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雖是著名的民企商人,但作為中國社科院博士的馮侖也在中宣部、國家體改委等體制內機關浸淫多年。在聊到體制內的優秀人才下海成功的諸多案例時, 他認為人們有一個普遍的誤解:“一般的判斷和事實正好完全相反,越是從體制內出來的幾乎都不跟體制勾結,改革30年來出現一個特別的現象,叫做邊緣核心 化、核心邊緣化。什么意思呢?就是原來在體制邊緣的外邊的人都特別有勁往體制中間扎,比如說徐明;越是從體制核心出來的人越是往江湖跑,比如江湖對我的吸 引力遠大于廟堂。人都是對不知道的事好奇。”
# P: \8 ?. ~1 X0 u4 |廟堂的事兒其實他也關心,比如去年的十八大報告,“我知道哪些是新詞,哪些是舊詞,這就是聯系性。新詞就是可能下一步改革要做的事。有些新詞大 家都注意到了,什么頂層設計,有些詞大家沒注意到,那我就稍微注意一下,這個提法又多了一個什么東西。這是我們以前職業的習慣。”他端起茶杯往嘴邊送,又 停下來笑著補充一句:“別忘了他們怎么寫文件我知道。”1 e+ T7 y. w- k7 E
。“熟讀詩書,就會知道古今多少事,核心的一件事是:只有成敗,沒有是非。昨是今非,今是昨非,此是彼非,彼是此非。我們有時候不是為了找是非,是為了找生存。”:“生存對于民營企業來說,一直是第一位的。你一賭氣,說有是非,那你就死了。死了如果進不了忠烈祠,沒有價值。進了忠烈祠,才有人燒香。”3 b& I# E; B( D
:“歷史如果是一臺戲劇,那一定要記住,自己不是演員,自己是觀眾。”“在中國這個體制下誰是演員 呢?政治家是主角。大企業家也算半個演員,配角。我們在這個劇場里是觀眾,有時候是后排有時候是前排。當你是后排的時候,會嚷嚷聲高一點,‘看不見了,你 前面坐下’,但是你坐中間的時候,歪歪脖子看看,前面能坐就坐,不能我將就著。等到前排的時候,你啥都看見了,就不吱聲了。民營企業家越往前排越不吱聲, 再前排就開始鼓掌了。”
( v* g% s! G6 m+ t, f每個人在歷史舞臺戲劇里面的角色不一樣,位置感要清楚,“你在第幾排要清楚。我們是在中場看戲的。有時候也有點小牢騷,但也能看到一點,吆喝一聲。我沒有往前排擠的欲望,不會沒事自己搬個板凳往前蹭”。在中國做企業,這場戲也不可不看。“你從十里八鄉在外面聽說在敲鑼打鼓演戲,你老看不著,抓心撓肝的是吧?這不行,我要求很低,只要 能進劇場,能看得見、聽得清就行。至于是哪個位置就看機緣。我說‘有期待、不僭越’,就是你別亂想,我期待找個好位置,看得更明白點。但是我不僭越,人不 讓過去我就不過去。”
. x% G6 n" D) l/ c“你是觀眾,你突然想扮演員,那叫什么?犯上作亂。讓臺上人的目光反過來看你,你變成演員了,他變成觀眾了,這就糟糕了,本末倒置,次序混亂,于是就出現社會動亂了。場子里的人本來就是看的,結果全站起來演,把麥克也搶了,椅子也倒了,這叫社會動亂。”
2 K% \0 a6 v( }( t7 z民營企業家最好的自保之道就是遠離國有資本的壟斷領域,偏 安一隅,做點小買賣。在他看來,面對國有資本,民營資本只有始終堅持合作而不競爭、補充而不替代、附屬而不僭越的立場,才能進退裕如,持續發展。依法做生意,依規做生意,良性地跟政府互動。我做了20多年生意,每個地方都換了多 少領導了,海南你知道換了多少任書記了,北京又換了多少任了,我們都挺好。原因就是我們不去走違法亂紀的灰色地帶,也不會走夜路吹口哨,給自己壯膽。”
+ \+ _8 d6 c) M* L1 }/ t. F6 e3 T# q
點評:, o! Q; c5 L! i; w
形象說明了中國的政商關系,小企業自生自滅、中等企業極力巴結,大企業同流合污。 : q% X. ~7 W0 C L0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