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第一學歷”者,即某人接受的國民教育系列的全日制教育的學歷,
5 b" P$ K5 P: R6 ]8 d" N也就是要排除自考、電大、業大等“五大生”及其他各種形式的在職教育。
6 c- a' I4 h$ A) `/ p4 i; D" c, Q' } X% S/ w. k$ z1 Z
今天的非全日制教育的確存在教育教學水平不高,而文憑的發放太多、太濫,把關不嚴的問題。
& V, {3 y' M4 V& j& x君不見,一些學校為了創造效益,對非全日制教育投入不大,師資質量極差,并且對于學生的進口把關不嚴,
& G. C# k# ]- X2 _& P7 Z% U對于學歷的發放卻極松,學校進行非全日制教育目的變形為為多收錢、為一些領導干部多發文憑。6 Y) F6 Q: v9 {1 a4 d p
前不久,媒體就報道,海南省委黨校成為了文憑的批發點,濫發了數千張研究生文憑。/ [) l' A7 D9 H3 s
另一方面,一些領導干部參加非全日制教育根本就不是為學習而來,他們在上課請他人代為聽課,
8 r/ D" H1 T; i& t2 q2 P3 q考試時請秘書捉筆寫論文或用替考等方式蒙混過關,入學根本就沒有學到知識而是以獲取文憑為他們唯一目的。
. |! w( f$ \: Q1 R可想而知,領導干部那一張非全日制教育的文憑的注水量有多大。 / E! x$ h6 x1 o9 d. K! X, a5 _0 N# a9 B
盡管非全日制教育存在很大的問題,卻不可將其完全抹煞,非全日制教育仍然有其存在的合理性。" i- k$ Y; V. G8 \0 N; `
現在如果在晉職條件上將非全日制教育的文憑一棍打死,必將在很大程度上否定這種非全日制教育形式。
6 ^: E- l- p0 z我們要質疑的是是否獲取了“第一學歷”的學生所獲得的知識就比非全日制教育的學生更多,水平就更高?
' K) q6 h9 ?' F; G這也未必,一些學校對全日制教育進行“牧羊式”的教學,松散的管理,其真正學到的知識可能要比一個勤奮的自考生更少的多。- K7 T3 O+ N* }0 P% q) d
在“人才產品”極大豐富而形成的買方市場,那些有“品位”的組織,開始刻意去消費有“品位”的人才——這就是職業背景的考核。$ T/ u. q; \# X1 y& O1 z
簡單而言,就是看應聘者的學歷高低、是否名校、家庭出身,以及之前在大公司還是小公司工作等。- \- V7 B1 z8 M1 F" j
“現在國家公職人員在選拔人才和評定職稱時,只看第一學歷。”李波的女朋友總是喜歡拿這個揶揄他,她知道在這個問題上,4 c- W- A3 ?; Y- g
李波最不禁逗,一逗就急。 + Y& W+ I( c- Y f* J
果不其然,女友話音未落,李波就大聲反駁:“什么叫‘第一學歷’?要說第一學歷,大家都是從幼兒園開始的;要講出身,
5 D! E8 X! @1 W+ J9 _9 C \/ l大家都是文盲出身。你難道不知道有一句名言叫‘英雄不問出處’嗎……”
. y7 Y& s, \* ?. K+ `+ L+ U9 c8 H 在李波的公司,有一條不成文的規定,如果你在應聘時不強調你畢業于某某名牌大學,那么恭喜你,你的面試over了。 - S& O* \* J3 ?* {8 |
這是一家公關公司,成立于2003年,目前已有員工上百人,李波是這家公司的創辦者。2002年,李波畢業于某名牌大學新聞學院,碩士學歷。
' z. |9 h- B% b+ Z5 [他不僅熱心腸,而且很能干,組織能力也很強,本來院里已經決定讓他留校,然而在準備材料的過程中,學校卻突然宣布一項新的規定,留校學生的第一學歷必須是部屬高校和一類重點高校,李波由于“出身貧寒”,第一學歷僅為普通高校,未能符合要求。
