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久国产一区二区_国产精品av电影_日韩精品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_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毛片爱

 找回密碼
 注冊會員

QQ登錄

只需一步,快速開始

搜索
查看: 7863|回復: 12

拿著優厚的薪酬,思考是唯一使命

[復制鏈接]
1#
發表于 2012-4-29 16:52:42 |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位于新澤西州普林斯頓的美國高等研究院,號稱聰明王國、學者的天堂。這里是一個匯集了世界上最聰明頭腦的學術圣地19個諾貝爾獎獲得者,32名教授獲得過數學領域的最高獎,愛因斯坦是其中最耀眼的明星。
) H5 O! Z) n" E) W  8 ~3 [3 J  S1 y% G9 }) q* @: f, R
  這里的教授們不用教課,不用做講座,也不需要為任何科研和課題任務而忙碌。他們被邀請來此,只是為了能夠天馬行空地自由思考生命、宇宙及其他一切命題,而不受世俗事務的牽絆和束縛,更不必為謀生而操心。
9 b3 l+ s, B9 x/ {4 P
- X0 k# [' Y5 `8 X4 C" i  2005年是美國高等研究院創立75周年,又恰逢愛因斯坦逝世50周年,相對論提出100周年。一系列的活動讓世界把眼光匯集到了這所一向與世隔絕、籠罩著神秘光環的學術殿堂。
" `- ], D! n/ U# t# H, O7 Y. |: I5 h5 s. a) @7 W
  拿著優厚的薪酬,思考是唯一使命
/ I0 h5 c2 k& C+ U$ S3 p! h
3 X' x' n& v0 d# w5 x: Y  邁克爾瓦爾澤或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哲學家。他說:一旦你來到這里,就可以隨心所欲地做你生命中想做的事情。我們是一群特權階級,我們擁有超級的自由,沒有人監管你、干涉你,沒有人去判斷你的所作所為的價值,這里的生活無與倫比的美妙,這是一個絕對解放思想的好地方。
6 S# m2 d: F. _; `( D
4 o" {+ f) R; S+ z7 D  瓦爾澤博士是當代最重要的政治思想家,在美國高等研究院從事研究已有25年。在說這番話時,他正身穿運動服悠閑地坐在充滿陽光、舒適的辦公室里,享受著這方美國知識分子的凈土為他帶來的安逸。( @" B& z9 C3 p6 p* ~
; {3 S7 s7 `5 r( E  g/ G0 s+ l) P
  美國高等研究院(IAS)位于新澤西州的普林斯頓,坐落在一片占地500英畝(2平方公里)的樹林中,與聞名世界的普林斯頓大學相距不遠。
$ Q! ~# o1 @. r& L' ^9 M" n9 y6 D
& {3 _/ t& X3 \! p) m  自從1933年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從歐洲來到這里之后,美國高等研究院就成為世界上最頂尖的學術人才匯集的地方,有學者的天堂之美譽。這里有全世界最有名的物理學家、歷史學家、人類學家、哲學家、天文學家、社會學家。他們每年拿著不少于25萬美元的薪酬,而需要做的全部事情就是做羅丹式的思考。每天下午3時,美味的點心、香醇的葡萄酒和散發著清香的杯杯熱茶還會準時放松他們的大腦。
( _8 ?7 \& b" y* D9 W' v- ]0 u: n1 o: Y, W+ N0 w. y% h  ~* v+ \  G: }
  美國高等研究院分為四個學部:歷史研究部、數學部、社會學部和自然科學部,共有26位終身教授,其中三位是女性。此外,每年都有190位來自全世界著名大學的教職人員受邀來此進行一年的博士后研究。不過,跟世界上其他的研究院不同的是,這里不收研究生、沒有教學大綱、不開辦講座、沒有任何教學課程、沒有學術委員會,更沒有任何研究項目。在擺脫了經濟上的擔憂和教學上的負擔后,研究院的學者們可以完全自由地追逐自己的學術愛好,不論是哪個方向,也不管耗費多少時間。思考就是唯一的使命。6 g; e8 o* R2 T) U; R$ u& ?8 v

