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得剛從事機械設計時,老板給我們灌輸的理念就是機臺是設計出來的,也就是說不需要通過修修補補調試出來。所以一直追求通過良好的細節控制及各種參數的精確計算,再加上外協加工廠商嚴格按照圖紙尺寸等要求制作,所以后端的組立調試人員就變得異常輕松。這就是好的設計要考慮怎樣方便操作,維修及保養,設備也非常穩定。
記得當時我們所生產的產品單價高,訂單量也很大,開發一臺自動機可以連續做好幾年,效益很大。故老板在自動化這塊也舍得投入,追求的是少人化甚至無人化的設備。所以我們開發的設備基本單價都在40W RMB以上,涵蓋從自動送料+產品組裝+影像檢測+自動包裝整個過程。每個人都天馬行空的去設計一些創新的機構出來(沒有成本壓力),那段時間花了公司不少錢,也學到了很多東西。
然而好景不長,到08年左右,金融危機爆發,產品訂單量減少,且更新換代的速度加快,不可能像以前一樣生產那么多專用機。故公司決定開發彈性生產線,也就是強調一臺機器可以適應生產多種產品,且從A產品切換到B產品的的換線時間不能超過30MIN。故在接下來的時間里,做了很多載具/夾具等自動循環的設備,不同的產品只需要切換載具,做了很多切換的標準化定義,在這段時間雖然很累,但是過得很充實。
到10年左右,隨著整個人工成本的大幅增加,公司運營管理成本及人工成本和原材料成本的大幅增加,公司效益沒有以前那么好,且招不到基礎人力。公司與廠商簽訂協議,大批購買ROBOT,整個自動化的人力增加至200多人,隨著ROBOT的大量應用,整個機構開發就會變的很簡單,不需要大量計算,不需要了解很多動作原理及過程,不需要想凸輪怎么設計,不需要想渦輪蝸桿傳動需要注意那些方面。。。。。剛畢業不到一年的新手也能開發,傳統的機械設計理念/精髓,在他們新手身上看不到,因為為了達到快速制造及開發的目的,一切都標準化了,想做凸輪機構,有現成的可以買,人家供應商還可以配合你們開發,想開發影像檢測系統,供應商給你出檢測方案,你只需要按時跟催。。。。感覺這樣會讓人變得懶惰,不想去思考,一切都是人家做好的,你只是做一個資源整合,那這樣的自動化還是自動化,我不知道我們的科研單位也是不是這樣,東拼西湊,最后整合起來,稱之為國產化。
不可否認社會發展到一定程度,每個人都不可能什么都懂,但是我們以前那么多經驗/理論等精髓是不是若干年后也隨著社會的發展而得不到傳承呢?
只是發一下感慨,沒有其他意思,可能講得比較片面,請多包涵!
補充內容 (2012-5-5 10:11):
從事設計這么多年,標準化是發展趨勢,很多資深一點可能了解來龍去脈,但是很多剛入這個行業的人呢?每個人設計時都有成本和交期的壓力,不可能給你那么多時間去思考原理和計算,那怎么辦?不得不選擇標準的產品 |
評分
-
查看全部評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