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蒼狼大地 于 2013-6-11 18:15 編輯
(這個是我一直追蹤的忙總關于制造業相關政策的解讀,轉過來,對各位同行有一些啟發。)
正文的分割 線----------------------------------------------------------------------------------------------------------------------------------------------------
(可能是下屆在制造業上的施政綱領。我做的一個看新聞要點,將就看看)
1、形勢判斷 (1)、由于劉易斯拐點到來,血汗工廠時代結束了。中國制造業基于勞動力、土地等生產要素的低成本比較優勢正在逐漸流失,傳統經濟增長模式已經難以為繼。 (2)、歐美寅吃卯糧導致的歐債危機,是他們不得不從虛 擬經濟和服務業重回制造業,并省吃儉用。省吃儉用,導 致低附加值制造業需求下降,歐美重回制造業,不但直接與我們產生原材物料能源市場的正面競爭,而且其提出的從“產業空心化”到“再工業化戰略”是建立在持 續創新基礎上新的制造業再造的過程,鞏固其在全球產業競爭中的主導地位。這對中國制造業發展的市場空 間、出口模式、技術能力等提出了嚴峻挑戰。所向披靡的山寨模式可能風光不再。
(3)、歐美正在通過“碳稅”、勞工標準、社會責任等新規則來加強對國際產業競爭主導權的控制,這些新規則已成為削弱中國工業品出口競爭力、遏制中國崛起的有力武器。
(4)、 中國的通脹壓力將會長期存在,制造業發展存在較大不確定性。歐美為刺激經濟大量發行貨幣,推動全球流動性泛濫,導致大宗原材料價格上漲成為長期趨勢,使得中國必須在較長時期內面臨通脹壓力,在保增長保就業和控制通脹保穩定之間保持平衡的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回旋余地有限,貨幣信貸政策取向在較多情況 下會從緊,對實體經濟和制造業發展將產生長期影響,并形成一個基本趨勢。
(5)、信息、生物醫藥、新能源、新材料等領域的一些新技術正 在處于產業化突變的前夕,節能環保、新能源、信息、生物等領域的新技術產業化成為爭奪的制高點,但是中國由于基礎差,在面對歐美利用全球化生產組織優勢, 控制全球供應鏈體系,牢牢掌控產業價值鏈高端環節的競爭態勢時,稍有失誤,就會被“低端鎖 定”,而且一旦被鎖定,20、30年內都無法翻身。 形勢嚴峻,危急。
2、機遇
(1)、走投無路就是新路 國 際市場需求收縮、出口受阻以及中國低附加值制造業比較 優勢的變化,大大激化了面前中國制造業自身的結構性問題,逼使中央和地方各級政府和企業不得不決心解決經濟結構中的深層次矛盾--例如,過于依賴兩高一低 (高污染,高能耗,低附加值)產業的出口來拉動GDP,通過犧牲國民幸福和下一代生存環境來換取短暫的經濟利益?,F在對中國而言,增加創新投入,降低資源 消耗,增強可持續發展已經不是政治任務,而是生存需要。
(2)、歐美重回制造業需要中國投資參與 國際金融危機和歐債危機造成了金融市場動蕩,優質資產縮水,實業資本短缺,部分企業經營困難甚至破產。而中國外匯儲備充足,可以充分利用這一機遇,積極發掘國際產業投資機會,可以在量力而行、理性選擇、控制風險的前提下進行海外并購。(事實上已經有不少成功案例)
(3)、歐美對新興產業暫時失控 由于國際金融危機,歐美無暇顧及一些新興產業的控制,這將為中國趕超發展贏得寶貴時機。當前,以綠色、節能、環保為特征的新興產業對中國持續發展尤為有利,中國可充分利用這個機會,把扶植新興產業發展作為政策著力點,加快構建產業優勢,掌握未來發展主動權。 3、中國未來的制造業競爭優勢構建
(1)、產業結構調整需要加大對新興產業的投資 國際金融危機后,全球產業結構將重新調整,傳統產業發展空間將萎縮,新興產業已成為中國應對危機、提振經濟、搶占競爭制高點的戰略選擇。中國對新興產業的戰略投資和扶持政策將改變全球的資源配置和競爭格局,改變我們與歐美的技術、經濟力量乃至綜合實力對比。 (2)、中國有可能實現趕超 中 國多年的快速增長,不僅科技研發和整體產業技術水平有 了很大提升,還擁有一定的技術儲備,以及有為新技術產業化配套較為完整的產業體系,并在少數領域與國際先進水平接近,而且在此次國際金融危機中受到的沖擊較小。因此,與歷史上其他幾次技術革命不同,在即將到來的新一輪技術革命中,中國與發達國家的差距是最小的一次。所以抓住機會,就很有可能縮小與發達國家 的技術差距,并在制造業某些領域與其并駕齊驅,甚至贏得領先地位,實現趕超發展。 (3)、中國制造業新的競爭優勢要依賴人才培育與技術創新培育體系建立 加大科研投入是必須的,但是健全技術創新培育體系更重要,保護創新,激勵創新比投資更重要。加大教育培訓力度,提高勞動者素質也是必需的,但是建立完善的職業教育和職業培訓體系,加強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培育新一代產業工人大軍更重要。中國畢竟是要靠制造業立國的。
4、突破方向(這一部分是照抄工信部的工作規劃)