- ~; L) C2 \5 E  在研究院,除了愛因斯坦,學術界的其他超級明星包括數學家庫爾特歌德爾,他被認為是亞里士多德以來最偉大的邏輯學家;考古學家霍默湯普森,他使世界對于希臘文化的理解產生了革命性的改變;永遠被定格為原子彈之父的羅伯特奧本海默;世界著名的數學家約翰馮紐曼,他在研究院的地下室建造了世界上第一臺高速存儲程序計算機;著名歷史學家、戰略分析家喬治凱南,是他構建了美國的冷戰戰略。, O$ T( U9 E; k, C1 ]5 ~# ]

% m' l& |1 `9 H4 X$ j1 U  除去那些聞名世界的老前輩,現在尚在的大人物有擁有世界上最聰明的人的頭銜的著名數學家與物理學家愛德華威滕,此外還包括19個諾貝爾獎獲得者和32個國際數學諾貝爾獎費爾茨獎的獲得者。
% z) b1 F" o+ V% p- j# t- h' K; C8 E/ V- D4 J1 t
  數學家丘成桐是第一位受聘為美國高等研究院終身教授的華人學者。楊振寧教授也曾在高等研究院度過十幾年學術生涯的黃金歲月。美國高等研究院和普林斯頓大學在行政上各自獨立,但學術上過往甚密。大學的研究生更是高等研究院學術講座的常客。楊振寧先生曾回憶說:研究院里有很多年輕人。每天下午,大家一邊在大廳外喝茶,一邊就交換意見,天南地北地閑聊。由于杰出的人很多,所以競爭非常激烈。通過不斷討論,不斷競爭,我學到了很多東西。
# b7 A2 M+ Q2 V. P7 q5 @  W9 e4 n5 w& H
  著名詩人TS艾略特是美國高等研究院文學藝術領域招募到的第一個重量級人物,1948年他在這里寫出了有名的《雞尾酒會》一詩,之后沒多久他就前往瑞典領取諾貝爾文學獎,然后選擇在英國定居,再也沒有回來過。
3 C7 R9 K4 N5 f, i% B" Y
9 Z0 L9 E5 n7 ~: B9 [# ^# x" I& k  優越的環境讓自戀盛行
5 T9 N' h5 `% u; i, }+ [; J( L6 ^, ?5 v0 R4 Q9 v
  或許在研究院75年的歷史中,能舍得離開這么優越的環境的,也只有艾略特一人,而他離開也不是因為這個小環境不夠好,而是因為他實在太喜歡英國了。幾乎所有的學者都不愿離開研究院,好多人即便退休多年也依然定時回到自己原來的辦公室。美食是研究院的誘惑之一。除了每天下午3時的茶點,每周兩次,這里的大廚還會為教授們奉上精美的宴會餐,蒸緬因龍蝦、烤野牛肉、烤鹿肉、煎黃鰭吞拿魚無論色還是味,都讓教授們禁不住食指大動,而那個儲藏著9500瓶葡萄酒的酒窖也讓教授們對這里的生活懷念不已、流連忘返。. V) P" d, I7 m% J% C

0 i3 ^; o5 k3 S6 m0 ]  在美國高等研究院,學者們思考的事物可謂五花八門,從銀河系動力學、生物倫理學、恐怖主義研究到歷史學研究,從語言的演化到拜占庭神學。不過,除了這些高尚學科外,還有幾個天文物理學家曾試圖設計一個賭場用的輪盤,希望它能替代離普林斯頓不遠的賭城大西洋城的賭博機。$ ?/ F) K% R9 i

