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聆聽教誨。最近貌似有失眠的征兆,昨天看到個北歐的防洪堤的帖子,結果一晚上做夢都是攔還防洪堤。
# r% p! U" K- @國內的品牌,大多都是“曾經”輝煌過。早年的飛鴿,三槍,榮升等等,質量什么都不錯。只可惜輸在了死板上。結果僅跟著國人又太過靈活,靈活到什么質量都沒有了,牌子自然沒一個留得住的。唉,總結起來,中國人的頑疾其實就三個字,極端化。干什么都是要么太左,要么太右。老祖宗的什么中庸,什么道學談的時候成篇大論,用的時候一個個都扔到九霄云外。
# }8 s% q! N% j. A現在的浮躁,私企的不規范已經到了一種令人膽寒的程度,而追起來,根在ZF。別說技術“一次性”了,現在已經成了公司“一次性”。我的“鄰居”,4年換了3次營業執照。我曾經很好奇地問他原因,結果給我的答復是:“為了避稅,基本都是老板分紅走公司借款。反正借了不還。隔一年半載的換個營業執照。舊賬一扔,自然也沒有稅務問題。”最后末了還給我附了一句,這招是稅務給出的。無語。
6 E" }& w" E5 Z% \8 `. V) c& C我身邊的國內企業,還在做品牌的不多了,還能活下去的基本都靠外貿出口。一方面是國內價格戰的誰都活不下去,另一方面“山寨”毀了整個行業。998大俠說得很對,老外考察一個品牌時間很長。我知道的一個國內品牌,從把產品推出去,到現在每年2個億產8000萬凈利,這個過程經歷10年。就這還是依托有外方的人脈基礎,人家還容易接受一些。另外,加上是國企,不然就如大俠所說,早餓死了。
W- q) s* f3 O& t7 W2 K* A引進技術,這活我們的確干了不少。最早的“天津大發”,技術是小鼻子的,而且原形在小鼻子國內也是暢銷品。結果來國內沒兩年做成了爛貨。這里面恐怕很大的因素如同大俠所說,根兒在自己。我認識的一個國企,10年前2000萬進口了整套大鼻子的鉆具技術。紅火了幾年。結果也是一樣,技術就停在那,也沒人鉆。自己感覺良好的就干了點換湯不換藥的事,然后當著加國大鼻子的面吹自己的東西多好。結果,呵,我覺得當時如果是我,地縫都不想找了。同樣的東西,人家用1000小時,我們300小時就是全國第一。技術談判,人家就一個光桿老板,我們這邊一座4個高工。扯了半天淡,我都聽不下去了。現在想想,就這么搞,別說什么傳承了,再過兩年連“山寨”估計都搞不出來了。 呵呵。不早了,做點飯,裝盒上班。大俠也早點休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