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錯了 不是康熙6 z. H* U" F$ d+ j5 j( f M
' \: R; R7 H' c! o% S) v
嘉慶表彰講分寸
9 X! R4 P" v6 s. ?
; K- |8 g) R0 [& i1 y$ h一個孩子在山西廣寧的河道上,撿到一個背囊,里面裝著銀子。這孩子沒見過這么多的銀子,感到很害怕,就把這個背囊拿到他的舅舅家。舅舅是個本分人,想到這些銀子的主人可能正在為丟失錢財著急上火,就把這個裝著銀子的背囊,交官了。. i3 t1 d: W/ a& a! t
- B: j" w3 l, T3 p* ]$ D! y: ?經官方查驗,背囊里的銀子足足四百兩。這兩個平民百姓怎么也沒想到,這件事竟然驚動了皇上。7 X& \7 d4 v( U; {
- W5 A& r! L1 c$ @3 n" p4 A2 U
皇上得到奏報,馬上下旨,嘉獎兩個拾金不昧的百姓,從失主的銀子中,拿出一百兩給這舅甥二人,并特批官布四匹,分別送給兩個平民,作為獎勵。讓當地官府制個匾額,送到這兩家去掛在門上。剩下的三百兩銀子,由失主領回。失主是個回民,四百兩銀子雖然領回三百兩,總比都丟了好,千恩萬謝而去。
/ B. v5 _2 `1 t1 g2 w) A1 G0 Y/ O% t" C
這兩個百姓,舅舅叫呂有才,外甥叫張自得,這兩個普通的名字,也因此出現在皇帝的諭旨當中。時間是1807年12月8日(嘉慶十二年十一月初十)。# ?0 P% m% q! W4 D4 Y' ]
p ^ p, E3 V& c. ]* d2 i本來這事到此就可以結束了,但有一個叫周厚轅的給事中,給皇帝上了個折子,要求將此事宣付史館,并讓各省督撫把皇帝的圣旨布告天下,家喻戶曉,婦孺皆知,號召百姓向這兩個人學習。
4 B' s* Z) x2 Q5 z& T) |; T- g& a" N! O8 T% N- }
嘉慶皇帝看到折子,馬上批復,四個大字“殊可不必”。
$ C, C$ Z6 }2 J9 i& P/ Y+ j9 R5 g, T! K+ b; u2 Z
嘉慶覺得如果將此事廣泛傳播,雖然是弘揚正氣,傳播義舉,但是大規模宣傳,恐怕勞民傷財,最重要的是,如果大肆張揚,必將招來虛飾貪冒之徒,隨之還要甄別真偽,再行獎賞,引來社會動蕩也未可知。最后說,周厚轅這類折子,以后就不要再上了。' }* O& ]) P* C, s V* M7 }) b
/ z1 D3 L1 ^. f0 G. r0 Q看清朝《上諭檔》的時候,感覺清朝嘉慶這個皇帝很不錯,單就這個拾金不昧的故事,嘉慶的處理應該說是妥當的。他聞報后,只批了幾個字“該民人拾金不昧,重義輕利,風俗淳良,深堪嘉予。著將原銀內賞給呂有年張自得一百兩,在加賞官布各二疋,并著地方官,制給匾額,以旌其廬,余銀給失物之人領回,欽此”。在接到大臣奏報之后,清醒地意識到“若此等尚義之舉,必欲過為鋪張,以示嘉美,將來無識之徒,必有飾其事以動觀聽,異徒冒賞者,不可不防其流弊”。
6 ]9 | w; } S8 R# m3 l3 m, p; T, d% j6 |
嘉慶皇帝精通當帝王的道道兒。不僅王霸道雜之,且黃老之術也運用純熟。老子曰,老子說“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盜;不見可欲,使民不亂……”,啥意思呢?老子在說:不推崇有才德的人,就不會使老百姓互相爭奪;不珍愛難得的財物,就不會使老百姓去偷竊;不顯耀足以引起貪心的事物,就不會使民心被迷亂。那么,依此類推,不過度宣揚山西兩位拾金不昧者,那么也不會引出來民間爭名奪利的爛事兒。; t$ D R8 q/ c
0 f2 F0 X% A/ I3 ~7 S歷朝歷代,都不乏周厚轅這樣的官,估計這老先生在五六品的官位上待得久了,整天琢磨皇帝在想著什么,口味是什么,好想找個機會,引起皇帝的注意。恰巧山西平民拾金不昧,讓皇帝如此嘉獎,周老先生覺得這是個機會,沒想到,皇帝不上道兒,沒準兒還覺得這老頭兒太多事了。 |
評分
-
查看全部評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