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久国产一区二区_国产精品av电影_日韩精品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_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毛片爱

 找回密碼
 注冊會員

QQ登錄

只需一步,快速開始

搜索
查看: 4612|回復: 3

關于國家裝備制造業戰略

[復制鏈接]
1#
發表于 2006-3-9 16:59:49 |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一、裝備制造業的定義和特點
  
  (一)定義
  
  裝備制造業是為國民經濟各部門簡單再生產和擴大再生產提供技術裝備的各制造工業的總稱,其產品范圍包括機械工業(含航空、航天、船舶和兵器等制造行業)和電子工業中的投資類產品。按照裝備功能和重要性,裝備制造業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內容:
  
  一是重大的先進的基礎機械,即制造裝備的裝備??工作“母機”,主要包括數控機床(NC)、柔性制造單元(FMC)、柔性制造系統(FMS)、計算機集成制造系統(CIMS)、工業機器人、大規模集成電路及電子制造設備等等;
  
  二是重要的機械、電子基礎件,主要是先進的液壓、氣動、軸承、密封、模具、刀具、低壓電器、微電子和電力電子器件、儀器儀表及自動化控制系統等等;
  
  三是國民經濟各部門(包括農業、能源、交通、原材料、醫療衛生、環保等)科學技術、軍工生產所需的重大成套技術裝備,如礦產資源的井采及露天開采設備,大型火電、水電、核電成套設備,超高壓交、直流輸變電成套設備,石油化工、煤化工、鹽化工成套設備,黑色和有色金屬冶煉軋制成套設備,民用飛機、高速鐵路、地鐵及城市軌道車、汽車、船舶等先進交通運輸設備,污水、垃圾及大型煙道氣凈化處理等大型環保設備,大江大河治理、隧道挖掘和盾構、大型輸水輸氣等大型工程所需重要成套設備,先進適用的農業機械及現代設施農業成套設備,大型科學儀器和醫療設備,先進大型的軍事裝備,通信、航管及航空航天裝備,先進的印刷設備等等。
  
  (二)特點
  
  裝備制造業主要具有以下特點:
  
  (1)裝備制造業范圍廣,門類多,技術含量高,與其他的產業關聯度大,帶動性強。
  
  裝備制造業不僅涉及到機械加工業,還涉及到材料、電子和機械零配件加工等配套行業。裝備制造業的發展將帶動一大批相關產業的發展。裝備制造業可以為各行業提供現代化設備,從農業生產的機械化到國防使用的武器裝備,各行各業都離不開裝備制造業;
  
  (2)裝備制造業是高就業、節省能(資)源、高附加值產業
  
  裝備制造業雖為技術密集和資本密集工業,但它不同于流程工業,它是組裝式工業,同時具有勞動密集性質,有較大的就業容量,可以提供大量就業機會。裝備制造業不僅直接吸納大量勞動力,同時裝備制造業前后關聯度較高,對裝備制造業投入也可帶動其它工業的發展,增加相關工業的就業人數。解決就業問題,緩解就業壓力,對保持社會安定團結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在資源日趨緊張,環保要求日趨嚴格的情況下,各國都致力于優化產業結構,發展省能源和省資源的高技術密集型和高附加價值型產業。裝備制造業作為技術密集工業,萬元產值消耗的能源和資源在重工業中是最低的。
  
  裝備制造業是技術密集產業,產品技術含量高,附加價值大。隨著裝備制造業不斷吸納高新技術,以及信息技術、軟件技術和先進制造技術在裝備制造業中的普及應用,技術裝備日趨軟件化,先進的裝備制造業將有更多的產業及其產業進入高技術產業范疇。
  
  (3)裝備制造業是事關國家經濟安全及綜合國力的戰略性產業
  
  裝備制造業的發展水平反映出一個國家在科學技術、工藝設計、材料、加工制造等方面的綜合配套能力。特別是一些技術難度大、成套性強,需跨行業配套制造的重大技術裝備制造能力,反映了一個國家的經濟和技術實力。因此,裝備制造業的發展有利于提高國民經濟各行各業的技術水平和勞動生產率,從而提高國家競爭力。許多工業化國家,在工業化成熟階段都把裝備制造業作為主導產業。
  
