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久国产一区二区_国产精品av电影_日韩精品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_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毛片爱

 找回密碼
 注冊會員

QQ登錄

只需一步,快速開始

搜索
查看: 19944|回復: 22

無錫油泵油嘴研究所:自主創新經典案例

[復制鏈接]
1#
發表于 2006-3-19 11:12:11 |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20世紀90年代后半期,柴油發動機發生了一次重大的技術變化,被稱為柴油發動機心臟的燃油噴射系統從機械式轉向電子控制式。這個變化不僅極大地影響了柴油發動機的技術性能,甚至威脅到中國油泵油嘴工業的生存。 
  
   由于柴油的物理化學特性,柴油發動機必須配備較復雜的噴射系統。與汽油相比,盡管它具有更好的動力性能,但是柴油的自燃點高,不易揮發,所以必須經過霧化 ?混合才可以有效燃燒。同時,柴油在不加控制的條件下霧化之后,由于混合氣體形成的時間短,容易產生非均質燃燒,導致燃燒過程猛烈 而不穩定。由于這些特點,噴射系統就成為柴油發動機提高燃油效率?降低污染的關鍵。 

  
   自發明柴油發動機100年來,柴油機的燃油噴射系統都是機械式的,而油泵油嘴就是這個系統中的兩個主要關鍵部件。油泵油嘴的作用是根據發動機工作循環的要 ,按一定的供油規律將柴油噴入汽缸,霧化并與空氣混合?燃燒。油泵和油嘴是傳統機械式噴油系統中生產技術要求最高& #65380;加工難度最大的兩個核心部件。于是油泵油嘴成了柴油機噴油系統的代稱,它們對柴油燃燒的效率?排放水平以及相應帶來 的動力性等關鍵指標有著決定性的影響。

    
   技術變化的兩個動力 
  
   技術變化的第一個動力來自政府管制下的市場需求變化。進入20世紀80年代之后,發達國家對降低汽車廢氣排放的要求不斷提高,歐洲從1993年開始執行的 標準迅速提高到歐和歐標準,目前乘用車已經開始執行歐標準,而商用車在20061月也將開始執行歐標準。各國法規都對柴油機的發展形成了越 來越大的壓力,迫使企業尋求技術解決之道。 

  
   技術變化的第二個動力來自新技術供給的變化。20世紀80年代電子技術和精密加工技術獲得了長足的進步,為柴油機噴射系統發生重大變化提供了技術手段。特 別是由于電磁控制手段的加入,使得新的電控噴射系統對傳統油泵油嘴噴油系統實現了徹底的換代。通過電磁控制手段,燃油噴射的時間和噴射壓力& #65380;噴射量和噴射頻率可以得到更好的控制,使燃油能夠得到更好的霧化燃燒,要達到歐甚至更為嚴格的排放標準就須采用電控噴油系統。 

  
   隨著控制手段更加精確,柴油機的震動?噪音被大大減小,舒適性大大提高,進而使柴油機經濟性好?動力大等優 點充分凸現出來。國際上有關的大公司都對開發新一代燃油噴射系統進行了大量投入,電控噴射系統的革命大大擴展了柴油發動機的應用范圍。原來為汽油機所統治 的轎車行業呈現出明顯的柴油機化趨勢,尤其是在歐洲。

  
   曾經輝煌一時的行業 

  
   中國的柴油機工業及其配套的油泵油嘴工業是在第一個五年計劃時(19531957)建立的。以蘇聯援建的洛陽第一拖拉機廠為里程碑,當時的柴油機主要 應用在農業機械領域。在機械式噴油系統時代,中國首先是通過一系列的仿制來實現技術上的起步,主要以引進的蘇聯與東歐產品為對象。 

  
   20世紀60年代,國家機械工業部組織多家單位聯合仿制了??系列泵,大大提升了中國在這一領域的 技術水平,甚至這幾個產品以及在此基礎上改進的加強泵迄今依然還在大量使用。當時機械工業部下屬的油泵油嘴企業共有10,包括無錫& #65380;北京?南京?錦江?漢江?湖北& #65380;山東黃縣?大連8家專業油泵油嘴廠,以及上海柴油機廠和洛陽拖拉機廠附屬的油泵油嘴分廠,形成了一個“8+2“的格 局。 

