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著再寫點,看了一下辦網站這段寫得好亂。具體事情不寫了,進行一點反思。
, K# }2 U1 e( x& j+ G1 {1 o" p# {+ h" k: p9 l% n" \' ~$ w# K3 k- P
* ]& y/ m/ Y! H如果你感覺實在不愿意打工,簡直感到厭惡,我認為可以選擇創業,可以先小規模開始干。為什么呢?對于一個厭惡打工,渴望創業的人來說,無所謂條件是否成熟。不創業,難受,后悔;創業了,就算失敗,自己也會清醒過來,再回去打工,心態就不一樣了,可以自動調整好。
2 l! l6 @* J/ T! R ?
. ~" N( h+ y( \& k! L, a) y
3 P& q1 H- [) g+ y如果你在猶豫,有點害怕創業風險,信心不足,同時對打工也不是很討厭,僅僅是希望創業能帶來財富。我感覺最好別去創業,更不能當團隊老大。很少有創業者在內心是崇拜金錢的。極端渴望發財的人最好的辦法是搶銀行。
0 z2 c; X8 _0 C& a( d7 N8 k. j/ V
如果你在打工的時候是個經驗豐富的銷售,以前還做過技術,對行業了如指掌,生活還有點優裕,承擔風險能力強,想換一種工作方式。這時候創業是很愜意的了,至少沒有焦慮,成功的把握也最大。/ \3 b* l; e* x( R
$ z& D+ N+ e6 J9 ^/ r& ]5 A
# Y+ e0 Y5 C# c0 l, G+ n" K創業確實很鍛煉人。如果一個人22歲工作,3年后25歲去創業,28歲再回來打工,能力一定會強許多,人會變得更成熟,看問題會變得更實際。但許多年輕人急等著錢用,是月光族,承受不起這樣的冒險。建議在大學里就參加各類實踐。我很后悔當年在大學里沒有參加勤工儉學賣麻花,否則思想意識一定很早就不同了。, E4 l4 n& {, K# \7 w/ F
7 m# T, ]0 b+ U) ?+ M2 ]5 }7 D
5 v" D7 I* y1 |" P4 J
一個人很容易思維遲滯,必須找人溝通交流。一個性格封閉的人最好不要創業。我聽過IT行業很多高手的沙龍,感覺很受益。有的時候沙龍的規模很小,交流起來尤其充分。我想任何一個行業都是如此。通過交流收獲的不僅是信息、故事,還有友誼。你遇到一個問題解決不了,有時候一個電話別人就幫你了,他并不需要付出什么,而你得到的卻很多。/ o* T+ O$ ], H% M) @' v, A
3 Q e' f# Z, ?7 ?
# D4 p2 Q+ {; Q- X一個人創業不容易,如果有機會的話多幾個伙伴還是很好的。當然,人多矛盾就多,這在哪個民族都一樣,不只是中國人喜歡搞矛盾。關鍵是理念問題,態度問題,方法問題。我雖然是一個人創業,但深知團隊的寶貴。看了復旦大學幾個畢業生成立的復星公司成長歷程,真是羨慕不已!如果有好的合作伙伴真想吸引過來組建團隊。只有團隊才是強大的,個人的能力永遠是有限的。
0 m+ C0 B- [# u1 `4 ^$ T# r- S& y b
3 j( ~% W' e: P( a
合作失敗主要不是由于誰的人品好壞,很多時候好人之間的合作也會出毛病。游戲規則應該盡量清楚。敏感懷疑過度不利于合作。理性、誠信、智慧和公平是最重要的保障。很多合作矛盾是由于我們的商業文化不發達,不是中國人本質有多壞。
0 t8 `* E, u2 E. T R7 K' e( J$ {1 w/ h2 h$ O1 d. ^4 H3 L8 S2 ]
. a- W- _+ x+ i" n
我不是很贊成過度冒險,這樣會傷及家庭和生活。自己有多少資源,能吃幾碗飯,要大致有數。力氣小卻要扛大石頭,結果就是砸腳。最好是預先準備失敗,并且失敗了也還可以將就生活。工作始終是生活的一部分,為了創業把生活毀掉太不值了。我的創業決策是不理性的,但后面操作是謹慎的,所以3年大限沒有死,堅持了下來,而且我認為是充滿希望的。/ ^& M% @4 x$ g( h) I: w# S
. E+ p+ x& ~ W
/ F- R% Q T, O n9 q8 Q3 ]
# y! E. H" r) o& Y" j0 [專業知識和技術,在這個時代簡直太重要了。打工之初我就沒有沿著自己的所學專業去深耕發展,這是最大的失誤!有的時候行政工作吸引了一些人,這時候轉行一定要謹慎。記得一個親戚是教師,看到學校里的會計很有權,于是也想轉做會計(學校會計就是簡單記賬)。我力勸阻止。現在證明是正確的。別人很容易就可以替代你,那你的工作可能價值就不那么大了。這是亙古不變的道理。現在回頭去看,大學畢業后實在是走了太多的彎路,都與脫離自己專業有關。機械工程師搞一段技術,然后去做銷售,我感覺這不是彎路,而是真正的發展。從某種意義上說,沒有一點市場經驗的人要創業是很難的。一個產品或服務要賣出去,你的東西好不好固然重要,但銷售的作用還是很大的。銷售本身對客戶來說就是一種服務,是一個建立客戶信任的過程。工程師的思維里很容易有“見物不見人”的毛病。
( Y% f! w2 j! k% A8 M0 A" r8 @( O; B& e4 ]- y/ B* N! Z( s7 x- Q) N
% g% b+ h; X7 L9 n9 ~& _
% V9 @7 g! a1 Q9 R2 c3 |+ o
再唱點高調。記得打工時,特別讓我郁悶的是覺得自己的工作沒有什么價值,對社會沒什意義,感覺自己似乎也可有可無。這不是說大話。因為80年代在大學里念書的人,多少都有點理想主義,形成了一種價值觀。這是沒辦法的事情。不能算高尚,也不是虛偽,就是一種心態。這種心理也有好處,比較開闊,比較能堅持,也比較坦然,缺點是有時候自不量力。. v& k- M1 B5 f% d
+ \& Z" j0 _" u( P! }0 x2 p3 c
4 \: y" A8 \/ j i. ^* `, _# B
話題有點大,說過了也顧不了了。睡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