% O0 M1 m: s$ z 可以說,當時這件事對李波的影響是非常大的。研究生畢業后,他的同學紛紛在各中央和地方媒體找到比較滿意的工作,6 y e7 @+ M. v7 g! x3 c! T6 l& m
李波卻一度淪為“無業游民”,那時的他,墮落而且迷惘。
6 x: U% K4 H |7 i; z* [0 p" Z 每次聽到“第一學歷”這個詞,李波就有些氣不打一處來。
: l. x" N. r# \+ }* p0 x# p$ ` 陰差陽錯,李波跟一位朋友開始合辦公關公司,剛開始算上他們倆,員工才5個人,辦公地點是一間出租房。
$ K% `$ _# x* W3 L. p$ G5 V李波坦言,起步很難,但正是因為難,他們才更加盡心盡力,樹立了良好的口碑和信譽,客戶越來越多,項目也越做越大。* K3 C$ i) P" R" P
現在,他們的客戶包括汽車、IT和家電等大企業,業務發展良好。 5 |6 J, R- p: \! s' ^$ x9 y
“我們公司招人,只看能力,不看學歷。”李波強調。
7 ~8 S9 S" C( [3 u. u) Q V和李波一樣,小菲來自河北一個比較偏遠的農村,1999年考上北京的一所專科學校,成為村里飛出的“金鳳凰”。0 X9 y+ s* Y" _) p5 Y
然而,在北京求學那幾年,她發現,在現代社會中,專科學歷遠遠不夠。2002年專科畢業后,她留了下來,& g( v3 }& F: }5 I7 }' w
在西郊租了一間簡陋的小平房,準備參加人大法律專業的自考。
, n: |, k9 ]0 n* @& v 由于家庭條件比較差,小菲在準備自考的同時,還找過幾份兼職,她當過家教,做過問卷調查,還在麥當勞打過零工……
! h5 w. n( [+ v! k- L工作之余,她一心撲在學習上。她知道,晚一年畢業,她就必須晚一年參加工作,晚一年賺錢養家糊口。 3 U1 ]% K8 c2 I' n" V6 Q- j% I
功夫不負有心人。除了英語外,小菲的其他自考科目都順利通過了。在其他同學紛紛半途而廢時,小菲堅持了下來,, ^' r7 D, N- @
第三年,小菲終于通過所有科目的考試,拿到本科學歷。
, B9 E3 r I5 q4 e2 Y: X( W0 n 順利通過自考的小菲,在找工作時卻百般艱難。
' a% [( u! c! @6 i* J4 g8 G1 N* R考公務員,要看“第一學歷”;事業單位,也要看“第一學歷”;招聘會上,不少招聘單位一聽是自考生,連簡歷都不收…… ; p! O( G7 A5 |
后來,小菲好不容易在一家私人律師事務所找到一份工作。一年后,她跳槽了,成功受聘于一家頗有名氣的外企。
+ Z* c9 T M$ Z7 @' D$ M現在的她,身著職業套裝,進入高檔寫字樓,儼然一名成功白領。 8 R6 `! l9 \" ~% p5 {5 w% { S
小菲向別人介紹自己時,總是嫣然一笑:“我畢業于人大法學專業。”
6 {; U- p* ~6 `( @* T6 r7 s 4 V3 u6 n7 B% C& Q5 D
“約定的時間已經過去了10分鐘,面試還沒有開始。我們就那么坐著,面面相覷,直到有位工作人員小聲嘀咕,‘那個本科也是清華的同學怎么還沒來’,我們才恍然大悟。”, L! n3 T9 b V, k
提起去年剛開始找工作時的這次經歷,李飛已經由當初的錯愕與憤懣變成了今天的平靜。“最后還是那位遲到的同學拿到了那家單位唯一的offer。其實很多單位都是這樣的,他可能不明說,但大家都心知肚明,他們更喜歡‘三清團’(本科、碩士、博士均在清華就讀的學生)。”; g$ v7 [! |6 C# A- \! d
李飛的“本科出身”是山東某“考研基地”。和很多對自己的本科學校不是很滿意、想通過考研實現自己“名校夢”的同學一樣,李飛從一入學就開始了自己的考研之路。經過幾年不懈的努力,他終于如愿考入了這所名牌大學,卻在找工作時“無一例外地被HR無情揭穿我三流本科的‘卑微’出身”,李飛自我解嘲地笑稱。