  
   隨著改革開放以后中國汽車工業的快速發展,特別是實行的載貨車汽油改柴油政策,促進了柴油機工業的快速發展。柴油汽車和柴油機企業的發展直接拉動了油 泵油嘴工業的快速膨脹,大約到20世紀90年代初期我國油泵油嘴企業在數量上達到了一個頂峰,業內企業達到200家。在那個時期,油泵油嘴處于供不應求狀 ,業內企業家家盈利。隨著市場經濟進一步發展,油泵油嘴行業在近10年來出現了激烈的動蕩和分化。目前,有一定規模的油泵油嘴企業大概還有70家左右 (不包括為大中油泵油嘴廠做部分零件粗加工的小型民營企業),其中前10名企業的產量要占到行業總產量的80%。全行業共有職工4萬人,2003年全行業 共生產多缸噴油泵197.3萬臺,全年銷售收入41.9億元。 

  
   從總體上看,在機械式噴油系統時代,中國的油泵油嘴工業發展相對順利。在歐排放標準及以下的產品領域,雖然跨國公司也陸續登陸中國,甚至投資在中國建立 了企業(例如博世在蘇州成立了獨資的博世汽車部件公司),但單就柴油機的油泵油嘴這一領域而言,跨國公司并沒有取得明顯的競爭優勢。 

  
   技術變化的致命威脅 

  
   柴油機燃油噴射系統的一次革命性變化,使生產機械式燃油系統的技術能力迅速成為無用,因此就威脅到中國油泵油嘴工業的生存。 

  
   當這一工業遭遇革命性技術變化時,中國本土企業的技術劣勢就明顯呈現出來。在機械式噴油系統時代,由于技術變化速度不快而且是高度連續性的,中國企業通過 引進?模仿和自主改進就可以跟上技術的發展,并依靠低成本制造而保持競爭優勢。但從機械式到電子控制的技術變化是跳躍式的,不僅需 要掌握傳統油泵油嘴企業所不具備的電子和精密機械加工技術,而且需要中國企業所普遍缺乏的研發經驗和能力。 

  
   更重要的是,中國企業和技術引進對象之間的關系已經發生了根本性變化,導致過去可以比較容易通過模仿或購買技術許可證來引進技術的條件不復存在。 

  
   跨國公司大舉進入 

  
   1990,當時的機械部和科技部聯合開展了一次聲勢浩大的電噴技術攻關,其重點在于解決汽油機的排放問題。這一項目參與者以威孚集團& #65380;無錫油泵油嘴研究所以及總參下屬的相關研究所為主,后來上汽?一汽?二汽& #65380;清華大學?航天部第一研究院也加入了進來。包括博世?西門子?福特等 在內的跨國公司紛紛申請加入這一項目,其中博世公司最終中標,達成了與中方成立合資公司,(上海)聯合電子(UAES)的協議。在上海聯合電子中,德方 占據了完全的技術主導權,企業并沒有任何的開發活動,主要內容是由博世在汽油燃油噴射系統領域向合資企業提供EV6技術的技術許可。汽油機電噴技術攻關項 目以受讓外國技術的合資形式而告終,已經可以謀取中國市場的外國企業不再愿意允許中國企業保持對引進技術進行學習的控制權,實際上沒有任何中國企業通過這 一項目而獲得電噴技術的開發能力。

  
   當外國企業的電控柴油噴射技術已經開始普及并大舉進入中國市場的時候,一個無法回避的事實是,所有的中國企業迄今為止都還只能生產機械式的油泵油嘴。 2004年中國生產了151萬輛載重卡車,其中使用柴油發動機的載重卡車和大客車共141.9萬輛。但是,滿足這樣一個巨大規模市場的中國柴油發動機工業 卻將不得不全部依賴外國企業所控制的燃油噴射系統。

  
   中國油泵油嘴業命門已現 

  
   順應環境保護的國際潮流,中國政府將從ffice:smarttags" />200771起在全國范圍內實行國3排放標準(相當于歐排放標準,其中北京是到2005年底實行)。但機械控制的噴油系統經過技術改造,最多也只能達到歐排放標準,要使尾氣排放達到歐以上標準非采用電控技術不可。 

  
   雖然部分業內人士認為,由于中國市場需求層次的差異以及國家未來對排放的控制力度等因素,機械噴油系統仍然至少還有10年左右的市場,但新技術的到來毫無疑問只是一個遲早的問題。一些跨國公司已經開始在中國大規模投資建廠,目標就是生產歐以上排放的柴油電噴系統。 