9 d1 z  i; h; F' }$ Z7 I: m$ \8 k3 X  由于這里的工作方式與眾不同,外界根本猜不到這些學者們在干什么,曾有傳言稱,研究院的人來到辦公室后就開始睡大覺。不過,瓦爾澤教授表示,他沒有發現身邊任何一個同事這樣做。
( l2 F/ w. @; I) d1 T7 h' }
8 f1 J, i0 L0 i. y9 O6 @. T6 d他自己本人每個工作日早上8時準時出現在自己的辦公桌前,開始沉浸在政治理論、道德哲學以及其他諸如福利國家、正義戰爭、非正義戰爭等感興趣的話題上。他支持美國發動的阿富汗戰爭,但是反對美軍入侵伊拉克和先發制人理論。
5 _1 N  J3 W# ?% H0 A! g
% N  N3 N6 N  v/ H  然而,即便是在這個沒有教學任務無需為經濟發愁的學術天堂,也少不了學者間慣有的爭斗:陰謀、暗中競爭、小道消息、人際間的摩擦這個學術圈充滿了有個性的人,瓦爾澤教授說,我們獨處的時間太長了,以至于自戀已成為普遍的病癥。這種自戀在研究院有一個專有名詞愛因斯坦效應。5 g! i& Z. {% x8 B' C) b
7 f9 i: L& `) D+ Q+ r5 [
  愛因斯坦是最先來到美國高等研究院的大人物。正是他的到來吸引了更多的學者慕名而來。據說,愛因斯坦來到高等研究院后,曾拉下辦公室的百葉窗,宣布:我要思考一會。
7 a9 g) W0 z2 K8 _$ {; s2 y* u$ h" Y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
 樓主| 發表于 2012-4-29 16:54:06 | 只看該作者
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是百貨商人路易斯·邦伯格兄妹捐資建立的。為回報新澤西居民,他們原先希望捐款建立一個醫療機構。但是在教育家、高等研究院的首任院長亞伯拉罕·弗萊克斯納的勸說下,他們選擇在普林斯頓大學的附近成立了這個研究院。弗萊克斯納是美國第一所研究性大學—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畢業生,他的理念是建立一個純理論研究的柏拉圖式的學院。研究院不授予學位,所有成員都是獲得過博士學位的研究人員。
, D6 W& g+ ~0 G( d% F/ W* E  研究院雖然和大學沒有互屬關系,但是有很深的淵源。研究院最早是借用普林斯頓數學系的辦公室,主要人員如馮·諾依曼、范布倫也來自數學系。研究院的許多教授也同時兼職普林斯頓教授。 + \. K+ V5 a  O7 Q) T0 e' F6 k3 q
  奧本海默在二戰后曾長期任研究院的院長。5 L8 c9 Y3 N5 O! N
組織結構
+ {, j; X) x0 R* R3 s  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底下有歷史研究學院、數學學院、自然科學學院、和社會科學學院,以及一個新成立的理論生物研究計劃。每個研究學院都有一個小規模的終身研究員團體,每年也會有一些訪問學者作為補充。 1 `$ d1 t. t' p) i* p( L
  固定研究人員 * U# x! j6 i- P9 p$ M% G8 V
  [編輯]數學 9 ]$ ]1 |$ n  {1 N; H4 }, D
  恩里科·蓬皮埃利(菲爾茲獎得主) $ B! O5 H& t1 @4 p4 t
  Jean Bourgain(菲爾茲獎得主)
2 Y  r' x! g: Y3 n: _4 `+ q  Pierre Deligne(菲爾茲獎得主) 1 z, n, W% G& e- q8 x. |
  菲利普·格里菲斯
! ^6 p% @) a2 c1 ~  羅伯特·郎蘭茲(沃爾夫獎得主) ! j8 c+ ~% ^9 U/ H
  Robert MacPherson $ _& I3 a4 @% ?+ J. g4 q( Q
  Atel Selberg(菲爾茲獎和沃爾夫獎得主) 3 \( G  Y$ K( P9 A: I" s# G# J
  Thomas Spencer
* I+ j2 f; m0 M1 \) S; F" W3 @  Vladimir Voevodsky(菲爾茲獎得主) ! x  r! B0 \0 `  X- k
  Avi Wigderson(奈望林納獎得主)9 v8 V9 c* q, Z
自然科學6 e. [. l8 X# I/ B0 {. x# s5 U$ X( F
  斯蒂芬·阿德勒(理論物理) 0 n* N4 R2 F, G
  弗里曼·戴森(理論物理,沃爾夫獎得主)
2 |  D! B8 p: h6 i5 G" v0 }/ m; z& A  彼得·哥爾德里奇(天體物理)
# e% _% b( k0 |% \0 D+ H2 r  皮特·哈特(天體物理) % b! v( x! l  J) F* l) ^
  阿諾爾德·李汶(天體物理)
0 l8 G3 c+ G$ Y# B2 o  胡安·馬爾達西那(理論物理)
+ Q  |% |0 N' Q7 {! F& E8 `  內森·塞伯格(理論物理) . H! r; p" _$ z) Z- a: |
  愛德華·威滕(理論物理,菲爾茲獎得主) 6 @8 v& R, [$ A# |: c
  歷史名人
) s% d0 i9 K; d! y# O9 i  愛因斯坦 . p" n5 t+ d  }6 m3 U