  (4) 裝備制造業呈現出全球化的發展現狀
  
  由于現代技術革命與高新技術的出現和信息網絡技術的廣泛運用,裝備制造業所涉及的概念和領域正逐漸發生著巨大的轉變和整合,裝備制造業的技術研究、開發、生產以及銷售的全球化合作日趨加強,裝備制造業呈現出全球化的發展現狀。
  
  二、世界裝備制造業的發展主要動向
  
  由于現代技術革命,尤其是信息技術革命的發展,世界制造業發生了重大的變化,導致了制造業的全球化趨勢不斷加強,全球化戰略已是指導各跨國制造公司搶占世界市場的首選戰略,并向集群化、信息化、服務化的方向發展。
  
  (一)集群化
  
  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來,全球裝備制造業的集群化趨勢不斷發展,即同種產業或相關產業的制造企業在地方(地區)有機地集聚在一起,通過不斷創新而贏得競爭優勢。在產業集群化中,具有特色的中小企業發揮著重要作用,地理集中的企業、有關機構(大學、商會等)在特定領域內既競爭又合作。英國共有154個集群,分布在18個地區,覆蓋很寬廣的部門和技術范圍。英國北部的集群傾向于汽車、金屬加工等制造業。美國的硅谷和128公路的電子業群、明尼阿波利斯的醫學設備業群,德國的索林根的刀具業群、斯圖加特的機床業群、韋熱拉的光學儀器群等,都是世界上較為典型的產業集群。
  
  (二)信息化
  
  當前,裝備制造業正向全面信息化方向邁進,其新的發展趨勢主要表現為柔性制造系統(FMS)、計算機集成制造系統(DIMS)的開發與推廣應用,并向制造智能化方向發展。在這一過程中將實現產業的信息化、軟件化、高附加值化。從技術發展特征看,表現為技術的融合化;從產品發展看,表現為產品的高技術化,即產品的高附加值化、智能化和系統化;從系統管理角度看,表現為集成化(包括系統集成、軟件集成、技術集成和接口集成)和網絡化。
  
  網絡技術正在加速制造業全球化的進程,并正在改變制造業尤其是裝備制造業的生產和流通方式。電子商務和IT技術從根本上改變了裝備制造業的生產、消費、流通方式,并在貿易領域引起了巨大變化,加速了裝備制造業的全球化進程。就產品制造而言,制造網絡化在迅速發展,網絡技術將設計、生產、銷售乃至服務一體化,網絡化制造貫穿于從訂單開始、經營活動組織的組建、產品的技術開發、設計、制造加工、銷售、售后服務等產品全壽命周期;就產業而言,網絡正在改造著裝備制造業的產業結構與組織結構,一些產業中縱向一體化的趨勢正在減弱,取而代之的是契約分包的合作方式。
  
  網絡化的制造、銷售、采購、售后服務以及承攬訂貨等方式,成為企業必不可缺的重要手段和工具。工業發達國家的裝備制造業出現了一批運營網絡市場的專業企業,從事機床、汽車及零部件、電子產品等各個領域的網絡市場運營。隨著全球貿易自由化的繼續推進,電子化貿易手段普遍使用,如電子數據交換 (EDI)、電子商務(EC)、電子貿易撮合(ETM)和電子資金轉賬(ETF) 等,以及商品標準趨同和貿易合同標準化均為貿易提供便利條件,有利于打破因信息和渠道壟斷造成的壁壘。
  
  三、世界裝備制造業正在加速向中國轉移
  
  2000年以來,隨著世界經濟減速,跨國制造業公司利潤大幅度滑坡,各大公司都在重新尋找成本最低的制造基地。擁有巨大市場、豐富廉價勞動力、上百萬有才華工程師和良好基礎設施的中國已經成為跨國制造業公司投資的首選,許多外國廠商相繼將生產據點移往中國。
  