  
   對于國內生產傳統機械噴油系統的企業來說,技術上的落后已經不能簡單的用時間來衡量,如果不對新技術投入研發,企業將必然走進一條死胡同。一邊是社會對環 境問題的日益重視,國家逐步推行更高的排放標準,另一邊是跨國公司憑借技術優勢虎視眈眈地注視著中國市場。在這一領域,不掌握核心技術的不僅是國內某一家 企業,而是整個中國油泵油嘴行業。更嚴重的是,由此在產業鏈上產生的波及效應還可能會進一步威脅到中國柴油發動機工業的獨立生存。fficeffice" />

  前序
  
   無油所創新模式的含義

  
   面對噴油系統從機械式轉向電控式的技術變化,無油所選擇的道路代表了自主創新模式。小小的無油所做出了一個決定:中止所有歐排放標準及其以下產品的研 發,而把所有的人力、物力都投入歐排放標準及以上產品的研發中,并決心以其孤單的肩膀扛起電控高壓共軌系統產業化的重任。

       
   無油所的選擇體現了中國工業發展的含義:在技術變化面前繼續走技術依賴的道路,中國工業只能自斷前程,淪為外國企業壟斷中國市場的墊腳石;而只有奮起自主創新,中國工業才可能跟上技術變化的前沿,并以其特有的優勢贏得廣闊的市場空間。
  
   自主創新的戰略含義

  
   自主創新的戰略含義包括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在技術上,即自主創新是指中國企業通過自己的產品概念、系統設計及其相應的技術研發活動,開發出滿足市場需 求的產品,并因此而拉動本國基礎技術研究的發展。第二個層次是在組織上,即自主創新是指中國企業要通過技術研發活動不斷提高技術能力(既自主創新能力), 并因此而獲得在產品和服務市場上的競爭力,從而保持組織的生

  
   命力和對技術學習的自主權。第三個層次是在國家主體上,即自主創新是指中國的經濟體系通過發展出技術能力從而能夠從事越來越高端的生產活動,并在全球價值鏈的收入分配中獲得不斷增長的分額,使中國獲得保持經濟增長、捍衛國家安全和保證政治獨立的力量源泉。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
 樓主| 發表于 2006-3-19 11:13:04 | 只看該作者

