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前,我國的生產性服務業發展水平較為滯后,制造業服務化尚處起步階段。必須加快發展生產性服務業,為工業轉型升級提供有力支撐。
未命名.jpg (11.09 KB, 下載次數: 36)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13-7-23 16:15 上傳
一是必須圍繞制約產業升級的瓶頸突出發展重點。綜合考慮產業基礎、市場需求、發展前景和支撐條件,現階段發展生產性服務業,著力培養工業設計及研發服務、現代物流、信息服務及外包、檢驗檢測服務、節能環保和安全生產服務等重點領域,不斷提升服務支撐轉型升級的能力。
二是要大力推進制造業服務化。服務化是當前制造業發展的一個重要趨勢,增值服務已成為大型跨國公司收入的主要來源。目前,我國部分企業也加快了服務化步伐。如陜鼓集團發展風機遠程診斷和維護,濰柴動力大力發展再制造等。要積極引導制造企業立足產品制造,發展故障診斷、遠程咨詢、專業維修等新型業態,提高專業服務以及全生命周期服務在產品價值中的比重。
三是積極推動商業模式創新。在現代市場條件下,商業模式創新與企業的技術創新、產品創新同等重要。蘋果、英特爾、谷歌等,都是商業模式創新的典范。要鼓勵拓展新型服務領域,不斷培育形成服務業新的增長點。比如在節能環保領域就需要積極推行合同能源管理,發展商業性的增值服務新業態。
對此,中工聯創認為,企業是市場的主體,企業轉型升級是工業轉型升級的微觀層面和最終落腳點。沒有大量企業的轉型升級,整個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就無從談起。在企業轉型升級中,企業家是重要推動力。事實證明,企業家如能順應發展趨勢、主動作為,往往能帶領企業乃至某個產業走上升級之路。同時,還需要不斷完善有利于實體經濟發展尤其是工業發展的環境。如,創造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收益率大致相當的條件,引導更多的社會資本、技術、人才等要素投向實體經濟;加強財稅、金融、投資、貿易、土地、環保等政策與產業政策的協調配合,形成政策合力等。我們應牢牢把握發展實體經濟這一堅實基礎,發揮工業在實體經濟中的主體作用,扎實推進工業結構調整和優化升級,加快推進工業大國向工業強國轉變。(本文節選自中工聯創(北京)國際裝備研究中心《2013裝備工業藍皮書》,敬請關注更多權威觀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