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l- V6 l+ h6 E a2 S/ j7 W幾乎每個月,我都會接到幾通電話,請我幫忙介紹工作。有時候,這是件讓人愉快的事,你可以將一些你欣賞的人,推薦給那些恰好需要這樣人才的公司,企業。但更多時候,我覺得這是件痛苦的事,總會有那么些朋友,搞不清狀況,定不好位,想找一些工資和職位要求都遠高于自己能力的工作。 \3 W6 L1 \: Y5 R/ |+ k
$ F2 `* A: j5 c( T
前幾天,又遇到一老兄,說他干了8年的品質管理和生產管理,什么都懂,希望我能介紹他去當個品質總監或生產副總。我說好,先聊聊。問,你們公司加工的產品最大尺寸是多少?他一邊用雙手比劃,一邊答:這么長。問,你們目前生產量最大的產品占整個產量中的比例是多少?答,三分之一,哦不對,四分之一吧?!問,現在工廠一月產能是多少?答,1萬平方米。問,一天生產多少張?答,2000。問,尺寸一般多大?答,250mm×125mm。問,外協嗎?答,不,全自己做。
: Z: W) ^6 A7 r# y* M# Q+ j! D' ]1 f
暈倒。
# d& A: ^$ j0 K c$ Z0 E+ v& T6 i h, p; ~* B: R' B, K' T
其實,類似這位老兄這樣的“專家”,我曾遇到過很多。你跟他聊,他似乎什么都懂,什么樣的技術都見過,什么樣的問題都遇到過,什么樣的產品類型都做過,但仔細深究,卻都差那么一點點,正好不知道你要的答案。但恰就是差了的那么一點點,就差出了水平,從什么都知道,變成了什么都不知道。9 X: ]! b3 l1 Z$ E# `+ p
1 y/ y# |% z+ d2 z
確實,很多技術和管理人員,不喜歡自己積累自己分析過的樣品、切片,不保留自己做過的數據。這不是個好習慣。我基本上認為,做制造業,沒有天才,也沒有專家,只有積累。一兩個數據,一點一滴的經驗,一個又一個樣品剖析,一段又一段的案例分析,日積月累起來,自然就變成了非常有用的知識和經驗。惜乎很多人出廠跳槽的時候,才想起來沒有把誰誰誰的好資料帶走,卻從沒有想到過把自己積累的東西帶走——可能根本就沒有積累下什么可以帶走的東西。, `% i" N$ e9 w
; g; T2 Q7 X# E! A7 e6 g
諸如上文提及的那位老兄,號稱自己什么都懂,日日泡在工廠里,搞品質,做生產,竟然不知道設備的能力,不知道自己做產品的詳細數據和參數,更加不知道生產工序真正的產能,甚至連自己生產產品的大小都不知道,誰會相信他能去勝任品質總監或生產副總的職位呢?* i' f" E( o3 c/ q
4 y9 g% k' i# P
也許,有人會說,做中高層管理,不需要知道那么瑣碎的東西,只要他的管理理念對就成了。但我卻不這樣看。我認為,好的管理理念當然是必備的,但是,既然你是專業人士,你就應該對專業方面的東西要了如指掌。對自己日日接觸的東西不能如數家珍,怎會相信他能把一個部門和一家工廠管好?) f7 B5 i0 b8 z; ?
\. _ H6 m8 g) r4 l% R8 E5 k; c
好幾次,我問過搞工藝和生產朋友:在你們公司,你們的產品在正常的加工中,從領材料開始,到加工,到出貨,會移動多少距離?數量檢驗要花多少時間?質量檢驗要花多少時間?真正的加工有多長時間?等待有多長時間?加工時間長,還是等待時間長......答案往往是:不知道,沒有注意觀察過這個。
4 Z, q1 r, M, L, U& }* Z" @/ \) l
5 m& }9 N, \. D% M這是我覺得比較遺憾的事情。如果排除掉為技術保密的因素,我覺得,他們應該回爐,重新從頭開始學起。
5 I* |2 G( m0 `0 z5 g
' K w. {3 `0 h) N3 x
( W% K: v5 C% [+ E
7 z. y' F3 H0 V1 z" y7 T: x3 ^看了夕陽書生大俠的帖子后,在古大俠的博文里也發現這篇美文,也是我的心聲,現轉載與大家分享,歡迎拍磚' A" T, T9 ^2 U/ X& w8 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