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感動電氣"上海電氣十大歷史人物
( f- @7 F& u8 z# d: ^“國寶”專用機床設計專家-----權正鐘
@+ {0 F1 A& r% m( S1 i“我要為祖國的繁榮富強努力一生”。6 |, k/ u* B% G7 q* K
權正鐘,男、漢族、北京市良鄉人,1935年3月出生,1955年8月進上海汽輪機廠,三次被評為市勞模,教授級高工,享受國家特殊津貼,2000年3月退休,2009年被企業聘為“居家辦公”的老專家。8 `% t1 w9 j- X3 ]! p& D; V
權正鐘曾參加過開國大典,他在2001年《上汽廠報》上撰文:“我們在學校組織下,迎著曙光、走向了天安門;我當時就暗下決心,要為祖國的繁榮富強努力一生”。他進廠55年來,致力于攻克汽輪機制造中的難題,共設計和指導自制了近百臺專用機床。若以累計的自制費與所需的進口機床采購價相比,至少可節省數億元;因加工產生的直接經濟效益,少說也有10多個億。
6 {5 l% V. F4 @' s. c( R) j一、三獲上海市勞模殊榮
- z& t# M1 R% W2 i# Q5 h7 m4 y- u從小吃棒子面、劈柴時不慎將右手臂摔成殘疾的權正鐘,21歲時從北京機器學校畢業、進廠。8 E$ e% v' n1 U
那時艱苦、底子薄,上汽制造的中國第一代6千千瓦汽輪機遇到了許多難題,其中,閥門內的零件加工報廢率達5成。他身為二車間技術員、值班工長,主動與操作師傅一起改進工藝、搞小改小革,一舉將合格率提升到了99%;兩年后,企業300至2200匹馬力柴油機的生產,又給了這位正在讀夜校交大本科的年青人以施展才華的機會。他迎難而上、挑燈夜戰,僅用一周時間就提出了珩磨機改造方案,結果使原20%的零件珩磨合格率達到了100%。回首1956、1959年兩獲市勞模的往事,權正鐘的心情依然激動:“我是初生牛犢不怕虎,最大的感受是深入實際和敢于接受挑戰”。1985年,企業開始生產引進型30萬機組,大葉片中的靜葉加工成了一道難以逾越的坎。當時,一位廠領導拿著一張國外葉片圓弧銑床的圖片對他說:“這是唯一的參照物,自制設備也是完成今年任務的唯一出路,看你的”。壓力變動力,企業很快造出了由他設計的五臺圓弧銑,一機部得知后大喜過望,要求“再多造幾臺,支援東汽等兄弟企業”。當年,51歲的權正鐘,第三次被評為市勞模。" L* I& Z' p/ |0 k* T# X0 a# E
二、“這些發明含金量極高”
e- Q% c( o3 b, F面對榮譽,權正鐘始終認為:“這是我應該做的,看的太重就會作繭自縛”。自1994年起,他設計的數控輪槽銑先后投產了五臺,至今仍有四臺且每天二班或三班加工汽輪機轉子的輪槽。一臺造價僅進口價的十幾分之一,一年加工80多根轉子輪槽的價值,讓到訪的外國專家也發出了不可思議、了不起的感嘆。為了表彰他的功績,在2003年廠慶50周年之際,上汽首次命名“權正鐘葉根銑”。. X: H% w. T0 O
前幾年,他設計的四臺數控強力磨床,僅一年就少化葉根外協加工費500萬元;他設計的四臺轉臺,可焊接百萬機組隔板,所焊接的燃機連接缸、排汽擴散器等部件,已返銷西門子公司。2010年,他又與工藝處的徒弟、高工葛春新再立新功,使兩臺加工燃機靜葉外環的數控銑床投產,另一臺加工百萬核電機組7米圍帶的數控大車,也將在臨港工廠總裝。對他獨辟蹊徑的功底,2007年由市總等多家單位出版的《上海市優秀發明選拔賽20周年集萃》,重點謳歌了包起帆、權正鐘等20名滬上知名發明人。翻開他的那一頁,標題為“機械加工難題的攻克者”,來自交大等高校教授的評價是“這些發明含金量極高”。1 z5 A% `& a' E- Q3 C) P
