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防松堆疊螺母,一薄一厚,請問是厚的在外面,還是薄的在里面?還是2顆螺母采用一樣厚度的呢?
+ ?" V% \1 r, W- i8 I3 c9 {* S, S薄外厚里還是厚里薄外呢,好像公說公有理,但是我無疑問,堅決支持厚螺母貼工件。
" h0 v: \: I) Q7 B0 {8 P& u; b
3 {; Y# Y' N( L8 y0 e+ v 我是出于實際經驗的:為什么要支持采用厚螺母貼著工件,薄螺母在外呢。這是從安裝方便考慮的,首先一點采用雙螺母防松措施的螺栓一般都是高強度螺栓,擰緊力要求較緊。而先安裝的薄螺母要上緊是挺麻煩的,因為高度太低了,使用扳手卡住螺母不可靠,無論是開口扳手,還是梅花圈套形式都不方便,因為開口扳頭子通常就扁,而梅花圈兩頭都有大的倒角而真正的梅花圈也遠比那個圈要薄得多,當然套筒扳的口也是大倒角處理的。有人說了,扳手這事硬著頭皮好解決,其實也不然,拆裝下的這種20-30毫米對邊長度的小型薄螺母你小心一點問題肯定不大的。就是扳手滑脫時你也不會受到大的傷害,但是很多雙層螺母都是大型機器的重要緊固件,通常螺桿直徑都要超過20毫米,很多都在30-40毫米以上,所以使用的扳手開口都是五六十毫米的,因為上的要很緊,所以通常采用敲擊扳手,就是使用大錘敲擊扳手柄達到上緊需求。這時問題就明顯了,因為通常需要兩個人完成,一個人扶持扳手,另一個人舉錘輪錘。這是比較危險的動作,扳手從薄螺母上打飛那經常會造成人身傷害,我緊過無數的30-60毫米直徑的螺栓了,有些螺栓還是在高空作業,扳手打下來砸在下面那也危險,當然一般都會把扳手栓根繩的,不過錘子由于扳手滑落而打空的話那甩錘的人失去重心也會摔倒那就麻煩了。所以我們緊這種雙疊螺母都是厚內外薄的。關于力學分析呢,也是其次,但是這樣厚內外薄額做法其實對螺絲的鎖緊力影響是極小的。這個可以以后再說。
3 X' T* R6 A7 q+ }0 ], x 為什么這算一個典型機械知識呢,就是說即使有些東西表面上有科學數據支持的,但是實際操作起來不科學,我們玩機械的也可以放棄,一定要以實際出發。換句話說下面有很多書籍的作者對于防松堆疊螺母,一薄一厚的使用考慮大多就是基于力學分析,都是理論數據,但是分析來分析去他們這些讀數做知識的人都沒有在實際操作中體會一下。如果他們有些作者能去體會一下就可能會得到更深層的認識了。這個觀點還出現在日本人編被國內翻譯引來的《機械設計禁忌手冊》上,其實哲理上來說,很多禁忌并不是一層不變的,到一定時機被打破了也不驚訝。一個想設計出新東西的人如果誓抱不打破禁忌的想法那有如何設計出更上一層樓的東西呢。
" s, D6 b* L2 _$ H' O$ P, q 另外我也從力學上解釋一下螺栓的鎖緊力主要是靠加厚螺母的又長又強的螺紋,而薄螺母防松的機理是靠端面貼住厚螺母端面粘住,可不是要擰很緊。那不是把上面露出的一段螺栓要拉長哦.有很多防松的薄螺母強度是采用普通4.8級的,而厚螺母是8.8級以上的.現在再分析一下得出的結論.無論厚螺母在里還是外,它都要主動承擔大部分拉力。就算它95%吧。就像《三毛從軍記》里那個老萬與三毛一起扛木頭,三毛那么矮那么弱,你讓他去和個大個子一同扛木頭的中間是沒幫助的。反而會拖累大個子。
/ ^' i, G* n7 R9 X w8 L5 q* P9 i
( Y' `. v6 v$ |- g- r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