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早期引進或是后來推出的百人、千人計劃,都體現了“精英政策”。這種政策用于實現短期目標是合理的和有效的。在所有發達國家,這只能是一種輔助政策,不可能用作國家科技人才政策的主體,而主體只能是發展國家自主的教育和科學體系。在我國“精英政策”作為一種長期、主體政策,與公平、正義、科學發展乃至共產主義信仰格格不入。“精英政策”的另一面是對占數量主體的科技人員、教師、醫生長期的“廉價”政策。“廉價”政策的直接后果是迫使人們不得不將大量的精力花在生計上,由此已經引發了各種問題。浮躁風行,項目爭奪壓倒一切,因為大家都要爭生存。在中國,科技人員的大量時間不能用在研究上,其根本原因在此。有人抱怨本土科技人員做不出創新性成果,是不是應該思考一下原因和解法?我們許多科技人員只要換一個適宜生存的環境,無論在國內還是國外,就可以做出高水平的工作,這樣的例子還少嗎?
當貧困和貧困恐懼成為科技界的一種生態現象的時候,其他各種問題的出現就成為必然。例如關于逃離科研的現象;關于海歸不歸的問題;關于研究生待遇;關于教授不教;甚至關于擇業,關于工程或研究的爭論,¡ 沒有任何一個問題離得開生存這個基本問題。官員貪腐,評價機制混亂,分配機制混亂,這種環境下,許多人迷茫,看不懂這世道。雖然憑良心做事是多數人可以堅守的信念,若這背后的迷茫無解,科技創新的動力何在?事實上,“廉價”政策造成的是一個惡性的社會循環。
有人說,當前國家科技教育投入總量已經不低,問題是這些錢都投到哪里去了。
1行政化開支大增。科技界養的官員太多,行政活動鋪張,耗費已經到了觸目驚心的地步。
2科研項目立項、管理、評審中大量的人為漏洞,將科研項目變成分錢項目。特別是有的“重大項目”高度虛報,成為科研經費的“黑洞”。
3863、973、自然科學基金的經費管理模式超級荒唐造成的后果。這些基金不容許用于人員工資,研究者何以為生?于是各單位不得不在“做賬”上下功夫,科技人員合理應有的收入要用非正常的方式才能解決。當非正常操作成為常規,更多的經費流向何處誰又把握得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