  哥德爾 3 R+ D* a* e2 K) {4 X- [- T
  馮·諾依曼 5 K7 y+ p# F' K& I) K
  奧本海默
3#
發表于 2012-4-29 16:58:17 | 只看該作者
國家和個人一樣,有境界之分。這是美國的境界。以中國目前的境界,以鳳哥那樣的校長,就只配目前這樣的水平。
4#
 樓主| 發表于 2012-4-29 17:00:06 | 只看該作者
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Institute for Advanced Study)的歷史就比大學短得多。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并不是普林斯頓大學的一部分。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和普林斯頓大學在行政上各自獨立,但學術上過往其密。大學的研究生更是高等研究院學術講座的常客。1 R7 w) V& W0 ]# y: G. I8 m
做生意發了財,錢多了干什么?辦教育!這可是流芳百世、造福國家的大好事。在美國,富豪們有投資教育的傳統,因此許多著名教育機構背后都有一個資金雄厚的企業做后盾。美國高等研究院也不例外。20世紀20年代末,從開設小商店起家的新澤西州班伯格家族的路易斯班伯格和卡羅琳班伯格兄妹倆,經過多年的發展,已經成為美國東北部新英格蘭地區百貨零售業的巨子。在1929年紐約股市全面崩潰之前的六個星期,他們將手中持有的股票全部賣給了對手瑪西百貨,拿到了2500萬美元的現金。這在當時是一個非常巨大的數目。他們決定在新澤西州資助建立一所牙醫學校,于是托人去請教當時的醫學教育專家亞伯拉罕弗萊克斯納。1 d6 `4 L1 Y. e  ?
  弗萊克斯納已經退休,那時候他剛好寫了一本小冊子,小冊子的主題就是指出當時美國在科學技術方面非常薄弱,美國必須建立一些獨立的專門從事科學研究的機構。而弗萊克斯納特別推崇德國的制度。他的理想是創造一個學者的自由社會,讓優秀的知識分子在象牙塔里不受任何影響地繼續自己的研究。幾天以后,路易斯班伯格先生請弗萊克斯納共進午餐。班伯格對弗萊克斯納說:你的書寫得很好,我愿意盡我的可能支持你的設想和計劃。你覺得需要多少錢?
1 _& o% \8 f( E% \: Z% Q+ E  弗萊克斯納后來在自傳中說,見面之前沒有預料到自己的設想這么快就可以實現,更沒有想過需要多少錢。當時就隨便說了一個他認為很大的數字:500萬。500萬美元,在當時確是相當驚人的數字。
  z( @" F0 L! G8 ]  路易斯班伯格并沒有立即確認。幾天以后,他正式給弗萊克斯納寫了一封信,其中說,我愿意捐500萬,但是有一個條件,你必須出任高等研究院的第一任院長。
' P8 ^3 I4 [; O+ y  但是,接到信后,弗萊克斯納猶豫了好久,畢竟他已經退休多時,不知該不該答應班伯格的要求。6 J, j7 ^4 p+ U$ a+ N
  在兩個星期的苦惱以后,他的夫人出來說話了。她說:你必須接受。我跟你已經共同生活了幾十年,對你非常了解。假如今天你不接受這個差事,你的脾氣一定會變得很壞,我就無法再跟你一起生活下去了。+ a4 M- }# s$ ^! M4 c6 n% B4 }7 D
  就這樣,弗萊克斯納接受了富翁班伯格的請求,決定出任美國高等研究院的第一任院長。& O5 w8 H; h! n3 |- u4 S
  他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籌劃研究院應該研究什么東西。他決定先要物色卓越的人才,然后發展他們擅長的學科,而不是先決定發展什么學科,才去找人。也就是說,先去找已經做出并且還能做出杰出研究工作的人,如果他愿意來的話,就在研究院里開辟他所從事的研究領域。
9 G: P6 |% g* d7 q3 K* z  B2 v" U  弗萊克斯納懷揣班伯格家族提供的豐裕資金,開始周游世界,主要是在歐洲,物色優秀學者。那個時候,歐洲,特別是德國的哥廷根,才是學界心目中的圣地,弗萊克斯納許諾給予這些學者優厚的工資和額外津貼,并且保證他們擁有絕對的學術自由和人格獨立。但是,招募工作并不順利。在許多歐洲人看來,當時的美國,如果不是蠻荒之地,也只是暴發戶的樂園而已。正好在這個時候,希特勒在德國的影響和勢力迅速上升。戰爭陰云日益臨近,整個歐洲都顯得憂心忡忡。納粹德國的大學更是大肆排擠猶太人。在這樣的背景之下,經過長達3年耐心的爭取,愛因斯坦終于同意成為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數學部的第二名成員。消息傳出,學界馬上認識到,“物理學的教皇已經移居美國,美國很快就會成為世界自然科學中心。”1933年,奧地利維也納的邏輯學神童庫爾特·戈德爾和德國數學巨星赫爾曼·外爾隨后也來到美國。外爾在接受邀請的時候提出了一個條件,要求研究院同樣也要為比較年輕的學者打開大門,不要只盯著功成名就的大人物。于是,剛滿30歲的馮·諾伊曼因此獲得聘請,成為研究院最年輕的教授。就這樣,幾乎是在“一夜之間”,普林斯頓成為像哥廷根一樣引人注目的學術圣地。8 q# ]& v. g5 d; {5 e1 I9 b+ F
5#
發表于 2012-4-29 17:00:45 | 只看該作者
在咱們天朝中國,這類人一般都呆在精神病院。