( |4 O3 M/ @4 `8 a 有李飛這樣經歷的求職者近幾年來實在不在少數。用人單位在選拔人才時,在把最高學歷的要求逐步升格成碩士甚至博士的同時,也越來越看重應聘者的“第一學歷”:因為本科不是“211”,簡歷被擱置一邊;因為“第一學歷”是中專,念到了博士應聘教師還是屢屢被拒……類似這樣的例子在就業市場上隨處可見。一些用人單位毫不諱言,“清華博士又怎樣?我們要的是‘三清團’”,人們也不斷聽到名校研究生因為“第一學歷”稍遜而求職不理想的抱怨聲,甚至有人將自己的第一學歷稱為“難以抹去的污點”。
( t% B4 |1 h# ^7 u/ ^. Z5 ? 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與網站上周就此進行了一項調查。調查發現,7331名參與者(青年約占95%)中,69.9%的人認為用人單位看重“第一學歷”不合理。
. e( ~, K- L6 N( z; `) x調查顯示,在人們看來,看重“第一學歷”的現象廣泛存在,在企業招聘、教師錄用、公務員招考、留學申請甚至擇偶時均有體現,但其中尤以大型、知名企業招聘嚴重。71.5%的人認為,這類企業在招聘時格外看重應聘者的“第一學歷”。; C( O7 T/ W' c0 W* |
“‘第一學歷’確實受到用人單位很大的關注。”北京市人才市場經理高宇航告訴筆者,“我們不會允許用人單位把這些要求寫在招聘啟事上,連‘男女’都不能寫,這屬于就業歧視。但在實際的招聘過程中,用人單位卻會格外注意,已經漸漸成為了一種‘潛規則’。而且通常是大型、國有企業和知名企業更加重視,中小企業則往往更注重個人經驗和實際能力。”- D9 m# N2 j( i
本次調查顯示,人們在分析為什么越來越多單位看重“第一學歷”時,排第一位的原因是,50.6%的人認為,“企業選擇余地更大,標準也就更高。”
: u& k# C3 E; s* b$ n2 d “前些年能搶到一個大本的學生就算是用人單位的造化了,當然也沒人去看什么‘第一學歷’。現在全是大學生,而且還是研究生,自然挑好大學的了。”有人這樣分析。" v! t6 Y8 b6 X5 D" ^
據統計,1998年全國高校本科的招生人數是108萬,而2007年這一數字達到了567萬,1999年全國畢業研究生只有9.2萬,今年這一數字將超過42萬。/ R3 } }: c5 I Z8 b- @
甘湃在某知名IT企業長期擔任人力資源主管,她告訴筆者,現在一個招聘啟事發出去,能收到好幾千份簡歷。“實在沒有辦法一一去看。先是想限定在‘211’高校研究生,又縮小到‘985’,發現還是看不過來,只好再添加本科也是重點的條件。我們也知道,肯定有不少人材被我們漏掉了,但是考慮到招聘成本,也只好這樣。
/ ~# G# K' @ q( U6 S) x我們感覺,總的來說,普通院校考上名校的研究生,和本科就在名校的研究生相比還是有一些差距。”甘湃告訴筆者,甚至有一些企業,其員工的起薪也是根據畢業院校名氣確定的。% f9 s# O: p( q) r- e* I" ^2 a8 o
調查中,人們在分析“第一學歷”被看重的原因時,42.6%的人認為,“名牌大學念的本科,綜合素質、人脈、專業基礎等方面比其他院校強。”. G2 m2 l9 l. S) p4 S
“以前一個導師帶三四個研究生,現在一些導師動不動就帶十幾個甚至幾十個,加上還有本科教學任務,他哪有那么多精力來輔導自己的研究生?”調查中,26.6%的人認為,“第一學歷”被看重,還在于研究生教育含金量的下降。2 x( }1 @. {1 p( ~
但是也有45.1%的人認為,本科讀名校,只能說明他們“考試很厲害”。
