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ST的半年以后,我為自己指定了第一份職業規劃:先做一個小公司的實權經理。顯然ST是沒有可能讓我實現這個目標,因為這個企業里就壓根不存在實權經理,有實權的至少都是高級總監。而一個中國區總經理的人,絕對有資源,有機會,在將來的某個時間點給我這樣一個獨當一面的舞臺。而人與人接觸,第一印象最為緊要,于是面試做好了就是一件事半功倍的事情。& e9 u2 X7 U5 k7 G' Y5 q8 f1 D/ x
$ b# W( d0 h& P7 X5 a& ? 明白在ST沒有太大晉升空間以后,我開始為下一份工作的選擇做起了準備,其中最多的就是如何制備一份面試方案。: |1 f1 K) P6 S7 k+ m
0 x6 @% [5 Q; E2 r$ d 首先,我在智聯上找到可能符合目標薪資職位要求,當時我給自己定的是12K~15K,這種職位找5個足以。一般職位要求上會有兩大內容:崗位職責和任職資格。把5個崗位的任職資格的所有前3項,和重合最多的3項全部列出,一樣一樣與自身的條件進行匹配。除像學歷這樣硬件條件外,其余都應該制定有時間表的完善計劃。如12K以上的電子結構工程師的要求中熱設計仿真和EMC設計,是很多機械門的人不能具備的,制定學習計劃去補足。
5 \1 M( t% i) u+ X
' M2 O: @" e0 N6 R. ?$ E; A! I 其次,按上面的方面找到崗位職責中的共同點,推演雇主面臨了什么問題,亟待解決什么問題。比如:某通訊類產品的結構設計,包含鈑金設計、散熱設計及運輸包裝設計等。我們是不是有必要去搞清楚是哪些通訊類產品,手持式?機柜式?車載式?隸屬與哪個行業,電信?廣電?電力?鐵路?有些什么基本的特點,PC架構?嵌入式架構?COMPACT架構?ATR架構?設計難點在哪里,光釬端口防護?高速背板數據完整性?密閉設計散熱?應該符合哪些標準,鐵路運輸?機載抗振?高低溫交變?應該做哪些驗證,ROHS?3C?然后通過崗位職責中的要求,推演客戶面臨的難題,比如定制化要求如何量化?比如非標供應鏈如何布局?等等。先把自己能想到的問題都列出來,然后有針對性的找資料,找行業交流的機會去了解。15K的職位是不會有人傻到你入職了再來手把手教你的,雇你就是要你去制定方略來解決這些棘手的問題,對嗎?兄弟!
6 q( i( b2 |" K; C2 _. I' M
3 g* \+ {5 J: s: B$ q" V 最后,如果鎖定了職位標的,通過一切的手段,微博、QQ、行業交流會、論壇,認識其中的人,爭取一個內部推薦的機會?!≡掝}重新回來我的那個面試上來吧。特別信奉一句話“戰爭的結果從來不是決勝于戰場”,和L先生的面試結果真實意料之外情理之中。L先生決定改變策略,兼職轉全職,并組建一個工業設計公司,由他先兼做總經理,我來做具體的項目執行。在公司注冊期間,我先兼職幫助他完成那個項目。1個月后,我們在新組建的GS公司的60平米的寫字樓里再次見面。令人頗為感動的是,GS公司就在我租的小區的隔壁,步行5分鐘,TW人真是有心。L先生問我什么時候可以入職,我說收到offer以后的一個月,他先是一愣,一絲不快轉瞬即逝,隨即說不好意思,我現在就寫一份offer給到你。offer中約定了我要求的16K底薪,并明確了多少為當月發,多少為季度發。我至今無法知道當時這份執著是否必要,L先生以如此身份的承諾,因人設崗的這份誠意,歸結最后是否還需要一份書面的offer。在那一刻,L先生是否會對我有些許失望。換句話說,平日里居高臨下對雇員的他,面對一個心儀的人才提出的很正當卻又有失情理的要求,是否真的不會留下心結。
5 Z1 ^5 Y) B- q; z$ a