Re: 無錫油泵油嘴研究所:自主創新經典案例

沒有自主開發引進只能導致技術依賴        中國作為一個后進國家,學習外國先進技術是其工業發展繞不過去的一條必經之路。但是,怎樣才能更有效地學習外國技術?是采取引進技術的方式還是以自主開發來吸收外國技術?區別這兩種學習方式或兩條道路的關鍵因素在于是否包含足夠的自主開發內容。        “以市場換技術”的蛻變        一些本國企業學習外國技術的軌跡是從引進技術走向合資,又從合資走向實際上被收購的結局。要理解這個軌跡的內在動力,必須先從外部條件———即引進技術的 機會開始。在改革開放的初期,中國企業尚可贏得外國企業技術許可的機會,原因是因為中國市場尚未完全開放、中國企業的產品沒有進入國際市場,特別是中國企 業在計劃經濟時代通過逆向測繪開發而積累了一定的技術能力。在中國市場逐漸開放的過程中,中國企業又得到了與跨國公司合資來向對方學習的機會。      但是,為什么在長時間里,引進技術的本國企業卻從來沒有能夠擺脫技術依賴的狀態,以至于隨著技術的變化而最終走向喪失組織獨立性的道路?根本的原因在于本 國企業在引進技術的過程中,沒有對自主開發付出足夠的努力并堅持到底,所以也就沒有鍛造出能夠跟上技術變化的技術能力。        隨著市場競爭格局的變化,引進技術的形式從購買技術許可證變成了合資,而在缺乏足夠的自主開發努力下,合資形式只能使企業失去技術學習的主導權。沒有在技 術學習上的長期努力和積累,只能導致對跨國公司的進一步技術依賴,以至于在面臨重大技術變革時,喪失了自主響應市場需求變化的技術能力,從而在其他因素的 影響下選擇接受了跨國公司以滅亡中國企業為目標的“合資”條款。這樣的眾多案例反映出中國工業發展中的戰略問題:中國所實行的“以市場換技術”,引進國外 先進技術的路線方針在執行上已經完全違背了初衷。這項政策在這個行業中由“提高本土工業技術能力”的美好憧憬最終變成了讓跨國公司圖謀主宰中國市場的墊腳 石。        阻止外資是為了學習技術        依靠“引進技術”的可行性是隨著特定條件的變化而變化的,世界上并不存在一個依靠技術引進就可以發展起來的模式。從經驗證據上說,雖然美國、前蘇聯、日 本、韓國等國家都在不同的起點上從引進技術開始了經濟發展,但沒有一個國家是依靠外資發展起來的,也沒有一個國家是不進行自主開發和創新就能獲得技術能力 的。        日、韓兩國的經驗就足以證明這一點。日、韓在二戰后的技術發展有兩個特點:第一,最初的技術幾乎全部依靠引進;第二,長期阻止外國對本國工業的直接投資。日、韓發展的真正特點是在引進外國技術的過程中,本國企業普遍在學習外國技術的基礎上進行自主的產品和工藝開發。        邏輯很清楚,阻止外資就是為了更好地學習外國技術。如果一個國家引進技術的目的不是為了依賴,而是為了通過學習而掌握技術,就必須以本土企業作為經濟發展 的主力軍,因為只有本土企業才是本土技術能力和本土創新的主體。阻止外資進入的目的就是防止外資控制還弱小的本土企業,從而避免本國的技術學習過程被外資 控制。        中國發展的環境不同于日、韓,面臨的問題也不同,但自主自強的目的應該是一樣的。中國今天要開放是因為:第一,開放可以大大改善進行技術學習的條件;第 二,開放國內市場也是為了能夠利用國際市場。中國需要引進技術,而且是長期需要。但必須強調的是,無論是技術學習還是利用國際市場都是要有行動主體的,而 這個主體就是本國的企業。如果以賣掉本國企業甚至是蒸蒸日上的企業來開放、引進技術,那么開放的目的就變質了。中國的發展需要開放,但開放只能是發展的必 要條件,而自主自強才是充分條件。政府的招商引資政策導向與中國本土企業走上自斷前程的合資道路是分不開的。      技術能力是組織的能力        在中國的技術進步方面,引進外資和合資永遠無法代替自主創新的作用。國際主流學術界的大量研究表明,從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的技術轉移是困難的,而且成本 高昂。原因在于,有效引進技術的關鍵并非是否存在技術知識的外部來源,而是技術接受方必須具有能夠消化吸收外來技術知識的能力,以及對技術學習付出足夠的 努力來發展這種能力。本文的案例清楚地證明,堅持自主研發是吸收和學習外國技術最有效的途徑。        技術能力是組織內生的。換句話說,技術能力只能在企業進行研發和生產的過程中生成,并以企業為組織載體。這個事實說明了一個基本道理:外國企業的技術能力 不是中國的技術能力,也不會因為外國企業在中國設廠甚至設研發機構就變成了中國的技術能力。一個國家的技術能力只能儲存在本國企業之中,所以本土企業才是 本土技術和管理能力的載體,才是中國進行技術學習的組織平臺。        外國企業在中國合資的目的是進入中國市場賺錢。當中國政府規定不得獨資時,合資是外國企業進入中國市場的惟一途徑。目前,跨國公司越來越多地采用并購中國 企業的方式來達到進入并控制中國市場的目的。道理是一樣的:從無到有地設立獨資企業成本很高,不僅高在設施的投資成本上,更昂貴的是發展出包括運營、管理 和營銷等等能力。并購現成的中國企業,不僅可以立刻獲得從生產到銷售的現成資產和能力,而且可以消滅競爭對手(包括品牌),從而達到控制市場的目的。        需要清醒認識到的是,外資進來最多是帶來了學習的機會,而利用這種機會學到技術只能靠自己的努力。因此,即使在合資情況下,中國企業也必須保持自主性,即 要保持對技術學習及其過程的控制權。保證這種控制的關鍵是絕不放棄自主研發和自主品牌。因此,無論從理論邏輯上看,還是從中外的歷史經驗看,宣稱中國可以 依靠技術引進而發展起來,充其量是一句謊言。        無油所開發電控高壓共軌系統的過程是高度開放的,其過程自始至終都包含了對外國技術的大量學習。但毫無疑問的是,無油所走的是一條不折不扣的自主開發道路。那么,為什么這種大量吸收外國技術知識的自主開發在學習效果上要比引進技術的依賴模式好得多?      