6 p- \9 |+ B2 m" O* s8 H3 ^ “我們承認,我們花了很多時間在準備考研,我們的老師也沒有他們的好,但是,為什么一點機會都不給我們呢?”本科就讀于河北一所大學的張晶晶,今年剛剛考上中國人民大學研究生,有點賭氣地對筆者說:“本科不是名校的,簡歷看都不看!這樣的話,我的研究生不用上了,即使上了,也沒有用啊!我看干脆就取消高考以外的一切考試算了,反正人家也只認第一學歷。”
! k4 j e9 _" O9 ?. F* f) \6 K" c7 p “選人才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名校出身的本科生可能確實更能代表這個學校的實力和特點,但也并不是說那些普通高校、中專、大專畢業的研究生就一定更差一些,他們在這樣低的起點上獲得高學歷更加不容易。”一位受訪者說。
- F' d( }: R# s) I3 d9 y 調查中,有50.3%的人認為,看重“第一學歷”“是一種就業歧視,將影響真正人才的選拔”,48.5%的人認為“不應該一刀切”。- O& u' h$ w! M5 {# Q4 e
“你看人家衛生部部長‘第一學歷’不也就是中專么。”調查中,有人這樣留言。/ a D! m# H- n1 i$ E+ Z
& G8 z8 _: |' U. g3 U4 ] “我們確實有時候用‘第一學歷’在簡歷初選時篩掉一些人。但一旦進入面試,一定是能力至上。如果因為有的企業有時候強調‘第一學歷’而灰心喪氣、萬念俱灰,我想這是對自己的不負責,也有推卸責任的嫌疑——其實有資本抱怨‘第一學歷’歧視的,自身條件應該說都還相當不錯。”甘湃對筆者說。" i5 F! U! Z4 s- w ^" Q' m1 J
“今天,是不是歧視我們的學歷掌握在他們手里;未來,我們是不是該被歧視掌握在我們自己手里。”調查中,有人這樣留言。8 L: `9 \- C" v i# n7 p) R
$ b+ D+ F6 a' V1 d6 u9 L
目前,許多高校畢業生都忙于求職。可對不少大學生來說,想找份稱心的工作卻越來越難了。“本地戶籍”、“限招男生”、“身高1.7米以上”等特殊要求 “卡”住了很多畢業生,而是否畢業于“211”工程、“985”工程(俗稱的“名牌大學”、“重點大學”)的本科院校,更是成為一些企事業用人單位的招聘 “硬件”。“難道因為第一學歷不是名校,就得不到平等的機會嗎?”很多人發出了這樣的疑問。
7 |) }" v, v1 ]0 W0 d( W9 w% r
1 z C3 n$ I' s3 Y% r5 F# K2 E3 d 2011年畢業的小鄭最近一直忙于找工作,在此期間,因為“第一學歷”的關系,他已經碰了好幾回壁,“很多招聘企業都要求第一學歷是211、985工程中的院校”。 2 u& i# W3 V$ N- x4 y( d8 w j& d
小鄭本科就讀于福建省的一所獨立學院,專業、學術各方面都還算不錯,在學校的表現也可圈可點,但在找工作時,他還是因為第一學歷不是全國重點院校而失去了不少機會。
% b" a1 Q" J6 }, P6 B* M9 b “有的招聘單位直接在招聘啟事里寫明只招211工程、985工程的高校畢業生,有的單位雖然不會在招聘啟事上注明第一學歷的要求,但會優先考慮或者在簡歷篩選上有所側重,第一學歷不是來自重點院校根本沒有什么機會。現在,不求工作條件好,只能先找個安身立命的地方再說。”小鄭無奈地表示。 ' {9 d+ a# g, c& h3 s; v- z
像小鄭這樣的求職經歷在畢業生中并不在少數,很多非名牌重點院校畢業的大學生遭遇了求職尷尬。一個事實是,隨著大學畢業生的增多,不少用人單位的招聘門檻也越來越高。 把“211工程”、“985工程”大學畢業作為招聘條件的多為大型企業、知名企業。如廈門某銀行2012年2月發布的招聘啟事中,招聘對象為“211工程”、“985工程”高校及海外知名高校應屆全日制本科、碩士研究生。廈門另一所銀行今年的招聘對象為“211工程”院校的學生,并指出不包括各高校附屬的二級、三級學院畢業生。這意味著福建只有廈門大學、福州大學兩所大學的應屆生可以應聘這個職位,其附屬的獨立學院嘉庚學院、至誠學院均被排除在外。
