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語癥或者說是盧•格里格病(又稱運動神經元病),是一種十分難以治療的怪病。其臨床病征集中表現為肌萎縮性側索硬化,即患者的活動神經萎縮,最后手腳冰 冷,成為名副其實的“漸凍人”。而對于大多數患盧•格里格病的患者來說,從此失去表達能力無疑是他們面臨的最不幸的命運。但近日,有科學報道表示,科學家們正在致力于研究出一種新型的“腦部閱讀器”。其原理是在大腦皮層覆蓋上微電極網格,通過電極接觸并分析大腦傳出的信息直接“閱讀”患者的想法,并最終讓患者實現“說話”。
2 k2 [9 g( G! _9 p! l2 `- V/ I- E
/ ^( k$ T: Z) M" J
3 M0 h8 u0 C" Z2 K1 X- X: ~科學家表示,患者的大腦實際上是完全清醒的,只是不能將腦中的信號通過神經元向外輸出。十月版的《神經工程》雜志則詳細闡述了這個 “腦部閱讀器”是如何“閱讀”病人大腦的。9 P, m# X7 N: J0 A# L0 \+ h6 X
( u# O3 c; {; S1 J據悉,一般情況下患有重度癲癇的患者動手術前需要檢查出腦中哪個部分受損。其標準程序是先要對頭骨開刀,然后將像紐扣大小的電極裝入大腦中,等到決定需要移除的部分后,電極才會被撤走。
, Z: i% n( Q" s( p; T
image.jpg (64.85 KB, 下載次數: 23)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10-9-14 12:31 上傳
; J, ~7 u2 O: }# j' s$ r
首先,試驗者需要在身上多處安置微電機網格。這種網格由鉑線和硅樹脂構成,一格有16個微電極,每格直徑小于1厘米,大大減輕了大腦的負擔。理論上而言,試驗者身上臉部運動皮質部分和語言中樞部分的微電極網格對說話起著決定性作用。于是研究者將這兩部分連上電腦,在實驗的同時進行數據運算。當電腦閱讀大腦的同時,試驗者就大聲重復一串日常簡單用語。最后,研究者們將記錄數據進行整理,把每一個文字與相應的腦電波信號配對。就目前而言,配對正確率大約在28%到48%之間,離研究者們理想中90%的匹配率還差得很遠。
4 T# g+ F+ i4 m
* v' V( k0 P1 M$ H所以,盡管理想化地看,組裝“腦部閱讀器”使腦電波信息與語言相互轉化是可能的。但大腦是個復雜的結構體,目前的電極數量還不能盡最大的可能包攬所有的大腦信息,也不能區分其中的微妙。比如就“是”這個字而言,其本身就有許多含義,難以細化區分。
9 ^! L/ q) T+ C* J) h0 r
! h7 B. B$ w5 X目前該研究小組也在計劃進行一個更大范圍更大容量的測試,希望持續的研究能夠取得突破性成果,屆時讓更多的“失語癥”患者“說”出心中的愿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