) ^* I' y/ d8 W, G8 j; T2 W3 J 總之,要一份正式offer是當時我既定的預案。也許是我見過的太多職場故事留下陰影,一位老板信誓旦旦的憑口許諾,一個員工心潮澎湃的無所計較,最后,拿到手的工資讓人大失所望,年底的獎金也了無影蹤。于是,我更愿意相信白紙黑字上寫的,每個月多少錢,每個季度多少獎金,至于其他的,所謂股份、期權、獎金,給我有驚喜,不給無意外。這份offer至少做到了這點:他是老板,我是員工,當兵吃糧,天經地義。至于朋友,至于導師,不要和錢參合。后來我還是離開的L先生的麾下,但他在我心中如老師如大哥。9 L- ~' x7 F6 a
0 C: n7 `. w9 f% p- n
從來沒有獨當一面的我,在真正駕馭項目,尤其是多個項目穿插進行的管理上,就會顯得力不從心。那時,我報的項目管理專業ME(在職碩士)的課程每周都會有。順便提一句,因為我的規劃是做公司經理,而不是頂尖工程師,所以我選了管理系,還有就是,我不認為在職碩士的機械專業能學到什么對我有幫助的東西。這里不得不說SC大學經濟系的導師實在太優秀了,也許是因為SC大學首次開班要建口碑的原因吧,他們派出的導師都是極富企業管理經驗的教授,課程也是以實際案例為主,基本每次都會有大量的課堂討論。聽到TCL、長虹、尚德、華為等這些企業的項目血淚史,再回頭看看自己工作中遇到的那些困難,實在是太不值一提了,于是心態就好了很多。2 z( m$ ?: P1 I8 I
2 g. \! ]9 y+ N6 K$ U) N
然而,困難不提不意味著不存在,客戶內部紛繁復雜的利益糾葛,漫長艱難的項目過程,客戶利益與供應成本之間夾縫求生窘境,小人物吃拿卡要時照顧不周后的無端挑剔,讓我疲于應對,煩躁不堪。L先生每周都會抽出一個小時的時間,找一個特優雅的咖啡廳,像大哥一樣聽我訴說(名義上是工作匯報),幫著出主意想辦法,盡管那些主意辦法都沒幾個有用,但他的態度給了我繼續戰斗的勇氣和決心。與此同時,公司另外兩個股東卻覺得我工資相對于8萬/月公司業務量,實在是太不匹配,兩人對我百般質疑,甚至有一次電話里破口大罵。那段時間的深夜,我每次委屈到睡不著就會看唐浩明先生的《曾國藩》,反復讀曾國藩在第一次出師時在湖南、江西官場的遭遇。今天回憶起來,我倍感慶幸的是,我沒有放棄。
5 T0 W7 ~. X. E: x6 ]
% H4 A" g9 j& d6 u' v 我想分享的是,職場經歷中總會有那么一個階段,艱苦卓絕,內外交困,或長達經年,或困頓數月,退則前功盡棄,進則前景難問。這個時候過去的積累,如我08年的工作成果整理,人脈培養,知識完善等可以給自己提供度過難關的武器。而讓自己不停揮舞武器的動力還在于是否具備強大的內心世界,以及及時修復內心創傷的能力,比如重讀《曾國藩》,聽ME課程,靜坐沉思等等。
2 ?# C5 C$ \1 v; k1 O& ?2 U
' u4 V, {3 i" c* o8 c0 m 2009年的9月以后,工作上終于漸露曙光。幾個項目執行完畢,大客戶們交口陳贊,口碑效應日盛,公司的三個股東不僅僅看到業績上的蒸蒸日上,同時也收到圈內人對他們選人用人的一致好評。9月份,3個股東開了個股東大會,做了一個半年以后讓他們特別后悔的決定,把公司項目的毛利的20%作為項目獎金作為給我的激勵。也是在9月以后,公司業績呈現了井噴式的增長,原來我打下的伏筆雖然不多,但全部上量。由于供應商被優化的極好,產品差異化明顯,定位準確,純利潤可觀。從12月開始,我每個月除了16K的薪水外,還可以拿到10K左右的獎金。
% U+ V' v5 p" K0 T! c8 |5 K- `3 q i0 d \" Q y
還需要特別提一句的是,在09年9月的ME的GCT考試中,我的成績超過全國錄取分數線70分,在SC大學當年所有報考人員成績中排名第四,雖然我沒有學位,SC大學仍然可以按照正常流程將我錄取。沒有學位這個歷史污點終于有望洗脫。2010年: p7 a9 E& o( P