( E+ u& J4 \/ D0 } 不僅是銀行,其他知名企業或單位對應聘者也有這樣的要求,如中國移動福建公司。一些小型公司企業,也注明“211、985院校學生優先考慮”。此外,國內一些高校研究生招生中,“211、985院校畢業”已然成為一個“硬件”。而瀏覽許多院校的人才引進計劃如教師、輔導員及研究員等職位的招聘,其師資招錄的對象很多都局限于“985工程”、“211工程”等重點大學畢業的碩士甚至博士畢業生。
; b% D& i5 ]8 o3 [9 V' Q6 Z8 w$ |+ t/ f; g% l. a, {
對于這樣的現狀,大多數“遭遇者”自然怨聲載道。
) q0 o( O: j$ C 周曉巖是廈門一所本二院校大四學生,在屢屢聽到用人單位關于第一學歷的說法時,他后悔自己當初沒有復讀,但也感到憤憤不平。“上中學時我還是實驗班的學生呢,因為心態問題考到了現在的本二,當時就想趁早考研找工作,也能證明自己的實力,沒想到還有第一學歷的說法,難道我就沒有‘翻身’的機會了?我的能力絕對不比別人差啊。” 1 L3 X, M7 ^% r% E: T
廈大研究生陳琳則坦言,自己考研也是因為對自身第一學歷感到悲觀,“雖然有些企業看中第一學歷,但我相信讀了廈大研究生,我還是能在其他方面比別人有優勢”。
4 d# X! P* }* k# m: r 在用人單位——— 廈門建發集團人力資源部負責人陳先生看來,對應聘者第一學歷提出要求,主要是想招到更高層次的人才。站在企業的角度,畢業生的增多讓他們的選擇面擴大了,招聘的時候收到成千上萬份的簡歷,只能“優中選優”。而企業一般都認為,重點高校的畢業生能力會“優于”普通院校的學生,成材率更高。& a# {4 h3 `2 p6 L
21世紀以來,隨著高校擴招,每年涌向社會的畢業生越來越多,但社會所提供的工作崗位卻在減少。正是因為用人單位工作崗位資源的稀缺,大學生面臨求職難的現實困境,所以用人單位勢必提高選拔人才的要求,特別是高校研究所。 6 a2 r* ?+ F( z- O% Q
由此看來,用“要求第一學歷是211、985工程院校”這個門檻來“卡”住大量招聘者有其一定依據。而且,到了本科畢業,學生就有了三個出口:一是找工作,二是出國深造,三是考研讀研。這樣一來,大學生優秀生源出現了分流,顯然,研究生隊伍的說服力就大大減弱了。
* o/ w4 L1 T6 o$ S2 v; x4 y 此外,目前有些研究生考研是因為真的有研究興趣,另一部分考研則是有其他原因,再加上有些用人單位受社會影響,認為學校在研究生階段選拔人才方面不夠嚴格,所以研究生學歷或其他“非第一學歷”就變得“不那么有含金量”了。 1 q- W. T* [' c
% q+ s* u: ~( y; q5 T 用人單位要求應聘者第一學歷為重點院校,實際上就是看重應聘者的高考成績,因為在國內,高考是相對公平的選拔人才途徑,高考成績與第一學歷幾乎可以畫等號。但其實,大學生的社會化程度等諸多方面的因素都會影響其工作成就,包括情商等,不過這些都是企業在招聘人才時所不可考量的因素,而唯有成績是最直觀的數據,所以對高考成績的看重也理所當然地被當成提高門檻的手段。5 ?: p/ q- u: M ?) z
王鵬今年研究生畢業,聯系到了北京的一家三甲醫院,很有希望簽約,可用人單位卻以第一學歷不是重點大學將他拒簽了,而一個本科就讀于重點院校的研究生班同學則幸運地獲得了這個機會。自己的努力和辛苦都付諸東流,王鵬非常郁悶。更讓他困惑的是,難道第一學歷將會成為自己就業道路上難以逾越的門檻嗎?