點評

游客
  發表于 2012-4-30 05:57
贊同  發表于 2012-4-30 05:57
還有廟里  發表于 2012-4-29 22:54
必須的!  發表于 2012-4-29 18:42
6#
 樓主| 發表于 2012-4-29 17:05:10 | 只看該作者
研究院的富爾德大樓在1939年落成。原本與普林斯頓大學的同事們一起在數學系所在的范氏大樓工作的這些教授,有了自己的地方。不過,那時研究院的學者已經和大學教授們成為好朋友,他們合作開展研究項目,聯合編輯學刊,出席彼此的講座,參加研討會,還一起享受下午茶。這種親密的友誼并沒有因為搬家而有所削弱。研究院和大學的交往是相得益彰的:研究院的聲譽將最出色的教師和學生吸引到大學來,同時,大學里相當活躍的數學系和物理學系也引起了研究院的訪問學者或研究人員的強烈興趣。
+ ^- U9 V2 m9 U: j8 _2 b( j與普林斯頓的蓬勃發展相反,一度被視為美國數學界掌上明珠的哈佛大學在40年代失去了昔日的光輝。傳奇校長G·D·伯克霍夫去世,包括馬歇爾·斯通、馬爾斯頓·摩爾斯和哈斯利·惠特尼在內的一部分最優秀的年輕學者相繼離開,其中兩人轉投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愛因斯坦曾經在研究院公開抱怨伯克霍夫是世界上最有名的反猶太人學者,不論這是否屬實,伯克霍夫確實對猶太人抱有偏見,使他不能吸收逃離納粹德國的猶太人精英。同時,哈佛也忽略了當代最偉大的美國數學家諾爾伯特·維納,他建立了平穩時間序列預測理論和現代控制論科學。因為他也是猶太人。結果,諾爾伯特·維納去了一街之隔的、當時被學界夸大地說成比卡內基工學院的水平高不了多少的麻省理工學院。
0 E! y( X4 k( j9 Z! P! R2 y1948年秋天,數學系主任所羅門·列夫謝茨教授在西休息室召集所有一年級研究生談話。他用濃重的法國口音給他們講述生活的道理,整整講了一個小時。他的目光銳利,情緒激動,大聲說話,還不斷用木頭假手敲桌子。他說他們是最優秀的學生,每個人都是經過精心挑選才來到這里來的,但是這里是普林斯頓,是真正的數學家從事真正的數學研究的地方,和這里已經成名的數學家相比,他們只不過是一群無知可憐的娃娃而已,普林斯頓就是要把他們培養成人。他說他們可以自己決定要不要上課,他不會罵他們,分數沒有任何意義,只是用來滿足那些"討厭的教務長"的"把戲"。他對大家的唯一要求就是每天參加下午茶的聚會,在那里他們會見到世界上最了不起的數學家。當然了,如果他們愿意,他允許他們參觀高等研究院,看看他們能不能幸運地見到愛因斯坦、戈德爾或者馮·諾伊曼。他一再重復的一點是,教授們絕對不會把他們當做娃娃。對于年輕研究生們,列夫謝茨的這番話無異于美國作曲家蘇薩的鼓舞人心的樂曲。
; Y4 t* Z: a, w% |/ A  ?  毫無疑問,列夫謝茨富有企業家精神,精力充沛。他在莫斯科出生,在法國接受教育,酷愛數學,卻由于不是法國公民而不能選修數學,只好學習工程學,后來移民美國。23歲那年,他正在著名的電氣公司西屋公司工作,一場嚴重的變壓器爆炸事故發生,奪去了他的雙手。用了幾年時間,他才得以康復。其間他深感痛苦絕望,不過這場事故最終促使他下定決心,追求自己的真愛--數學。他到克拉克大學攻讀博士學位,那里因為1912年弗洛伊德曾經舉辦精神分析講座而聞名。不久,列夫謝茨和那里的另一位數學系學生相愛,兩人結為秦晉之好。畢業之后,他在內布拉斯加州和堪薩斯州教了將近10年的書,一直寂寂無名。課余時間他撰寫了多篇具有原創思想的精辟的論文,漸漸引起學術界的重視,終于有一天,來自普林斯頓大學的一個電話邀請改變了他的生活道路,他成為普林斯頓大學數學系首批猶太人教師之一。 0 }+ w" w/ R% T/ v+ F