/ _' b1 I! e" X6 v 這一年的3月,L先生代表股東希望改變利益分配方法,原來承諾給我的20%的項目提成改為給我20%的干股,年底與其他股東一起制定分紅方案。當場被我嚴詞拒絕了,沒有留任何余地。為什么做出這樣的決定,不是我想分享的重點,我想分享的是,是怎樣的力量讓我可以做出這樣的選擇,并確信可以為這份選擇買單。2 T" _3 y# E: ?4 S! ^! Y
: q/ h8 y6 v& ~/ S( J( `: L1 U% u 做電子設備結構設計的兄弟們都知道,結構設計無密可保??梢杂脕碜鑫恼碌氖怯腥缦聨c:
9 n# c2 o9 y- n" j. `3 Y' S 1)樣機的一次成功率,幫助客戶縮短開發周期,收取高額設計費和打樣費;
" K& v0 X% r/ U1 i& R 2)利用模具費、型材預付款等形成退出門檻,維系后續訂單和高額利潤;
# F5 ^4 I G& S! Z9 O. W& ^% ? 3)利用低值物料形成的視覺盲點,對某些不可或缺的非標件形成壟斷供應繼而控制整套結構組件供應;
( t3 U/ ?# m1 J6 I 4)幫助客戶解決極緊急問題,以此收取高額顧問費,并形成后續正常項目合作關系。
/ u( X; g% r1 s' c/ {1 g6 @. S( {+ P. r. j6 \# V1 f( u/ l
在GS,所有項目都是由我來制定推進計劃,所以除了客戶關系和財務我不掌握以外,其他的都在我的完全掌控之中。項目提成制很純粹,但分紅就要財務臉色,因為很有可能今年不分紅,或要預留一部分作為發展基金,比如建組裝線、市場拓展費用等等。財務策略是由股東一起決定的,顯然這一塊我沒有多大影響力。于是,我堅決反對,我也清楚的知道,公司絕不會傻到用最低級的方法讓我出局。- F; e" i, o5 H& p8 l" U4 F9 X
6 V- G' f. h* L! p
3月以后,L先生和我在眾多問題上的分歧就不難理解了。他找到一些不盈利而謂之為戰略項目,我執行過程中頗多怨言;L先生提出建廠計劃(鈑金廠和油漆線),其他1個股東強烈反對,而我也在背后推波助瀾;L先生提出自有產品計劃,即自己不僅做機殼也做產品,被我無限期擱置。不過分歧歸分歧,我每個月應拿到的提成和工資倒是一分不少。如此僵持了1個月,在另一個股東G先生的勸說了,我決定打破這種僵局。于是我和G先生商議,在L先生提出的3個計劃中選一個可以實施的,制定一份股東和我雙贏的執行計劃出來。這是一個相互妥協的結局,正如《心術》中院長所說的那樣,人生就是一門妥協的藝術。兩害相權取其輕者。' P3 G: S' A; Y! u
: E8 |# O5 ~8 y" n z 建廠計劃的論證推演工作由我和股東G兩人負責,結果卻讓人大失所望,因為在建廠計劃的財務評估里,我們看不到盈利的可能,而L先生認為我們的計劃書太過于保守,完全沒有考量到經濟不斷發展中產生的巨大市場份額。而作為生于斯長于斯的我和股東G,并沒有TW人那么樂觀,我們一致認為實體經濟在08年放量貨幣后會急劇惡化,現在投資建廠無異于飛蛾撲火,自尋死路。5月份3個股東會議,2比1最后決定仍然執行建廠計劃,而計劃書由股東G先生獨自負責,并明確表示希望我不要再參與到計劃書的制定中,待計劃書制定以后,我按部就班執行即可。 @9 J @$ q1 O. V. P6 o2 f( T
) H9 Q2 T, q }
而此時的我開始著手KC公司的一個產品系列的設計,根據對KC公司的外圍了解及熟知其中內幕的人的介紹,該項目產品設計方案、模具、樣機部分的預算高達40萬,如果推進順利,后續的訂單更是以百萬計。利潤可觀,提成可觀,我全身心的投入到了這個項目中去。需要特別提出的是,這個的客戶完全是靠我自己打下來的,如果能做成,就意味著GS公司的模式是成功的,可以完全復制的,再直白一點,如果我能夠控制部分客戶關系,那離我自立門戶的日子也就不遠了。
7 f& v, a5 [/ d3 y) Q) U
