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矽遞科技主要為小型創新者提供快速開發工具,幫助硬件產品原型投入生產和市場推廣。他相信矽遞生產的開源硬件(包括內置程序、電路原理圖、材料清單、設計圖等)將因此不同于現有的工業形態:今后的產業主流,或許是傳統制造業企業與網絡創業的混合體,不再依附大型供應鏈和廉價工業區,而是分布式制造,小批量產品快速迭代,高度定制化貼近客戶。
從某種意義上說,潘昊踩準了“造物運動”復興的步點。這場運動的主角是充滿造物精神的創客(maker),一個努力把各種創意轉變為現實的群體。“如果說,創客們生產一款電子產品,擁有皮膚、骨架、內臟和靈魂,那么,3D 打印加速了前兩項產品研發,開源軟件解決了最后一個問題;剩下的就留給了開源硬件。”
潘昊透露,硬件項目以前從概念到成熟,為期7-8 年;實現開源后,平均在2-3 年內即商業化。
這是因為對于開發者而言,無須再從零開始,接著開源內容改進即可;對于使用者而言,缺乏專業背景的人也可以擺脫束縛,更直接地造物來滿足自己的需求。硬件創業的門檻將越來越低,甚至門外漢也可以通過開源硬件實現自己的創意。
生產出世界上第一批開源汽車的Local Motors,只用了18 個月就將Rally Fighter 車型推向了市場,研發費用區區300 萬美元。對比一下通用汽車,開發沃特6 年間,耗費了65 億美元;而來自硅谷的特斯拉電動汽車公司,也在敞篷汽車Roadster 上磨足6年時間,研發費用高達2.5 億美元。加速創新,正是造物者的熱情所在。“起初專利制度是為了鼓勵創新,而后來卻逐漸走向自己的反面,開始更多地作為大公司的武器阻礙更小規模的創新者。”潘昊不滿于此。
大學畢業,潘昊進入英特爾在成都的公司工作。他去了英特爾的生產部門:在龐大的英特爾眼里,本科生還不是從事研發的“最佳學歷”。入職13 個月后,潘昊又不顧父母反對,執意離開這家大公司。從英特爾出來后,潘昊沒有選擇直接就業。他騎著自行車,在中國大地上轉悠了幾千公里。潘昊回憶說,騎行的那三個月時間,他思考了很多,也排除了再為大公司打工的可能。
當騎到北京時,潘昊停了下來。潘昊開始嘗試在一家只有兩人的迷你公司打拼。這是一家外蒙古的外貿公司。“外蒙古需求很廣泛,于是那家公司在北京設了一個辦事處。我是那里唯一的員工。當時什么都需要采購,從除草劑、鋼管、PDA 到打印機;什么事也都只能自己搞定。”潘昊收獲了國際貿易的經驗。 “業務太雜,最終沒能做下去。”2008 年,辦事處撤銷,不過,潘昊已經不像第一次離職時那樣糾結于隱隱約約的未來。“對大公司不感興趣,也沒有合適的小公司,那就創業吧。”(點評:國內的老板都是這樣起家的,連打工都沒的可能了)
在那家外貿公司工作時,潘昊最感興趣的還是IT 設備。“在尋找創業項目的過程中無意中看到了開源硬件這個概念。”一開始,潘昊是從國內的博客上聽說這一概念,然后再尋藤摸瓜,找到Arduino 的論壇。Arduino 創始人Massimo Banzi 也遇到過缺乏電子元件的困境:在設計學校當老師時,他的學生們經常抱怨找不到合適的微控制器驅動他們的機器人項目。于是,Banzi 聯合幾人,創立了Arduino。其實,這也是很多開源硬件公司興起的共因。
在Arduino 的網站上,任何人都可以找到其全部商業秘密 ——圖紙、設計文件,以及Arduino 電路板配套的軟件。任何人都可以依樣畫瓢,自己生產Arduino電路板,而且不會有專利權困擾。只不過,如果你基于開源硬件進行設計,你的最新設計也必須保證自由和開放,并且不能使用別人的品牌。這是唯一的約定。潘昊試著在論壇上留言,大家很快根據自身需要,提出一大串改進建議。“沒想到有那么多創客的造物需求仍得不到滿足。”潘昊整理出頻繁被提及的13條建議,決定著手改進創造出了Seeeduino 并開放設計文件。
