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內勞動人口已經開始縮減,這個消息令洋人興奮了起來。英國《每日電訊報》國際商業編輯安布羅斯·埃文斯-皮瑞查德(Ambrose Evans-Pritchard)在該報發表了一篇頗為危言聳聽的文章,不過在文中也提出了一些確實非常敏銳而且合理的觀點,其中包括如下這兩段內容:
然而,對于中國政府而言,這也是一個危險的時刻。對于追趕型經濟體來說,劉易斯拐點是一個很大的考驗,這時他們再也無法依靠廉價的勞動力、復制技術以及以出口為導向的增長模式來把這個游戲繼續玩下去了。
在技術前沿領域,空氣更加稀薄。成功與否取決于諸如法治及思想自由傳播等無形要素。那些無法及時適應的國家便會陷入‘中等收入陷阱',而且其中大多數國家確實會以失敗告終。”
雖然我認為這篇文章總體而言有點過于危言聳聽,但上面引述的兩段文字確實提出了一個很好的觀點,而且值得注意的是,本應該超級現代而且充滿活力的中國,其人均收入水平卻遠遠低于衰老落后的俄羅斯。因此,雖然中國經濟中存在一些超高科技而且具有競爭力的小塊領域,但整體而言仍然多半處于“中等收入”水平。正如埃文斯-皮瑞查德所指出的那樣,中等收入國家要想成為富裕國家,其道路決不平坦。
那發達國家沒經歷過這一切嗎?嗯,我知道,德國自上世紀七十年代以來便一直面臨人口自然萎縮的問題。考慮到德國人口早從1972年起就開始出現自然萎縮,加上該國的出生率在持續下降,人口迅速老齡化,因此其勞動人口至少必定不會像整個六十年代那樣迅速增長。
按照寬泛的界定,即認為“所有年齡介于20歲至60歲之間的人”均屬于勞動人口(這幾乎肯定會夸大勞動人口的實際規模,因為在60年代,女性參加工作的可能性并不像男性那樣高),結果我發現德國勞動人口在1960年至1975年期間沒有任何凈增長。更加精確地說,1975年的勞動人口相比1960年僅增加了0.5%。此外,在1966年至1972年這個時間段中,德國的勞動人口實際上少于1960年。
與此同時,德國的經濟發生了什么變化呢?是否由于勞動人口嚴重短缺而遭受不利影響呢?事實上并沒有如此!利用美聯儲經濟數據庫(FRED)提供的相關數據,我計算出在此期間德國每年的人均實際國內生產總值(GDP),并且與勞動人口進行對比。正如你可以看到的那樣,盡管勞動人口增長停滯,但德國經濟一直在以高速增長:
德國在1960年并不是一個反烏托邦的噩夢(其當時的人均收入是中國2011年人均收入的好幾倍),因而德國在接下來的15年里所經歷的經濟增長是相當具有實質性意義的,并不只是那種簡單容易、在過去30年里一直是中國的拿手好戲的“追趕型”增長。
如果這對中國有所啟發的話,那是什么呢?我認為,這表明經濟活力與人口增長停滯是可以共存的,至少在一段時間內是可能的。當然中國的根基是無法與德國相比的。
1富貧差距大,不公平的風氣;
2填鴨式的僵硬教育體制上的落后,教育模式也不知道落后發達國家幾十年,還在走應試教育的老路,教育資源分配地區間也不均衡。
3這還沒算上低素質和高預期的九零后的現實矛盾呢。
4馬論否定發明創造的價值,也就封鎖了中國走向高附加值產業的道路,各種仿造各種造假各種殺價最后只能一地雞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