  2001年7月,松下電器公司停止在美國肯塔基州生產微波爐,將其生產基地集中到了上海。8月,東芝公司宣布停止在日本國內生產電視顯像管,把包含數字電視在內的電視機生產線全部轉移到中國,至此,日本主要彩電制造商松下電器、東芝、三洋電機、三菱電視4個公司都已將彩電生產的主要基地移至中國。此外,日本的其他家電產品如錄像機、復印機、空調、CD、單放機、DVD等也主要由日本在中國的工廠生產。據統計,中國在世界出口額中的比例,1990年不足2%,2000年上升為4%,2002年進一步提高至6.5%。目前,中國已經成為多數家電產品世界最大制造基地。
  
  如果說前一時期跨國公司向中國的國際產業轉移主要集中于消費品制造業、輕型制造業或一般制造業的話,那么,自2002年起,資本品制造業、重型制造業或裝備制造業將成為跨國公司新一輪向中國的國際產業轉移的重點。2002年,豐田、日產分別與一汽、二汽簽署了全面的合資合作協議,受“廣本汽車”示范引導,本田、豐田、尼桑都陸續將不少生產廠搬到廣州,由此廣州可能很快形成一個上千億元產值的汽車產業。同時,一些跨國公司已開始把集成電路、計算機和通信等高科技產品的生產基地逐步轉移中國。例如,菲利浦已投資15億美元建立了芯片生產廠;由幾家大公司聯合投資62億美元設立的芯片生產基地??中芯國際,首批芯片已于2002年底前后下線。此外,新惠普、東芝、夏普、三星等國
  
  據統計,2002年,我國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完成增加值首次突破3萬億元,達31482億元,比上年增長12.6%,增速比上年加快2.7個百分點,成為1997年以來增長最快的一年。2002年,在40個工業行業大類中,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業、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化學工業、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業、紡織工業、普通機械制造業以及冶金工業等7個行業,對全國工業增長的貢獻率達58.5%,拉動增長7.4個百分點。而以上7大類行業正是跨國制造業公司直接投資最為集中的行業,二者之間具有高度的相關性。
  
  四、我國裝備制造業的發展現狀及其發展前景分析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裝備制造業得到了長足發展,技術裝備的設計和制造能力有了明顯增強。目前,我國裝備制造業工業增加值僅次于美國、日本和德國,位居世界第4位,我國裝備制造業的年均增速是17.6%,幾十種產品產量居世界第一位,并研發制造出了激光照排、數字程控交換機、衛星及運載工具、正負電子對撞機等為代表的一系列先進裝備。但同工業發達國家相比,還存在明顯差距,主要表現在:(1)勞動生產率和工業增加值率低。制造業總體規模僅相當于美國的1/5,日本的1/4強;人均勞動生產率遠遠落后于發達國家,僅為美國的1/25、日本的1/26、德國的1/20;工業增加值率僅為26%,遠低于美國的49%、日本的38%、德國的48.5%;(2)產業結構上,仍以勞動密集型產業為主,技術密集型產業明顯落后,裝備制造業薄弱,結構不盡合理,裝備制造業在制造業中的比重不到30%,遠低于美國的41.9%、日本的43.6%、德國的46.4%;(3)在新技術、新產品的研發能力上仍然薄弱,缺少自主知識產權,產業主體技術依靠國外,我國所需要的大量先進設備,仍主要依靠進口。據統計,近幾年我國設備投資的2/3依賴進口,其中光纖制造設備的100%,集成電路芯片制造設備的85%,石油化工設備的80%,轎車工業設備、數控機床、紡織機械、膠印設備的70%來自于進口產品;(4) 企業集中度低,大型骨干企業少,圍繞大型骨干企業的中小企業群體也未形成。我國現有3萬多家裝備制造企業,但還沒有一家能躋身世界500強。
  