大規模生產的優勢是重復制造和標準化,但個性化不足;而純粹的個人化產品,很多時候則顯得過于昂貴,所以潘昊挑出了有可能實現小批量定制生產的,“達到100 個的數量,矽遞就生產銷售”,潘昊解釋說,如果模塊所需的元件能被多個創客項目共用,就可以降低成本。2008 年7 月,潘昊揣著幾千塊積蓄,南下深圳,開始正式生產開源硬件。在他看來,深圳的硬件創新基礎要遠遠優于北京,甚至硅谷。“當時與我一起來的還有我同學的弟弟繆建國,雖然沒有讀過大學,但人很聰明好學。于是,他做工程師,設計、焊接、加工,我就負責采購和物流。”兩人租了一戶高級農民房,付完房租,潘昊又背著包,只身前往華強北采購電子元件,余錢所剩無幾。
矽遞科技很快就收回了成本。這毫不意外,對于硬件創業來說,只要售價高于成本,而且能銷售出去,盈利便不成問題;而采用開源方式,矽遞基本不需要投入大量研發。“第一年,我們圍繞著社區,圍繞著需求,實現了盈利。社區就是最好的營銷渠道。” 歐美是其主要市場。當時,矽遞已經擁有了七八名員工。第二年,潘昊認識了荷蘭創客Ian Lesnet。IanLesnet 十分鐘情于開源的硬件開發工具,常出沒于國外DIY 網站,將自己的創客經驗和小項目教程分享給其他人。2009 年,潘昊找到了他,希望將其研發的原型制成小批量產品。沒想到,這種產品一星期就賣出上千件。
于是,Ian Lesne 順勢在美國成立了Dangerous Prototypes 公司,通過矽遞,把自己的大部分原型變成了小批量產品。至此,矽遞科技商業模式成熟:一方面矽遞滿足顧客需求,提供模塊,幫其實現原型;另一方面把此類原型做成小批量產品。
目前,矽遞已經開發出700 多種各種功能的模塊。“現在,你能想到的需要,很多就能在我這里買到。如果客戶有什么創意,我們還會向他建議,到底在已有的模塊中,哪個能助其實現最佳效果。”
潘昊說,對于大部分設計者而言,生產是一個需要考慮很多細節的復雜過程,同時他們也缺乏組織相關生產資源的能力,“通過與我們合作,設計者更能將精力集中于產品設計和技術支持上。”
與所有創業者一樣,潘昊也遇到過模仿者。一次,潘昊發現華強北出現了65 元人民幣的盜版Arduino,而矽遞代理的官方版本售價達到了200 元。但矽遞的生意并沒有受到影響。
潘昊總結說,模仿者生產的多是銷量較大的模塊。因為與軟件無成本的模仿不同,硬件涉及物流、倉儲、前期固定投入,即便是小批量,也有其成本的平衡點。這又導致模塊種類不全,進而難以支撐整個生態系統,信息時代的硬件產品并不僅僅是冷冰冰的電路板。
矽遞科技正依靠自己的生態系統抵御模仿者的競爭。你可以在矽遞的官網上看到這樣一個活躍的用戶社區。Bazaar 是一個自由集市。在這里你不僅能淘到滿足你項目需要的各種各樣的材料,同樣你也還能發現令人眼前一亮的創意產品。他們不光光出自矽遞之手,更多是來自社區其他用戶的設計。
Wish 則是一個創意收集平臺。任何人都可以在這里提出自己的創意,還可以和其他社區用戶一起討論自己的創意,或許還有人來實現你的創意。Wiki 是一個信息協作平臺,陳列了在 Bazaar出售的產品的相關文檔資料。你還可以對其進行補充和矯正,也可以將自己的項目拿出來展示,將你的知識和其他社區用戶分享。
Nathan 曾兩赴深圳拜訪矽遞。有一次回美國后,他在自己的網站上抒發感慨說,看到矽遞的樣子,就想起了Sparkfun 初創時的模樣:模塊裝在硬紙箱里,貼上一張標簽就算分類;到處都堆著原型的半成品。
潘昊也正為此煩惱。最近,他決定著手解決企業的管理問題。經過四年半的發展,矽遞目前已有100 多余員工,而平均年齡僅26 周歲,這簡直就是兩個大學生班級。“我們太年輕了,我們需要經驗。”潘昊感嘆說,自己從來沒有帶過那么大的團隊,現在全憑之前不多的工作經驗和不斷摸索在管理矽遞。
這不是長久之計。去年年底,潘昊開始與一家風投接觸,“這是最讓我尊敬的一家,有耐心,有遠見。”耐心與遠見,對這家開源硬件制造商來說非常重要。在潘昊看來,小的生態系統正在慢慢進化,這個生態系統將在很長的時間內與原有生態系統共存。
點評:
其實這家公司的生產模式與那些出口企業并無二致,設計在外,銷售在外,這就是典型的兩頭在外的外貿模式嗎, 拿個創客的概念做噱頭,各位如何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