才,他們都已年過花甲,卻因沒有新人接替而退不下來。鑄造、鍛壓、焊接、熱處理原是冶金類工科專業中四個特色工科專業,而現在,這四個特色工科專業紛紛被撤銷,大都被合并為寬口徑的金屬熱加工專業。全國保留鑄造專業的高校僅兩家,根本無法滿足用人需要。鑄造企業只好向金屬熱加工專業要人,但鑄造企業普遍反映,金屬熱加工專業畢業生由于其寬口徑的特性,鑄造僅是其專業的一部分,因畢業生對鑄造理論學得不深不精,到了工作崗位還要補學很多知識,畢業生對工作適應能力差,勝任工作的時間延長,畢業生本人也為此而煩惱。為此,企業強烈要求高校恢復鑄造專業。
) j# v% k3 v' g/ G5 `4 v8 v; e
* V8 E0 R/ c$ I 從人才使用角度分析,清華大學機械工程之類綜合型、寬口徑的工科專業無法取代冶金機械、紡織機械等特色工科專業。因為寬口徑工科專業培養的是技術全才,即全才型工程師;特色工科專業培養的是較窄細分領域的技術專才,即專才型工程師,兩種類型工程師各有所長,也各有所短,使用中二者彼此無法取代,但卻可以混搭使用,組成一個技術團隊,相互間取長補短。這有助于技術創新與效率的提高,所以高校不應忽視特色工科專業的發展與專才型工程師的培養。
5 V& B4 j/ e- B0 H3 l! J0 J, ?2 a7 N6 [: t) Z/ [+ g
$ g- _* r8 O. |3 b 當前,中國在與西方經濟、科技競爭中,特色工科專業成為中國企業參與市場競爭的“獨門秘器”。以制冷與空調專業為例,西方國家高校沒有類似細分的特色工科專業,制冷與空調只是依附于某些工科專業的一門課目。國外空調企業在開拓中國市場時,發現中國竟然還有制冷與空調專業,這令他們大喜過望。想想看,中國學生花了四年時間把制冷與空調當成一門專業來學,學得非常系統和全面,理論功底自然是非常扎實。而西方高校學生只用幾十個學時,把制冷與空調當成一門課目來學,自然中國學生在研發上更有優勢,國外空調企業自然樂于招聘中國學生搞研發,有的企業甚至把研發機構一窩端地搬到中國來。" D! ^$ l; g/ g, {4 d
; A& o* U! v& X( e8 W7 Y
' b- e" V" a( j0 G! j7 \& s2 t
在一個工程師技術團隊中,固然不能缺少以總工、教授級高工為代表的主角性質的技術領軍人物,同樣也不能缺少類似專才型工程師那樣的配角性質普通工程師,正所謂紅花還得綠葉襯。有主角就得有配角,再復雜的科研項目層層分解后也會有大量相對簡單、繁瑣的科研工作要人去做,如讓總工、高工這類高層次人才去干這類相對低層次工作,那就叫大材小用、主次錯位、浪費人才。不同層次技術人才分工明確、各展其長,科研效率就會大大提高。, i! t! S! M1 C3 j
' L% x$ E, v6 R% i' C* Z
中國青年工程師對世界的影響既靠數量,更靠質量,在逃離工科成風、工科生總體質量下滑的大背景下,培養更多的專才型青年工程師是提高工程師質量的捷徑。這可從出口與入口兩方面著手:一方面是轉變用人理念,借鑒美國“一專一能”的用人模式,從現有的工科畢業生中培養專才型青年工程師,這是從出口處(畢業生)培養專才型青年工程師的思路,是工科畢業生如何用的問題。另一方面,高校工科生培養不能一邊倒地完全照搬美國寬口徑培養模式,應讓一部分學生從入口處(高校本科階段)就按細分的特色工科專業模式來培養專才型青年工程師,這是如何學的問題。學與用兩方面相結合,才有利于專才型青年工程師的培養與成長。4 F, V, E* \" s/ `" J, O* P: @
8 X7 }: T o6 @! \, X 如今逃離工科成風,使工科生生源總體質量與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不可同日而語,一流素質的學生越來越少,二、三流學生越來越多,學校感到難教,學生感到難學。像機械工程之類大而全的寬口徑工科專業,由于什么都學,學生學習負擔重,同時對學生素質要求也高,如硬讓這些二、三流學生去學“門檻”高的寬口徑工科專業,實在是勉為其難。如何把這些二、三流學生培養成合格畢業生?筆者建議,除少數尖子工科生可按全才型工程師培養外,大多數質量一般的工科生,就借鑒美國“一專一能”專才型用人模式及國內企業相關經驗,讓素質一般的工科生去讀細分的特色工科專業,把他們培養成某個細分領域技術專才,即培養成專才型工程師。由于學生入校主要在一個較窄的專門領域內學習,學習范圍縮小了,學生自然能集中精力學精鉆透,做到少而精。所以,以培養技術專才為己任的特色工科專業不僅不能取消,還應繼續保留和發展。
$ P. h$ a' q4 b" c* v- c B7 R$ x8 U6 Z# @
5 k1 s4 {! y. ]4 b5 U: ?3 i8 @0 V
要推進中國青年工程師對世界的影響,實現從工業大國到強國的轉變,一方面要強化工科教育,遏制逃離工科的行為,堅決壓縮財經等熱門文科專業的招生與培養規模。另一方面,要充分挖掘現有的每年近百萬工科畢業生的巨大潛力,力爭在盡可能短的時間內把這些海量工科畢業生培養成稱職的普通工程師。但因工科生總體質量不高,要想把那些質量一般的工科生培養成全才,不僅用人單位費勁,對他們自己來說也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
% p. Y7 R$ j; b3 r7 o4 U) K t5 {1 E: N
同時,工科生成才時間比文科生長得多,因為對工科生來說,技術工作經驗積累非常重要,一名工科生畢業后從實習生、技術員、助理工程師到評上工程師,至少需要七、八年,“十年磨一劍”是工程師技術經驗積累起碼的時間跨度要求,即使普通工程師的培養也無法速成。所以,如何把缺少技術工作經驗且總體質量不高的海量工科畢業生在較短時間內(如五、六年)盡快培養成普通工程師,對中國也是個巨大挑戰。但是,只要我們轉變用人理念,就可以把其中多數工科生培養成中等水平普通工程師,讓他們成為某個細分領域的行家里手或稱職的技術工作者。由于其工作專業性強,涉及面窄,工作難度降低,技術經驗積累時間可縮短一半左右。進入工作崗位后能很快適應并勝任工作,短時間內就能成為技術骨干和行家里手。(轉); \# T% E( i) O! h
|
評分
-
查看全部評分
本帖被以下淘專輯推薦:
- · 機械心得、領悟|主題: 122, 訂閱: 91
- · 基礎|主題: 799, 訂閱: 9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