  為解決我國裝備制造業存在的問題,我國 “十五”計劃綱要提出,要大力發展裝備制造業,并明確闡述了發展方針和重點。2002年黨的十六大提出了劃時代綱領,明確了今后20年內我國經濟發展的總體目標、方針和各項政策,并根據我國裝備制造業中重大技術裝備現狀,提出如下目標:力爭用15~20年時間,使我國重大技術裝備基本上能滿足國內經濟發展的需求,具備“以我為主、裝備中國、走向世界”的能力與水平,實現從裝備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的轉變,實現我國重大技術裝備的自主化、本地化、產業化、市場化。在此基礎上提出了今后15~20年我國重大技術裝備發展戰略:“面上提升,點上跨越;擴大開放,接納轉移;自創為主,引創結合;發展基礎,加強成套;裝備中國,走向世界”。
  
  “十五”期間,我國將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加強城鎮化建設,建設三峽工程、西氣東輸、西電東送、南水北調、青藏高原鐵路和京滬高速鐵路、北京奧運場館建設、上海世博會場館建設、城市地鐵建設等一大批重點工程,我國基礎建設速度將大大加速。三峽工程已累計完成投資843.81億元,其中樞紐工程完成投資382.29億元、移民工程支付投資355.35億元;西氣東輸工程靜態總投資約為1400億元人民幣,其中管道工程總投資約為400億元;西電東送工程在“十五”期間計劃開工的電站總規模有5800萬千瓦,目前開工的工程已有1800萬千瓦左右;南水北調工程2002年12月27日開工,在東、中、西三條調水線路中首先啟動東線第一期和中線第一期工程,主體工程投資1240億元;青藏鐵路工程總投資262億元,已累計完成投資64億元,達到國家批復概算的24.5% ;北京舉辦2008年奧運會,用于城市建設、環境改善和體育設施的總投資將高達2800億元人民幣,其中64%用于城市基本建設;城市交通投資在“十五”期間將有2000億元用于建設城市軌道交通。這些重點工程項目將給我國裝備制造業的發展帶來良好的機遇:依托南水北調工程,開發大型跨流域調水工程裝備;依托西氣東輸工程,開發天然氣管道輸送裝備;依托西電東送工程,開發大型水電樞紐工程及潔凈煤發電設備和超高壓輸變電工程裝備;依托青藏鐵路、京滬高速鐵路工程,開發高原列車和高速客運列車裝備;依托我國城市軌道交通在建及擬建項目,開發城市軌道交通設備及城市地下建筑施工設備。此外,結合石油、天然氣“十五”計劃及今后改擴建項目,開發陸、海油氣勘探、鉆采工程技術裝備;結合國內企業的乙烯改擴建及合資新建項目,開發大型煉油廠(1000萬噸/年)、大型乙烯裝備(45萬~90萬噸/年)及下游合成產品所需的重大裝備;結合鋼鐵冶金企業改擴建項目,開發薄板坯連鑄連軋成套裝備、大型冷連軋裝備、高質量的冶煉技術與裝備;結合國際航運和內河航運發展與更新的需求,開發高技術、高物價值的大型船舶和長江三峽江海直達新型船舶;結合國家生態建設與環境保護的在建和擬建項目,開發空氣污染治理、水污染治理、固體廢棄物處理、噪聲與振動控制以及環境監測技術與裝備; 結合能源結構調整,資源優化配置的在建工程,開發煤炭綜合利用技術裝備,100萬千瓦級核電站成套設備與新型能源技術裝備。重點發展煤炭氣化及綜合利用技術與裝備、煤炭液化技術與裝備、煤層氣開發利用技術與裝備、100萬千瓦級核電站成套設備、燃氣與蒸汽聯合循環機組、大型抽水蓄能電站成套設備和太陽能、風能、潮汐能及其他再生能源的開發與利用等。如此大規模的建設將為我國裝備制造業提供很大的發展空間,我國裝備制造業將會獲得長足發展,并且在今后相當長一段時期將是我國經濟增長的主要支柱之一。
  