: F* c Y5 V; R; k 李麗是通過自考本科以同等學歷考取的研究生。在招聘會上,招聘單位跟她說不要第一學歷是全日制非正規本科畢業的學生,這使她非常困惑:“我讀研究生不是白讀了嗎?”
# R$ e2 D6 Q4 w; h! a; m& Q3 |8 r 同病相憐的兩個人總結導致就業失利的共同原因就在于他們的“第一學歷”出了問題。
0 h4 C: p( k0 @6 V/ U$ y( ^1 N 用人單位在招研究生時看重第一學歷的現象在今年的就業市場上很常見,而直接原因是研究生數量的激增使得用人單位提高了門檻。據悉,2006年,全國即將畢業的研究生人數將超過26.9萬人,還不包括學制為兩年制的研究生。 ) W& Q6 v8 j5 ]8 h
在這樣的形勢下,用人單位尤其是研究生就業集中的高校等科研單位,在錄用研究生時往往會或明或暗地表示看重研究生的本科所學專業與所在院校。 ) k4 r1 G+ R0 o f- j
對于這一現象,江蘇某大學人事處老師解釋說:“目前很多學生大學四年一直在讀那幾本考研參考書,實際的學術能力和綜合素質并沒有得到提高,尤其很多報考熱門專業的跨專業研究生缺乏該專業的研究能力,等于又讀了一個本科,所以我們在選老師的時候,非常關注研究生的第一學歷,如果第一學歷是重點院校的話會優先考慮。” / B2 _* D) ]2 L& A3 g
而北森人才測評專家謝偉認為:“用人單位在招聘時,往往采取的是‘劣汰’取向,而不是‘優勝’取向,這是他們關注第一學歷的原因之一。” 4 ]+ E/ {* W) L* ?
謝偉解釋說:“用人單位在招聘人的時候,往往關注的是看求職者的缺點和不足,有了他們指定的缺陷就不予以考慮。第一學歷的不足,往往說明其在曾經的競爭中不是很成功,這也是求職者的一個缺陷。”
, ]; g+ r% \* B8 C 某高校人事處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老師介紹說:“到我們學校找工作的研究生太多了,光復旦大學來的博士就排到了20多號。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就希望能夠有效地進行選擇。在同等學歷情況下,我們會選擇本科為重點院校的學生,因為我們認為重點院校教學質量過硬。而且高考是全國統一的標準考試,某種程度上說,可能比研究生入學考試更加具有含金量。” # D# C3 d( A) d# p: @+ y
不少用人單位關注“第一學歷”的現實,直接影響到了那些決心通過考研來獲得競爭優勢的身在二流院校的同學或同等學歷考生。“我對‘第一學歷’歧視感受很深。”畢業于山東某地方師范類院校的鄭舞祥說:“我們本科的院校就是大家常說的‘考研基地’,那里的學生很多一上大一就把考研作為自己的目標。本來想通過考取名校研究生作為改變命運的一個途徑,但是現在看來,這條路并不好走。”
, z0 V: Z9 ]5 \; U$ p 對此,有專家認為:無論是以前的強調學歷還是現在的強調“第一學歷”,其本質還是對學歷的崇拜,這都將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真正的人才的脫穎而出。 0 h7 v1 e+ `7 K/ U) J9 e% t
共青團中國人才棟梁工程的羅琳認為,即使本科不是重點院校,但如果通過自身努力獲得研究生學歷,說明其在學習能力專業水平方面與其他同學沒有什么差別,不應區別對待。而且社會上很多成功人士第一學歷也不是很有優勢,但最后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 z, w: ^/ b+ b$ { 7 c( F$ M, F* ^) I( i