  列夫謝茨身材高大,舉止粗暴,衣著毫無品味可言。剛來的時候,因為人們常常在走廊里假裝看不見他,避免和他打招呼,他常常自稱為"看不見的人"。但是他很快證明自己具有非凡的魄力,可以跨越遠比這些過分拘謹、媚上傲下的同事更加困難的障礙,一手將普林斯頓數學系從一個"有教養的平凡之輩"培養成為令人景仰的"巨人"。 4 B4 y0 ?7 f( l) a! k
  列夫謝茨招聘數學家只有一個條件,這就是原創性的研究。他注重獨立思考和原創精神高于一切,蔑視那些優美或刻板的證明。據說他從來沒有在課堂上做完一個正確的證明。他的第一部全面論述拓撲學的著作提出了"代數拓撲學"的術語,影響深遠,其主要價值在于體系,而不是細節,細節方面的確有很有一些欠斟酌的地方。有人傳說他是在"一個休息日"里完成這部著作的,他的學生們根本沒有機會幫助他整理。
- ^6 \2 K5 i0 Z6 {3 M他了解數學的絕大多數領域,但是他的演講往往沒有條理。他的編輯作風專制而又有個性,使普林斯頓一度令人厭倦的《數學年刊》(Annals of Mathematics)一躍成為世界上最受推崇的學術刊物。有人批評他將許多猶太學生拒之數學系的門外,他卻辯解說這是因為擔心他們畢業之后多半找不工作。不過,沒有人可以否認他確實具有極佳的判斷力。他訓斥別人,獨斷專行,有時相當粗暴,但是他的目標只有一個,就是為數學系贏得世界聲譽,將學生們培養成和他自己一樣堅韌不拔的真正的數學家。 8 D; L  d; z6 P3 P/ }
  列夫謝茨關于研究生數學教育的思想是以德國和法國名校的傳統為基礎的,很快就成為普林斯頓的指導綱領,其核心是盡快使學生投入到他們自己的研究工作中去。由于普林斯頓數學系本身就積極從事研究工作,同時有能力對學生進行指導,使列夫謝茨的想法得以付諸實踐。博學固然是一項值得尊敬的才能,但這并不是列夫謝茨的目標,他更強調學生應該有能力提出自己獨特的看法,作出重要的原創性的發現。 7 b, _* b7 ]- e4 t
  普林斯頓給予學生最大的壓力和最小的管制。列夫謝茨就說過,系里不要求學生非來上課不可。數學系確實設立了自己的一整套課程,不過考勤和分數一樣,幾乎只是幻象。到了在學生的成績報告上打分的時候,一些教授會給所有學生判C,另一些教授則會都給A,裝裝樣子而已。一些學生根本不需要上一節課就可以得到分數。的確,所謂成績單只是用來討好那些墨守成規、被稱為"俗人"的教務長之輩。比如數學系傳統的口試,可能只是要求學生翻譯一段法語或德語數學論文。由于選定的論文充滿數學符號,文學極少,即便沒有多少外語知識的學生也能看出個大概頭緒。如果實在搞不清楚,只要學生許諾回去好好研讀這份論文,老師們也可能判他合格。真正要計算成績的是"總考",包括5個題目,其中3個由數學系選擇,另外2個由考生自行選擇,在第一年的年終或第二年進行。不過,即便是這次考試也可能依據每個學生的具體優缺點而進行設計。舉例而言,如果某個學生對一篇論文掌握得很好,而且他總共就知道這一篇論文,那么考官確實有可能大發善心,出題時自覺把內容限制在這篇論文里,好讓這個學生順利通過考試。