3 o& k' a' Y: U* w" g* Q 在上市公司呆過,或者和上市公司合作過的兄弟應該知道,設計費標的在40萬左右的項目,在決策、執行、驗收、請款等諸多過程會有多么的復雜、冗長和不可預測。而在項目前期,我投入的時間、精力根本看不到任何實質上的回報,哪怕一紙空文的訂單或是合作協議。而和L先生的不愉快讓我不大好意思去申請專項業務費用,于是和KC公司的合作也陷入了僵局,無處發力,形同雞肋。
& n! c8 i2 X8 C. w9 V1 a( Q0 A8 W2 p' d7 r0 y( N' z
KC公司該項目的負責人W是非常認可我的能力的,他提出了一個折衷的方案,聘我作為兼職顧問,設計費以勞務費的形式計入到我的私人賬戶,而打樣費和模具費走GS公司。這樣做,W就可以用很少的錢啟動前期方案設計,而又不至于讓我個人吃虧。說白了,就是我接私活,得到的顧問費比提成還稍高一些,GS公司就完全損失了設計費。我將W的這個方案先和股東G先生做了溝通,G先生很欣賞我的誠實,并建議我也告訴L先生。L先生覺得KC項目負責人W的提議很切合實際,總比項目無限期停滯要好太多吧。6 H/ p( Z& E, c$ c! T' n, y
1 v; q1 t- a+ k, @. j 在這里,我特別想分享的是,比我們層級高的人往往看事物的角度會不一樣,他們的高度決定了他們的胸懷,作為下署,與上級最佳的合作態度還在于一個“誠”字。只有坦誠相待,才有相互信任,哪怕意見分歧,也不至于決裂雙輸。10年6月初,KC公司的項目終于有了一個結果,KC高層決定無限期擱置這個產品線的開發計劃,項目負責人W也在第一時間委婉的告訴了我這個結果,并且提到原來承諾給我的設計費,也因為計劃擱置成為泡影。電話掛了的那一刻,我內心無比悲涼,像是一個被權貴玩弄過的少女,除了那一夜在豪華酒店開房的經歷外一無所得。結合前幾次和大公司的不愉快的合作經歷,我對像GS這種微型設計公司的發展完全喪失信心,如果沒有所謂客戶關系背后的利益輸送,光憑服務、技術拿到利潤豐厚的訂單簡直如同癡人說夢。
9 } W* p* O7 O+ z+ N
8 P0 D ?1 o3 r4 r; F 與此同時,股東G先生的建廠計劃書,雖然最終財務評估是可以盈利的,用他自己的話說,里面所謂的積極因素連他自己看來都像個笑話。他主動找到我,希望我能夠影響到L先生放棄這個計劃,否則今年的盈利完全會被耗盡不說,三個股東還要往里注資至少600萬。
- B# R! }6 Z3 f# L
" I r1 Y' P# v; K4 x 此時我知道,在GS我呆不下去了,除非我完全拋棄自己做人的原則。我打電話給到KC公司的W先生,希望他把我推薦進KC公司任結構設計經理,薪水有16K即可,W先生欣然答應。KC的面試就不展開敘述了,和一年半前與L先生的面試準備過程差不多。KC的CTO主持了對我的面試,結果是我直接向他匯報,而不是崗位預設的向研發總監F或是項目總監W匯報。
0 c5 o3 } [7 v% V7 |' ]; v* M, F7 ^0 |/ B
在為自己鋪好了后路以后,我先和GS的股東G先生通氣,告知了我要辭職的想法,G先生表示可以理解,并希望今后有機會繼續合作。他甚至有些慶幸的說,你走我很高興,L先生沒有你,建廠計劃短期內肯定無法實施了。" A5 Q& y- C9 y* K) D
& L! d; v/ y" \/ Z 很快我向L先生攤牌了,并且明確說了,建廠計劃是導致我離開的直接原因,而3月份關于改變提成制方案是我思考離職的開始,并且一旦開始就沒有辦法回頭了。我跟L先生講,其實建廠計劃對我個人來說是件極好的事情,以我個人的專業能力和處事方法,在一期預算500萬的設備引進和廠房建設中,我拿100萬的好處費一點都不難。但我不這樣做的原因是因為我把你、把G先生看作我的大哥,終身可以倚靠的朋友,如果今天我拿了這筆錢,今后我也必為此所累,最終會像01年慘烈車禍一樣摔個大跟頭。作為朋友,我仍堅持不要建廠,而你作為我大哥,也希望你能祝我在新的崗位上萬事順利。; x/ O0 G8 Z" T) v( j