引進技術和自主創新的巨大差異        在技術學習效果方面存在差異        事實上,在今天技術知識急遽膨脹的條件下,自主創新必然具有吸收外部技術知識的開放性,而這恰恰說明了兩種模式在技術學習有效性方面存在巨大差異的根源: 技術依賴模式是依靠外部技術供給者來提供現成的技術。相反,自主開發模式雖然也需要吸收外部技術知識,有時甚至需要購買技術許可證或零部件,但仍然必須自 己發展出產品概念、進行系統設計以及解決所有的相應技術問題,所以這種模式是以自己的理解去吸收外部技術知識,或者是通過吸收外部技術知識來理解并掌握技 術。        這樣就可以看出為什么兩種模式在技術學習效果上存在那么大的區別:由于必須理解內外部的技術知識,并且通過有組織的活動在理解的基礎上創造出產品,所以自 主開發的結果是增強解決問題的能力,不僅獲得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而且獲得自主創新的能力;而依賴模式因為只是使用現成的技術(主要體現為現成的產品設計 或工藝設計),沒有去自主解決有關產品概念、技術方案和技術細節以及從樣機、實驗到生產準備的一系列問題,所以不僅沒有知識產權,而且不產生技術能力。         對比中可以看出,在自主開發中學習外國技術的強度和效果都比依賴技術引進要大得多。      技術創新是一個很長的研發活動鏈        理解創新的概念可以從區分發明和創新開始。一般來說,發明是第一次產生有關某種新產品或新工藝的想法,而創新則是第一次把這種想法付諸實施。因此,創新可 以被定義為把新技術成功地結合到產品和工藝之中,所以創新一般必然與商業化相聯系,而市場接受度則是衡量創新成功的標準。      在最近幾十年中,由于技術日益復雜化,創新越來越需要依靠專業化的R&D(研發)機構和活動。同時,創新往往涉及一個很長的活動鏈。所謂 的R&D就包括了兩個部分,其中的“R”指的是技術研究,而“D”則是產品開發和工藝開發。如果只有R,科學技術就與經濟發展脫節,最后 也無法持續;但如果只有D,則開發新產品所需的新技術就會供應不足。因此,基礎研究、應用研究、產品開發和工藝開發都是整個創新鏈上的必要環節,雖然這并 不意味著一個企業必須包括R&D的所有活動。        如前所述,任何創新在今天的條件下都必然包含對外部技術知識的吸收和利用,無論是原始創新,還是集成創新或消化、吸收再創新,莫不如此。關鍵在于,要創新 就必須自己進行研發活動,否則就不可能創新。因此,是否吸收和利用外部技術知識不是區別自主創新和技術依賴的標準,而是否進行以產品為導向的研發活動才是 區分的標準。        自主創新的焦點在研發過程        在現實中,普遍缺乏研發經驗的中國企業往往只能從比較容易的環節開始,而且在早期階段往往需要更多地借助外部能力。但是,只要開始自主研發活動,經驗就會 積累起來,能力就會成長起來,外來的技術知識就會逐漸轉化為內生的技術能力。因此,自主創新跟是否吸收外部技術知識沒有關系,跟技術能力水平的高低也沒有 關系,只跟是否進行研發活動有關系。是否提倡自主創新的問題焦點不在于是否需要學習外部技術知識,而在于是否需要自主地進行研發活動。        如果自主研發活動是區分技術依賴和自主創新兩種模式的關鍵變量,那么為什么只有進行這種活動才能而且必然導致創新?產品開發過程是從產品概念開始,而形成產品概念不僅需要掌握技術,而且需要對市場需求及其特點的理解,直接與企業的戰略密切相關。        由于全球化沒有也不可能消除民族或地域市場的需求特點,所以中國企業更有可能根據本土市場的特點形成不同于外國企業的產品概念。如果產品概念是企業特定 的,技術方案也就必須是企業特定的,即產品概念的任何變化都要求給予創造性的技術解決方案。同樣的道理,技術方案的實現必然導致在技術細節上的不同處理方 法。例如,在無油所開發的電控高壓共軌系統中,ECU的控制軟件必然是無油所針對中國生產的發動機在中國環境條件下的工作狀態而開發的。它反映的是無油所 長期積累起來的知識和經驗,既不可能通過模仿獲得,也不可能被別人所模仿。因此,即使是基于相同科學原理而開發出來的產品,仍然會因為企業特定的原因而產 生差異,而差異就是創新的結果。從做出樣機到形成可批量生產的產品之間,存在著實驗與改進之間的多輪次互動,而這個過程會不斷地影響技術方案和技術細節的 具體處理方法。        最后,工藝開發不僅要根據產品設計本身的特點,而且要根據生產組織方式的特點,所以必然是企業特定的。事實上,在這個鏈中的任何一個環節產生創造性的解決 辦法,都會導致產品系統的創新。因此,無論產品開發過程需要在多大程度上吸收和借鑒外部技術知識,自主研發活動必然導致創新。        技術依賴型企業面臨滅亡威脅        只依靠引進技術而不自己進行研發只能導致技術依賴,因為這種模式不可能在從產品概念開始直到工藝設計的整個開發活動鏈中貫徹自己的戰略意圖,也不可能掌握 這些環節所需要的知識和技能。技術依賴型企業沒有自主的產品概念及其實現產品概念的技術能力,所以在競爭戰略上會受到嚴重制約,至少表現為戰略決策空間的 狹小。更嚴重的是,在技術發生變化并導致市場變化時,由于原來擁有的產品及其生產能力往往變成無用的,所以技術依賴型企業面臨著組織滅亡的威脅。      可以清晰地看出,自主創新的意義不僅是技術性的,而且是戰略性的和組織性的。因此,自主開發型企業能夠發展出比技術依賴型企業更強的組織能力(包括管理能 力、技術能力和各個職能領域的能力)。由于組織能力是競爭優勢的源泉,所以自主創新必然導致更強的企業競爭力。如果自主開發型企業能夠更普遍地出現在中國 工業領域中,中國工業就會具有國際競爭力,而且中國經濟就能更有效地利用資源、更快地提高生產率并獲得更大的增長潛力。這種充滿活力的經濟,必將成為中國 在政治上保持獨立自主的力量源泉。
3#
發表于 2006-3-19 17:06:25 | 只看該作者

