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韋編三絕 于 2012-5-9 08:46 編輯 6 X: I: O- G( P6 L' ]; W4 }
( Q; v3 X3 [+ q1 A1 k f; p) R7 H2 ?
偶然看到這個帖子,說的是螺栓受力情況分析:) |! a8 r. V# |! M: a5 `8 O* l
http://bbs.cmiw.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250472&extra=page%3D2
4 p4 Q! y: O9 ]6 } ^+ p$ T3 q( X 看了一下,怎么都感覺似曾相識。搜索了好久,原來此貼所言亦與此理相合:* F a' _5 B# ^4 |3 W! c
http://bbs.cmiw.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217748) r1 r4 E8 w4 [. e5 o
奇怪的是,后面這個帖子,我粗粗看一遍時竟然沒什么感覺。不禁哀嘆,做技術的人真是辛苦啊,看貼時若不聚精會神,簡直跟沒看一樣……* V/ G7 u# a$ K3 C+ {! `3 N! y
敝人琢磨良久,就這種問題,突然想到一個比喻,在此不揣鄙陋,野人獻曝,以免大家再費力的去思考。比喻如下:0 @/ U( [# X B+ Y; n
你跟另一人,兩人抬著個東西走路,這個東西重100公斤,兩個人抬,每人肩膀上吃力50公斤。這時你突然感覺肩膀酸痛,有點吃不消,就喊我來幫你換肩。這時那另一人就說了,說你倆換肩要輕柔點啊,我這肩膀也酸痛,可受不起大起大落啊,給我穩住50公斤啊。這時我就小心翼翼的來了,我倆打著號子,說聲“著”,我肩膀就吃上10公斤,而你則剩下40,再喊一聲“著”,我吃力20,你則剩下30,就這么一步步下去,我吃力50,你就徹底放松了。! _7 z# L; C- ~3 I# U
這個比喻到這兒呢,只說了一半,還有關鍵的地方沒說。那就是你的肩膀呢,特硬,輕身站著的時候,肩膀高1.6m,擔50公斤的時候就變成1.5999m了,差別肉眼不可見,可見有多硬。敝人肩膀就有點軟了,輕身的時候高1.7m,擔50公斤的時候就變成1.6m了,可見多軟。換肩的時候呢,敝人是半蹲著切入位置,到位后往起扛力,一邊扛這肩膀一邊就下榻,等到扛起的時候就塌了10公分,剛好1.6m,而你呢站著紋絲不動,肩膀高低肉眼看不出絲毫變化。這時旁邊看熱鬧的人就笑了,說看你哥倆,共吃50公斤力,每人只合25公斤,你朋友一臉輕松,你卻齜牙咧嘴的。其實他們不知道,這個時候咱倆雖然看起來肩膀一樣高,且還都挨著扁擔,但力卻全在我這兒呢,你那肩膀上的力早已悄然卸去。+ D+ t! d4 U% M3 l) h& n+ ~7 h8 G
嗚呼!比喻至此,好不費力。遂有感,不得不發焉,發之如下:" p: ?; n* }! v! x( Z0 G& ]
剛體之道,毫發之間,千變萬化,不可不察,然而又非久于浸淫其中者可察之也。子曰,人而無恒,不可為巫醫。蓋懸壺濟世之道,非傾注一生精力而不能精通之也。也許有人會覺得夸張,但當你看到病入膏肓之人,或為至親,遍醫無效,哀哀待終之際,偶遇高手,明辨陰陽,一劑藥起死回生的時候,你就會被深深震撼!當你看到先進設備上12厚的鋼板,而山寨設備換上35厚的卻依然折斷,且并非從焊縫而是從鋼板本身中間折斷的時候,你也會被震撼!這個社會,不能光靠碌碌之輩,還是真正需要技藝精湛的高人的,不管他們如何籍籍無名。5 [/ |* \% B3 Z' ~! X# Q
也許,溜須鉆營,能讓作為個體的你我一輩子順利度過,且順風順水,但若整個社會的人都向往這樣的話,那是不行的。也許大家都這樣做,能讓泡沫暫時浮起,但到那大雪壓頂之際,國家之屋宇,又何來真正棟梁以支撐!
) |7 e' R/ V. Q h* ?, @. _ |
評分
-
查看全部評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