: f$ P3 K# H8 ]9 Z% G/ v" Q 看得出來,L先生很感動,但是他無法給我提供一個比KC公司更好的平臺。我對TW公司有種天然抗拒感,而KC公司那種歐式文化和所其處的迅速擴張期,一定會為我提供一個完美的舞臺。
/ J& E% H& c5 j. B- `" n* t# K. {1 \& p4 D. @. _+ F6 L
回首那一段我要分享的感悟是,從前在書里,在電視里看到別人在利益面前的選擇,總覺得自己會毫不猶豫的舍財而取義,但利益真正就那樣白花花的擺在自己面前的時候,我真的動搖過。10年5月份幾乎每一天我都會拷問自己,建廠干這一票吧,撈完了走人再做好人。今天回想起來,很欣慰自己沒有走彎路,人在職場40年,出來混總是要還的。10年7月6號是我在KC入職的日子,G先生給我短信:新到一處是龍盤著,是虎臥著,順祝一切順利。L先生希望我到了KC后還可以幫到他,于是聘請我作為他管控的那家TW上市公司的高級顧問,時薪120元,免稅,接電話回郵件在路上均算工時。G先生按照L先生的標準也聘請我作為他所管控的一家公司的顧問。) q, I6 ~7 M3 K
* t* Y" T6 Q- {2 ~. H! ` 2010年下半年在KC的日子是乏善可陳的。我又回到了剛來北京的第一家公司ST時的日子,每天用兩個小時處理完事情,其余的時間就都屬于我自己了。在前雇主GS公司建立起來的良好口碑給我帶來了大量的兼職項目,畢竟120元的時薪要遠低于找一家工業設計公司的費用。
: c+ B2 e3 _( ~3 j; b' q1 t& ]- M. H
+ s7 ~1 h: H/ l0 J- ? KC公司的CTO ,Z先生,在10年11月的一次項目事故中看到我無比強大的分析能力和項目執行能力。那時一個1000萬的項目,涉及150個服務器產品,還有15天交付。而此時客戶提出設備噪聲太大,雖在技術要求里沒有噪聲要求,但強勢的甲方仍以行業標準為由拒絕收貨,而項目驗收涉及某省市一個重大政治性活動,一旦延期公司將面臨高額罰金,甚至全批次退貨。我像一個軍人一樣跟CTO:Z先生承諾,保證完成任務,并且不需要公司投入任何先期費用(上市公司的費用支出流程是很麻煩的,如果有先期費用,光財務流程都要走15天)。
. [+ ?, I+ J! }1 h: r0 Z+ Y" Y
8 q" D( ]* `1 w, H 熱仿真,測試,驗證,重新制定服務器的散熱方案,對所有噪聲源,包括散熱器、電源等重新選型,驗證,測試。向某國產服務器廠商借組裝工人,借庫存料,奔赴項目地點,勾兌當地項目管理人員,在一夜之間將150臺設備全部改裝成了靜音方案,項目驗收完畢。而這一切,在KC公司層面上仿佛什么都沒有發生,因為人員不曾調動,費用沒有支出。甚至市場部的老總都覺得不可思議,覺得KC公司那種松散拖沓的辦事風格怎么一夜之間變得那么得干練高效——“三尺之內,一劍封喉”。
! V: z B2 z K
8 B$ I" @% y& x4 m4 d9 S* } 像這種突如其來的事故,處理之時一定不能亂了方寸,我想表達的是:“定位準確、機理清楚、問題復現、措施有效、舉一反三”,是處理問題的無上法寶。切不可以病急亂投醫,慌不擇路,在沒有充分驗證、計算的情況的亂動作,那樣只會越做越錯,喪失修復事故的最佳時機而全盤崩潰。而事故過后,切不可以就當沒有發生,一定要做出檢討總結,并舉一反三,才有可能避免類似事情的發生。
9 l0 E' Y; K0 `( x( i; P& t% ]7 i+ q" q; p
CTO:Z先生從此對我非常信任,自此后印象中我所有請示的郵件答復永遠都是OK。而那一年我被評為集團年度最佳新人,200人中才4個名額。需要提一句的是,10年年會上我表演了節目,正如08年我在ST公司的年會上也表演的節目。如果你不甘平庸,年會上表演一個節目,進入到大家的視線也不失為一個捷徑。2011年