Re: 無錫油泵油嘴研究所:自主創新經典案例

終于看完了,寫的挺深刻的,值得廣大國人深思的一個問題。恩,不知道斑竹在北京從事哪方面的工作呢??
4#
發表于 2006-3-19 19:34:05 | 只看該作者

Re: 無錫油泵油嘴研究所:自主創新經典案例

非常深刻的文章,中國的政策要有大的變動了。一味引進外資,國企被一個一個吃掉,后果不堪設想啊。
5#
 樓主| 發表于 2006-3-19 19:35:10 | 只看該作者

Re: 無錫油泵油嘴研究所:自主創新經典案例

呵呵,這是科技部的一份報告,看后覺得很震撼,所以貼過來大家共享
6#
發表于 2006-4-27 22:48:41 | 只看該作者

Re: 無錫油泵油嘴研究所:自主創新經典案例

求人不如求己,現在明白還不晚.
7#
發表于 2006-4-29 18:00:20 | 只看該作者

Re: 無錫油泵油嘴研究所:自主創新經典案例

國企在不改革,早晚完蛋
8#
發表于 2006-6-25 01:19:13 | 只看該作者

Re: 無錫油泵油嘴研究所:自主創新經典案例

在工人日報上看過,當時就很震撼,因為和自己行業關系密切,所以特別關注。現在中國的國情基本這樣:領導想著怎么弄政績和錢,就不惜代價引進國外技術和資本,而不去對技術進行投資。完全的拿來主義,當我們沒有利用價值后,我們還拿什么東西和外國競爭?到時只有受別人牽制了!
9#
發表于 2006-6-27 18:59:51 | 只看該作者

Re: 無錫油泵油嘴研究所:自主創新經典案例

國企體制落后,被吃掉總比自己糟蹋掉好吧!3 T8 @7 \) h0 H* e! O3 i) M3 X- D
具我所知,山東一個鋼廠管財政的處長挪用近十億的的公款抄股,最后導致國有資產流失.三四億收不回來,這樣就好了嗎?
: I4 v% Y* ~3 o& Q7 B, a  ]
10#
發表于 2006-8-2 08:38:40 | 只看該作者

Re: 無錫油泵油嘴研究所:自主創新經典案例

自主創新應該是先進的,不應限于國內的發動機研究,不緊跟國際先進技術,關門搞“創新”我們就又回到50年前了。福特的氫燃料車已商用。是引進技術,還是形式上的“自主創新”更能使行業發展,留待時間證明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注冊會員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手機版|小黑屋|機械社區 ( 京ICP備10217105號-1,京ICP證050210號,浙公網安備33038202004372號 )

GMT+8, 2025-7-19 00:41 , Processed in 0.090797 second(s), 15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