(1)、以核心裝備、系統軟件、關鍵材料、基礎零部件等關鍵領域為重點 以國家科技重大專項為重點工作清單,集中力量突破一批關鍵共性技術,并實現成果轉化。 搭建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使企業真正成為創新主體,科研單位成為企業需求的服務提供者,不再支持沒有企業需求的應用研究。 完善制造業技術標準體系,增強中國在國際標準領域的影響力和話語權。 下一步工作清單是: ★組織實施一批重大產業創新發展和應用示范工程; ★突破一批重點領域關鍵和共性技術; ★研制一批產業發展急需的技術標準; ★完善一批重點領域產業鏈條; ★創建一批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產業基地; ★支持一批產業技術創新公共服務平臺建設; ★培育一批創新型企業和產業聯盟; ★培養造就一批領軍人才; ★在10年內,把一些新興產業培育為先導性、支柱性產業。 (2)、實施傳統產業升級改造工程 推廣重點行業關鍵、共性技術,加強對現有企業生產設施、裝備、生產工藝條件進行改造提升。 實施產業鏈升級工程,圍繞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制造、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等新興產業領域,完善產業鏈條,突破相關瓶頸,加快形成一批先進的規模化生產能力。 建立技術改造工作長效機制,落實支持企業加強技術改造的相關配套政策,完善技術改造工作機制和服務體系。
(3)、工業信息化 把信息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作為重點,加大對共性技術開發、公共服務平臺和試點示范項目支持力度,支持企業加強信息技術在研發設計、生產制造、經營管理、市場營銷等環節深化應用,提高企業數字化、網絡化和智能化水平。 加快應用電子產品的開發和產業化,大力發展研發設計及工程分析軟件、工業控制系統、大型管理軟件等應用軟件和行業解決方案,為全社會“兩化”融合提供技術和產業支撐。 通過重點工程、重大項目、重要領域的信息化建設,帶動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軟硬件發展,增強信息產業的自主發展能力。 創新企業信息化推進機制,實施行業信息化服務工程,建立健全企業信息化推進服務體系。
(4)、節能降耗減排改造 加強工業節能節水、綜合利用、清潔生產等共性關鍵技術開發、示范和推廣應用。 嚴格控制“兩高”和產能過剩行業新上項目,完善落后產能界定標準,堅決完成“十二五”淘汰落后產能的各項任務。 全面提升企業節能節水管理水平。 在重點行業實施能效“領跑者”制度,加強重點行業企業能源管控中心和能源管理體系建設,引導企業建立自覺自律、持續改進的節能節水管理體系。 探索節能降耗減排新機制。 積極探索合同能源管理、節能自愿協議、碳交易、排污權交易等節能新機制和新模式。
(5)、實施質量和品牌戰略,提高工業品附加值 以開發品種、提升質量、創建品牌、改善服務為重點,不斷提高工業產品附加值和核心競爭力。 組織實施關鍵基礎產品質量攻關計劃,依靠技術進步帶動品種開發與質量提升。 鼓勵企業制定品牌發展戰略,引導企業推進品牌的多元化、系列化、差異化,鼓勵有實力的企業積極收購國外品牌。 重點培育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自主品牌。 以食品、藥品、化妝品等為重點,完善企業產品質量追溯和質量安全檢驗檢測體系。 積極探索企業質量誠信體系建設,加強工業產品質量安全保障。
(6)、優化產業組織結構 發展一批核心競爭力強的大企業大集團。 破除制約企業兼并重組的體制性障礙,在汽車、鋼鐵、水泥等規模經濟效益顯著的行業,推動優勢企業強強聯合、跨地區兼并重組、境外并購和投資合作,鼓勵通過壯大主業、資源整合、業務流程再造、資本運作等方式,培育發展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主業優勢明顯的大型企業集團。 提高中小企業“專精特新”發展水平。繼續實施中小企業成長工程,支持中小企業專業化發展,提高生產工藝、產品和服務、市場專業化水平,推動中小企業產業集群建設。 實施中小企業公共服務平臺網絡建設和信息化推進兩個關鍵工程,完善中小企業服務體系。
(7)、優化產業空間布局 抓好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建設。 促進產業有序轉移。 支持中西部地區以現有工業園區和產業基地為依托,加強配套能力建設,增強承接產業轉移的能力。 鼓勵通過要素互換、合作興辦園區、企業聯合協作,探索建設產業轉移合作示范區。 加強對熱點行業項目布局的統籌規劃。 綜合考慮區域消費市場、運輸半徑、資源稟賦、環境容量等因素,合理調整和優化重大生產力布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