2 ?0 R6 X# v2 k  學生動筆寫畢業論文之前,最重要的事情是要找到一個高資歷的教授支持自己選擇的題目。整個數學系的教師對學生都相當了解,如果他們認為某個學生實在沒有能力完成自己的題目,列夫謝茨就會毫不猶豫地更換導師或干脆叫他離開。因此,通過了總考的學生通常在兩三年里就能取得博士學位,而在哈佛則需要六七年,甚至更長的時間。 * |/ p% g) t: ~, M
  則柯在1981-1983初次到普林斯頓大學進修的時候,當時的系主任項武忠教授還在津津樂道列夫謝茨建立的傳統:普林斯頓數學系把研究生"扔到河里",游過去的,就成為博士。普林斯頓總是有最好的教授,最好的訪問學者,他們授業解惑,可以說是有問必答,但是決不關心考試。如果你自己不思進取,沒有人會逼迫你。普林斯頓總是開最先進的課,每周好幾次請世界一流的數學家講演自己的最新發現。她提供最好的環境,是不是能夠利用這個環境,是研究生自己的事情。
& I0 P3 v7 k- q6 b  t: n* n  至于列夫謝茨,教授們都有點兒夸大地說,正因為他從來沒有在課堂上完整地做完一個正確的證明,他的學生不得不把他的漏洞補上,從而練就了本事。如果教授在課堂上講的都已經十分正確十分完備,而學生能夠把教授所講背得滾瓜爛熟,那不叫本事。懂得高等教育的人都知道,如果每一步都要講解得十分完備,你根本不可能在大學講授一門象樣的課程。
0 A6 X8 Q) x* c/ m/ I  r  F3 W懂得高等教育的人都知道,如果每一步都要講解得十分完備,你根本不可能在大學講授一門象樣的課程。這句話送給國內的大學生。; j0 [0 g: O; x. Z
7#
發表于 2012-4-29 18:37:08 | 只看該作者
思想解放,無經濟教學壓力……
8#
發表于 2012-4-29 19:05:06 | 只看該作者
哎,中國的研究院是講政治的
; a" f9 a  n$ q( K
9#
發表于 2012-4-29 19:05:18 | 只看該作者
哎,中國的研究院是講政治的9 g; b/ P; c% @9 W; M' Z
10#
發表于 2012-4-29 19:07:14 | 只看該作者
難得的人才

點評

游客
  發表于 2012-4-29 20:42
從上網時間和轉貼數量看確實是人才。體制外的我整天都忙著工作和生存,擠時間來社區灌水都是掃一眼趕快發貼,真心不容易啊  發表于 2012-4-29 20:42
不要輕易下結論。‘中西合璧取其糟粕——當下年輕人 ’就是樓主的--思考,你說他思考的咋樣。。。  發表于 2012-4-29 19:27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注冊會員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手機版|小黑屋|機械社區 ( 京ICP備10217105號-1,京ICP證050210號,浙公網安備33038202004372號 )

GMT+8, 2025-7-26 20:33 , Processed in 0.087177 second(s), 15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