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樓主 |
發表于 2012-12-19 14:15:51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后由 a253874750 于 2012-12-19 14:17 編輯
" h; K$ T. z) y% W* d/ b7 w/ Z' z w8 [8 ?2 W* ~, V) [
球體減速器的發明好像只是為了調整側隙。但是該結構較RV結構有明顯的缺陷:RV的齒形是多條線接觸,球體減速器是多點接觸,相同尺寸的承載能力會下降很大。實際上球體上承受壓力的圓周方向的分力才會產生有效扭矩,也就是會較RV結構多出一個軸向力。此力會進一步降低減速器承載能力。對球體減速器綜合分析后會發現:初步估算同尺寸球體減速器的承載力是RV結構減速器的一半以下。
" X* o" O% K% u; W/ x5 |# A 在分析通過最終裝配來調整側隙的必要性。發現此舉純屬畫蛇添足。我認為側隙的保證應該靠加工精度和分組裝配方法來保證。9 W o4 }; p5 z. J/ w
原因:把加工精度分,形狀精度+尺寸精度。不管通過哪種方法裝配,都要保證形狀精度。如果形狀精度不能保證,通過裝配松緊來調整側隙就失去實際意義了?;蛘哌_不到理想傳動效果。
& y+ J+ b& t; Q9 U9 q) z 如果可以達到形狀精度,實際上可以用測量零件后,通過分組裝配的方法來保證側隙。那有何必要用裝配松緊來調整側隙呢?3 C0 B, v3 p- H, m$ D1 e; _
而且球體減速器要加工高精度凹槽,相比RV的平面齒形,加工難度更大。精度更難以保證。
3 g P Z9 F# A) Q" r: U. }
: }0 F! ~( Z2 B) Z8 O* { 總而言之,個人觀點,機器人減速器更適合用擺線針輪齒形。: x3 `: x& V-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