花甲之年后的權正鐘,共獲得9項個人和以他為主的市優秀發明選拔賽成果,其中的3項為一等獎。1 Z- W3 A' D" d4 r+ S* `
三、“也許是我真的太累了”
( Q5 u+ v; r& H- ^9 S9 X鏡頭推向無電扇、空調的年代。權正鐘常在大熱天的星期天或下班后,獨自一人、穿一條短褲、在辦公室內構思,并用左右手畫圖。他回憶說:“這是致殘后練就的,那時,為了帶來些許降溫和擦把臉,桌上放一盆冷水,兩手碗還套上紙糊的圈圈,生怕汗水淌在玻璃圖紙上”。談及壓力,他心知肚明,即自制機床需“等米下鍋”,攻關也非常棘手。權正鐘有兩次長達數月的嚴重失眠,一次發生在2007年時,完成的是一項令多家大企業望而卻步的國家“863”項目。此次攻堅歷時兩年多,他設計的一臺100多萬元的“以銑代拉”機床,取代了5千多萬元的進口設備;四個高精度的輪盤加工,被主動找上門來的沈陽黎明航空公司譽為“天下第一刀”。然而,他常從擔心、“保晚節”的夢魘中驚醒,最大的憂慮是“價值數百萬元的工件一旦加工出了問題,該如何交代”。由此,最少時一晚只能熟睡15分鐘,經查竟然患上了憂郁癥,期間,他仍堅持現場工作且整整治療了一年多時間才痊愈。再說工作的緊張和高效率,除了時接二、三項攻關課題的忙碌外,他會在主產品與自制機床關鍵部件的加工發生沖突時,主動到車間尋找“見縫插針”的機會,甚至有許多次半夜三更起床,前去關心、指導,時而到天明。
) B0 T! J1 ]9 l' ?6 x/ v還有兩次組織安排的健康檢查,他化驗的肝癌、肝炎指標超過正常值,后經治療和復查又正常了。權正鐘解釋說:“或許我的肝臟有點問題,也許是我真的太累了”。
; t( r7 F) d' e9 G! c. c, V3 f% {1 Q四、好傳統彰顯新時代精神* w& R9 T$ u! s
權正鐘被不少干部、職工贊許為上汽的“國寶”,他的貢獻與之相稱,他的傳統美德足以示人:
4 [7 }& l, y: {" j/ A) k; U他使命感強。2008年年中,企業與西門子簽署自2011年起3年內每年分包12臺燃機整機的合作備忘錄,屆時的年產目標為20~24臺。此時,未接到任務,又深知靜葉外環是加工瓶頸的權正鐘師徒,便開始“擅自”設計機床。當年底金融危機爆發、西門子對達成的意向緘口藏舌時,他倆不受干擾;當去年6月簽下今年內全部交貨的四臺臨港燃機合同和急需自制機床時,師徒倆又與基裝處一起攻關,使兩臺數控機床于今年1、2月投產。, @6 A) H/ g9 r8 n9 }
他以降本為己任。今年3月一天,調試核電7米圍帶數控大車主軸箱,灌得太滿的潤滑油被甩至地面,看著地上的這攤油,一位師傅捧來了一堆新回絲要擦,被權正鐘勸阻了。只見他蹲著,親手將擦在一塊舊抹布上的油,擰在了一個小油桶內。他想方設法讓廢棄設備的可用部件重生:首臺自制葉根銑的床身,就是從一臺報廢機床上移植的;因生銹、賠償后,一根價值50萬元的多余進口絲桿也變廢為寶。他設計的自制機床大都采用小功率馬達,與同類進口機床比可節電75%……。2 r% U: w- ]7 A; w
他對企業一往情深。兢兢業業工作了半個世紀,而今又步入“古稀”之年,家人更心疼和不放心權正鐘的健康,幾次三番勸他別干了;出于關心,部門去年讓他“居家辦公”,否則就拒聘了。可是,沒幾天的循規蹈矩,他要么盡心盡力地奮戰在自制機床旁,要么每天數次到各車間現場,查看這些自制機床的加工狀況,還做到了有事隨叫隨到。對此,有人言:“他與這些‘寶貝兒子’感情很深”;他則微笑著說:“這是我人生最大的快樂”。
k6 k( E% M* G' i+ [7 _6 q權正鐘精神,已深深感染和影響了幾代上汽人。
, H4 i4 [$ L3 C8 Z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