北京大學一位博士畢業生日前到吉林省一所高校求職,剛接觸時高校對他很有興趣,但一查原始學歷,發現這位博士畢業生在大學本科時讀的不是名校,于是將其拒之門外。據了解,博士和碩士畢業生就業時要“追查”本科學歷,在很多用人單位已是普遍現象。如果本科不是出自“名門”,那么無論你是碩士還是博士,連人帶文憑一起都會打折扣。(《新京報》3月16日)' d. Z0 `$ \' J1 n: C* S/ g" [
只聽說過以前家庭出身要“查三代”,沒想到如今學歷也要“查三代”。這事看起來有些荒唐,可是細細品味,它所折射出來的問題卻不可小視。 ; _5 e4 A( U5 q& a+ q% _- I
追查博士碩士的本科學歷,其實是文憑崇拜(學歷崇拜)的一個“變種”。文憑崇拜包含兩層意思,一是崇拜高文憑、歧視低文憑,二是崇拜名校的文憑、歧視一般院校的文憑。北大這名博士求職時,起初用人單位對他很有興趣,是因為他的文憑高,且出自北大,這是文憑崇拜的表現;后來將他拒之門外,是因為他的本科文憑不“硬”,這同樣是文憑崇拜的表現。就是說,如今很多用人單位對文憑的崇拜已經到了這個地步:不僅將求職者的最終文憑作為錄用與否的依據,而且將其前幾代的文憑也作為是否錄用的依據。學歷“查三代”,實際上是將文憑崇拜推向了一個新高度。
+ `& t9 E3 a5 i$ s! L 而這只是問題的一個方面。另一方面則是,學歷“查三代”其實又折射出用人單位對文憑(學歷)的不信任。從道理上講,不管這名博士本科讀的是何種檔次的院校,只要他通過努力考上北大的研究生,并完成了學業、通過了考核、拿到了文憑,那么他就應該是一名合格的北大博士。而用人單位僅僅因為他本科文憑不“硬”就拒絕錄用他,看上去只是對他的本科文憑不信任,其實更是對他的博士文憑不信任———他們不相信這名博士通過在北大的幾年學習,就能將本科文憑的“缺陷”填平,與其他名門學子平起平坐。換言之,他們不相信北大能將一個出身“低微”的本科生,培養成一個才學超群的合格的名門學子,他們不相信北大的研究生教育有這么“神”、水平有這么高。6 R; [% ^9 D1 I! m, h
1 ?, T) P! h0 W' M
一方面崇拜文憑,另一方面又不相信文憑,其實正是一些用人單位矛盾心理的表現。文憑信任危機,實則教育信任危機,對文憑的不信任其實是對高等教育的不信任,既不相信一般高校的教育質量、人才培養水平,也對名校的教育質量和人才培養質量缺乏足夠的信心。在學歷“查三代”這件小事的背后,其實暗藏著教育信任危機這個大問題,而人們之所以對教育產生信任危機,根源還是在于教育本身,是近年來高等教育大面積滑坡導致了教育信任危機,是“一只茶壺九只杯子”、導師變成了“老板”、研究生論文抄襲等現象,讓人們不敢對高等教育寄予太多的信任。 " C" w/ `3 A, e6 I' I
這幾年,人們對文憑崇拜以及“惟文憑論”口誅筆伐,現在看來,文憑崇拜和“惟文憑論”還不是最可怕的,因為這至少說明人們對文憑、對高等教育是信任的。而越來越多的用人單位不相信文憑,連名校的博士文憑也不相信,對名校的教育質量、人才培養質量也產生懷疑,這才更加可怕。但愿教育部門和高等院校,包括那些“皇帝的女兒不愁嫁”的名校,都能從學歷“查三代”這種現象中,體會到一種危機感。
7 @# L. G# o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