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陶瓷中,中國這個陶瓷大國其實在水平、排名方面都很滯后,北歐的、德國的、荷蘭的、甚至日本的日用陶瓷在國際上的地位遠遠超過我們。其中北歐芬蘭的陶瓷設計、質量是相當優異的。 芬蘭最著名的陶瓷廠叫做阿拉比亞(Arabia),成立于1873年,現在屬于大企業里塔拉(Littala)下屬的陶瓷廠,阿拉比亞專業設計和生產廚房器皿、餐飲器皿、茶具咖啡具陶瓷、潔具陶瓷,阿拉比亞的陶瓷如此精美,以致這個品牌的早年的產品現在全部是屬于設計收藏級的。在好多收藏家手中可以看到百年前、幾十年前的阿拉比亞陶瓷,在博物館中,也可以看到阿拉比亞陶瓷。特別在芬蘭,講阿拉比亞就是在講陶瓷,好像外國人講中國一樣,國名China 和陶瓷是同義詞,可是我們的陶瓷不爭氣,僅僅可以大批量生產,設計上、質量上都無緣問鼎世界水平。 阿拉比亞陶瓷有幾個不同的產品范疇,一個是很樸實的日用陶瓷,餐廳用的成套陶瓷餐具、酒壺、茶壺、咖啡壺、調料瓶、各種家庭用的陶瓷餐具、可以在烘爐或者微波爐中使用的烹飪陶瓷器等等。骨灰瓷、炻器瓷見多,胎比較厚實,色澤樸實,多見啞光白色、黑色,或者深藍色、深綠色、鉻黃色這一類,白色特別多見。這些日用器皿瓷都設計得很均勻,避免尖銳的角度,往往很圓潤、飽滿、和諧、低調,而功能都非常好。因為厚胎瓷多,所以在洗滌的時候不容易碰傷,比如我們常見的Kita 餐具(1952年,后來在1981年再版,改叫Teema)、形狀好像切開的五角星形的“楊桃”一樣的白陶瓷花瓶Carambola瓶子(1996),開胃菜(頭盤)(“Hors d'oeuvre” ,1956年)餐盤, 1997年推出的大套餐具,有幾十款之多,叫做“24h 餐具”,白色、深綠色、深綠色搭配,在芬蘭家庭中使用得很廣泛;1994年的“講故事的鳥”水瓶(Storybirds Jugs)則是最有故事動機的,很受歡迎。 阿拉比亞陶瓷的另外一個方向,則是生產陶瓷藝術家的作品,這些作品基本都僅僅是有限產量,做藝術品,而非產品,所以這些作品的價格也相當高,并且基本都屬于博物館、收藏家的對象,或者對陶瓷特別有興趣的普通人收藏的產品。比如Kyllikki Salmenhaara在1960年設計的一個粗釉碗,7公分高、寬,編號6917,單價400美元;Lisa Hallama(Larsson)1960年代設計的炻器花瓶,12公分高,9公分寬,代號6937,價格是2400美元,等等。這些作品很多,阿拉比亞有個藝術陶瓷部門專門負責聯系、安排這些獨立的陶瓷藝術家來制作,并且通過自己的銷售渠道賣給收藏家和愛好者,產量都非常低,這個運作本身,其實告訴我們一個大的陶瓷企業,應該有批量日用器皿生產為主,但同時也應該有精品陶瓷的部門,這樣才能夠做到相輔相成的格局,否則單沽一昧,品牌是很難在日用和藝術陶瓷的配合下提高的。 阿拉比亞陶瓷廠在芬蘭赫爾辛基的圖科拉(Toukola,Helsinki),如果去芬蘭,是可以找時間去看看的,說不定就忍不住在廠的小賣部買下好些精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