8 Q, n# J* @/ O2 p b+ D+ X( f
3 F: t. U }" [; k# b9 Z 2011年已經是我北漂的第四個年頭,回想當初設定的最低目標:求學位、還房貸、保人脈,顯然已經大幅超額完成,此時“撤出北京,華麗轉身”路線圖與時間表的規劃成為當時的我亟需解決的問題。
6 A" d. o2 l! E+ {* u5 m4 `% d+ t# D
這幾年一直都有一個話題在網絡上流行:逃離北上廣。這句流行語背后的問題其實不在于為什么要逃離,而在于回歸家鄉以后我們做什么,即職業規劃。那時我的想法是回到長沙以后,在一個大中型制造型企業里,做一個偏生產又懂研發的產品經理或者項目經理。做一個這樣的職業定位主要基于如下兩點考慮:
' o$ `5 I4 L9 q5 @3 ?% Y 1)作為二線城市的長沙,在大中型制造型企業中存在類似的崗位,而類似于KC這樣以研發為主的結構設計崗位,但應其產品位于產業鏈的后端,注定了會層次低且薪資少。
! j3 \7 u. a; U8 h: ^1 U" j4 \& h 2)個人的優勢在于熟悉產品設計過程中的所有環節,并具有豐富的非標供應鏈的管理經驗。) m8 s3 W& u5 n# S$ m& \( C, S) {
- Q( C7 o3 p/ k1 h$ p3 k2 R 有了職業定位以后,對于路線圖和時間表的制定是這樣的:在一年以內爭取成為KC公司旗下某組裝廠的全權負責制廠長,而集團公司的結構設計經理職位仍然兼任。再通過一年的時間,重建組裝廠的組織架構、激勵機制,改善效率,降低成本,承接集團所有研發產品從研發到大批量生產過渡過程中最為艱難、繁復的小批量試產工作。如此,可以預見的是,在2013年的某一天,某大中型企業在產業化轉移過程中,甚至就有可能是KC公司,打算在長沙組建工廠,而我自然就是非常恰當的人選。 L) f9 L+ h' b3 |7 H- i) S/ K6 `, k
2 Z6 B, G/ r0 G! `, G+ Q& A5 e
想法有了,開始執行。一方面我透過圈內的朋友了解長沙已有的企業對于這種崗位的用人機制;另一方面透過外企內的朋友了解如果一家外企在內地設立分公司或組廠,其負責人的產生機制;還有就是透過獵頭圈或招聘網,查找這幾年在長沙有多少次類似于這種崗位的招錄機會及其崗位要求。三個月以后,不管從哪個渠道得到的消息都證實:這種機會不多,且無論國企、民企或是外企,都不大可能會對這種崗位進行招錄,絕大多數都是內部遴選。
& s( L6 Y: _$ A3 J" f$ E$ i Q- f0 E4 f
而在KC內部進取全權制廠長一職時也出師不利。我和兩個要好的公司資深經理談了一下我想改變組裝廠效率低下的現狀,并提出了廠長全權負責制的方案。這兩位哥們一致認為,KC公司的管理層寧肯要效率低下的平衡,也不要責權分明的獨大。除非有一天公司在激烈的項目搏殺中,需要一個靈活、高效的產品整合線,才有可能采納我的方案,而短期內這一天似乎不會來臨。. m( D8 ?4 U* S( u. v2 h
) Z, F1 ]2 F$ v' N2 { 2011年的5月,我基本上放棄了年初制定的“廠長計劃”,既然不能開牙建府,那便做個守土之賊吧,于是我有了第二個計劃:回長沙后做個普通的產品結構工程師。我相信以我個人的高效的工作能力和豐富的行業經驗,完全可以非常輕松的勝任工作。目標定得低,壓力自然也會小很多,這樣的工作機會隨時都會有,那何時撤出北京就可以隨心所欲了。那年11月,我在長沙的西南角買了一個復式樓作為闔家養老的歸處,憧憬著幾年以后回了長沙,就種種花、打打拳,有一搭沒一搭的上上班,混吃等死而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