  
   
  21世紀的工業化與18-19世紀的工業化內涵已有很大不同。信息科學技術已成為推動人類文明進步的強大動力和武器。信息技術的普及和20世紀積累起來的科學知識和技術發明,使傳統工業的面貌發生著巨大變化。信息技術正在創立新的產業,全面改造和提升傳統工業,賦予各工業部門以全新的內容。信息技術已經或正在把幾乎所有的傳統工業從機械化提升到自動化。設計、制造和運銷管理都已經或正在實現自動化、智能化、信息化,由計算機控制的機械和生產線代替或減少了勞動者的工作量,提高了效率。計算機虛擬技術的應用加速了產品的設計和生產過程,提高了產品質量和可靠性,降低了成本。網絡技術使人們的生產和生活超越了時空和地域的限制,實現跨行業、跨地域、跨國界的合作與集成,逐步走向全球化。工農業和服務業的生產方式和組織形式也相應發生了重大變化。人均勞動生產率和社會財富積累大幅度增長,從而導致國家實力的增長、生態環境的改善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發端于20世紀下半葉的信息化運動,有人稱之為“第二次現代化”,或“第三次產業革命”,反映了新的科學技術成就對工業和社會各部門的革命性影響。
  發達國家的知識界試圖素描“后工業社會”、“后現代社會”和“知識經濟”的特征,設想未來“信息社會”可能出現的新事物和新情況。這些論述鮮明地指出了今后可能的發展趨勢,對人們理解這場信息革命對人類的未來可能產生的影響是很有價值的,但是,正像《中國現代化研究報告》中所指出的,有些論述常常是不自洽的和時序不清的,有些是超越現實的遐想和謔語。一切認真的科學研究,都不應該把這些論述解釋為人類可以脫離或超越物質的工業化生產和消費這個經典的社會需求。還處于工業化初期或中期國家的人們,現在似不必為“后工業”或“后現代”的遐想而過分激動,這至少還不是當前的急需,由未來學家們作為科學命題去研究借鑒足矣。過于迷戀,以遐想謔言為憑去指導工作,有學步、效顰之虞而貽笑大方,甚至誤導社會,造成損失。
  可靠的現代化
  從改革開放的基本方針出發,中國舉起雙手迎接經濟全球化時代的到來。經濟全球化,加入WTO,是中國進一步改革開放的新契機。融入世界經濟,加大與世界各國的合作交流以借鑒先進的科學技術,學會新的生產方式,提高進出口貿易額,推動經濟增長,提高全社會生產力和人民的生活水平,對我們這樣一個封閉得太久的社會是千載難逢的良機。只要充分揚其利,小心避其害,全球化這把雙刃劍并不可怕。然而,如果以為一個落后貧困的國家能平等地融入世界經濟,能得到別人所有的一切,你的也是我的,則全然是幻想。
  1990年聯合國開發計劃署提出了一個新的評價國家經濟發展指標體系(人類發展指數HDI),包括國民的平均預期壽命、受教育程度和人均收入等。在這個新的指標體系中,人均國內生產總值(GDP)仍是反映一個國家或地區生產力水平的最重要指標。推動經濟全球化的主要動力來自發達國家和各跨國公司,他們要求擴大產品、資金和服務市場。但是,從世界銀行的統計數據看,較大的發達國家或中等發達國家的進出口每年基本上是平衡的,進出口差只占國內生產總值的1%-3%左右。只有一些小國或地區的外貿順差才可能達到國內生產總值的10%以上。近20年來,美國、日本、德國、法國、英國等這些發達國家國內生產總值的95%以上都由自己消費了。所以,人均國內生產總值能較準確地反映社會生產力和人均消費水平。
  據世界銀行統計,1998年48個發達國家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平均為2.26萬美元。其中,瑞士4萬,挪威3.4萬,日本3.2萬,新加坡3萬,美國2.9萬,德國2.6萬,瑞典2.56萬,法國和荷蘭2.5萬,英國2.1萬。歐盟中幾個欠發達國家,西班牙1.4萬,希臘1.17萬,葡萄牙1.07萬。中國2001年上升到890美元,約為1998年日本的1/36,美國的1/32,德國的1/30,法國的1/28,英國的1/24,希臘的1/13,葡萄牙的1/12。中國仍然是低收入的發展中國家。
