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hf097834 于 2012-6-16 13:16 編輯
制造業等實體經濟從2011年下半年開始逐步陷入泥潭,從去年下半年開始,所有做實體經濟的人都有一個感覺:做不動了,怎么感覺08年的經濟危機又來了,明明上半年祖國山河一片好,所有行業風風火火,進臺設備都要預約一個多月,國內設備生產廠比如沈陽機床,云南機床,上海機床廠等等定單都排的滿滿的,全國各地機床代理商都忙著數錢。上半年的產值就已經完成一年預定目標的60%,情況喜人呀,年中調整一年生產目標時便開始心潮澎湃,原本年初定10個億的調整成13個億,定9個億的調整成10個億,那是相當的有信心呀.沒錯,如果按照2011年上半年的經濟情況來說,的確能達到預定指標.但好景不長,從2011年10月份開始,經濟急轉而下,設備廠突然發現手上的定單額少了,并且是40%-50%的少,就感覺經濟是突然惡化了,其實從深處挖掘根本,情況并不是突然變壞,而是08年埋下的導火所在2011年下半年引爆了。 原因一:國家四萬億刺激,這個原因已經成為所有人的公識,08年國家為了保增長出臺的這個四萬億刺激政策真不知道是不是拍個腦袋就想出來的辦法,國家養的這幫經濟學家有沒有好好的去論證過?還是就騙點咨詢費忙著走穴撈錢?對于張維迎、許小年,郎咸平等少數經濟學家的呼吁視而不見。四萬億投入怎樣才能立杠見影讓GDP增長呢,很簡單,鐵公基項目。所以08年下半年開始大量鐵路,公路,基礎設施建設搞的風生水起,全國各地大量上馬此類項目,大家都知道,這些項目都需要大量用到鋼筋水泥,所以解救了一大批已經奄奄一息的煉鋼廠,商品水泥單位,這還不算,原本就產能過剩的這些項目還大量擴建,產能大量提高,按照當年的情況投入,擴大產能的確用的掉,但不知道領導層有沒有想過這樣一個問題:所有的鐵公基項目都是一次投入,建完就好了,你今天用到這些產能,以后呢?還需要不需要這么多產能?大規模的基礎投入也帶動了基本能涉及到的所有行業,因此四萬億收到了政府想要看到的局面,保八成功,中國經濟還是穩步增長,而歐美在水生火熱中掙扎,美國政府甚至連通用這樣的大公司都不救,當年中國人還看人家的笑話,媒體盛贊中國政策好,一片鶯歌燕舞,天下太平! 原因二:國家財政政策,這個原因其實還是跟四萬億投入有關系,而中國的貨幣政策從來都是財政政策的附庸。當年政府哪里有這么多錢投入四萬億?沒問題,印吧。當美國人說他們要開動印鈔機時,我們吵著說美國人不負責,而我們卻在偷偷摸摸的印,大量貨幣投入導致原材料,工資大幅上漲,實體經濟剛剛日子好過幾天,又掉進了一個冰窟里。08年銀行追著企業跑,讓企業貸款,多數企業拿到錢后搞投資,搞投機。2011年后通貨膨脹逐漸顯現,國家又開始調控,緊縮的貨幣和財政政策,提高銀行存款準備金率,導致銀行對企業催貸甚至逼貸,有太多的案例了,銀行過河拆橋,一旦收回貸款就不給辦,導致企業經營不下去破產倒閉。而國內金融體制的不完善使企業根本無法再從銀行貸到款,近而轉向民間借貸,從而發生無數的慘劇,2011年溫州金融事件就是因此產生,我們的溫總理,財政部長以及中央銀行行長周小川集體到溫州處理事件,追根溯源,全都是國家短視的財政政策危害下的結果。 個人認為解決的辦法,國家如果不在財政政策上,和給企業稅收減負這二方面下手,實體企業將越來越玩不下去....都去搞投機,.到了某個節點,國家會發現整個國家已經沒辦法玩了,為什么??因為所有所有的一切經濟基礎都是建立在實體經濟上的.........金融再好,沒有實體經濟作為支撐,他什么都不是,所有一切的其他經濟都是泡抹,都是鏡花水月..真不知道現在的所謂經濟學家和國家智囊團為我們的決策層提過什么意見沒有??連我這樣的人都能看出問題的所在,他們就看不出來??其實都是既得利益在作怪,現在的專家都是誰給錢,為誰說話,,政府想要什么結論,他們就能給出什么結論.卑躬屈膝。其實目前最根本也最實在的振興經濟的做法就是大副降低增值稅,減少名目繁多的各種費,放水養魚,讓實體經濟好好的發展,絕不能再做殺雞取卵,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事情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