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具有全球最大的工程教育規模,高校工科在讀生700多萬人,相比美國幾十萬、英國十幾萬的生源量,存在著數量級差異。然而,企業常常抱怨:大學培養不出合格的工程人才;近年《國際競爭力報告》(“洛桑報告”)也顯示:我國合格工程師的世界排名一直靠后。昨天,教育部組織上海交大、清華、浙大、哈工大等19所“985”高校,在滬交流“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從工程人才大國走向工程人才強國,還有多層面的體制機制亟待改革突破。 名師出高徒,但問題是,國內高校極其缺乏“工程型師資”。教育部高教司理工處處長李茂國坦言,目前工科教師自身的工程實踐背景不足,尚難適應工程人才培養之需。當下,國內不少工科博士畢業后就直接留校,教育背景只是“從學校到學校”。而反觀國外,尤其是在德國等一些工程強國,只有具備5年以上的企業工程經理資歷者,才能進入高校成為工科師資;還有如麻省理工學院這樣的高等學府,工科教授也往往長期擔任企業工程專家。 因此,“卓越工程師計劃”在分類培養學生同時,也需分類建設師資。李茂國透露,在試點中,擬對“工程型教師”與“學術型教師”采取不同的考核體系,考核工程型教師的指標不再僅僅是SCI論文、科研經費等,而是工程設計案例、工程專利、企業服務能力等。對于已有師資,送到企業、下到基層“回爐”尤顯必要;對于新教師入職,則優先聘用具有工程背景的人才。 美英德法的工程教育體系各有不同,但有一個共識:光靠大學培養不好工程人才,只有校企聯合培養才能理論聯系實際。專家認為,我國高教辦學曾以各行業、各部門為主,盡管存在種種弊端,但師生與企業的天然聯系較強。而眼下的現實是,校企之間脫節加大,對工程師培養極為不利。 國內企業一方面對工程人才有著強烈需求,另一方面又沒有擔當起培養工程人才的責任。一位熱動力工程專業工科生說,曾去一家電廠進行畢業實習,但廠方只歡迎“參觀”,不允許大學生觸碰設備,結果他們駐廠兩周幾乎一無所獲。企業坦承,根本任務是生產經營,安全保障壓力也大,不太愿意接收工科生深入學習。 對此,教育部與宏觀經濟部門正聯手制訂激勵政策,引導企業樹立戰略眼光、承擔社會責任,配合“卓越工程師計劃”實施。可喜的是,同濟大學“卓越工程師計劃”吸引了約300家不同專業企業,成為聯合培養單位。由此,新的培養模式采取“雙導師制”,請企業出導師、定課題、開課程,而校方則是“配導師”,共同指導學生在崗實習、參與工程項目,為期至少半年到一年,最終完成一份畢業設計,而非一篇學位論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