  社會的生產能力決定一個國家的發展程度和所處的發展階段。現在通常把經濟構成劃分為第一(農業)、第二(工業)和第三(服務業)產業。前兩項都是物質生產部門。第三產業,按照約定,包括農業服務、地質勘探、水利管理、交通運輸和倉儲、批發和零售、餐飲業、房地產、科研、文化教育、衛生、體育、旅游、傳媒、娛樂和金融等。第三產業每年所創造的國內生產總值中,有80%以上是對物質財富的生產、分配、運輸和消費。金融流通中大部分是與物流相伴孿生的資金流。不管一個國家如何發達,她的國民生產總值中有80%以上直接間接與物質生產和消費密切相連。越是不發達國家這個比例越高。尚處于貧困中的國家幾乎全部經濟活動集中在為社會提供衣、食、住、行、藥品等生產和消費部門。
  近300多年的世界歷史告誡我們,在所有國家,工業化程度決定社會的發展階段和人民的生活水平。在工業部門中,制造業,特別是裝備制造業,又占有中心地位。
  農業、工業、服務業和國防等一切部門需要的裝備的設計、制造和批量生產都要靠制造業。計算機輔助設計(CAD),計算機輔助制造(CAM),計算機集成制造(CIMS),自動裝配線,工業機器人等以信息技術驅動的制造業工作母機,也要靠制造業的工程師們去設計、制造、供應和運行。實現工、農、服務業的機械化、自動化、信息化和智能化是21世紀制造業光榮和艱巨的任務。
  2001年中國工程院組織了25位院士和40多位專家對我國制造業的現狀、作用、地位及發展趨勢和對策進行了調查研究,寫出了《新世紀如何提高和發展我國制造業的研究報告》,已于2002年7月向社會公布,摘要發表。該《報告》以令人信服的國情數據,與世界各國比較分析,闡明了制造業在中國國民經濟發展中的關鍵地位和作用,為今后的決策提出了建議,受到國務院、各部委和社會各界的重視。《報告》的結論是:20世紀下半葉,中國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啟動了中國工業化進程,建立了較為完整的工業體系,培養了數代優秀的科學家和工程師,為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和國防建設做出了歷史性貢獻。今天中國的制造業直接創造國民生產總值的1/3,占整個工業生產的4/5,為國家財政提供1/3以上的收入,貢獻出口總額的90%,就業人員8043萬。制造業體系的建立和已經取得的成就為中國21世紀的工業化、現代化建設打下了良好的基礎。但是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制造業能力和技術水平不高,創新能力不足,市場競爭實力不強。經濟建設和高技術產業所需的許多裝備仍依賴進口。現在的狀態不能滿足21世紀經濟和科技發展目標的要求。《報告》建議今后10年到20年內中國應下定決心,采取一切可能的措施,在對外開放的環境中,建立強大的制造業。
  《報告》指出,處于工業中心地位的制造業,特別是裝備制造業,是國民經濟持續發展的基礎,是工業化、現代化建設的發動機和動力源,是在國際競爭中取勝的法寶,是技術進步的主要舞臺,是提高人均收入的財源,國防安全的保障,發展現代文明的物質基礎。沒有先進的制造業去不斷地、持續地武裝、改造和提升各產業部門的裝備和生產運行水平,實現對環境友好的可持續發展,就談不上什么現代化。即使是局部地、在個別領域里達到了現代最好水平,對整個國家和全社會那還是空心的,不可靠的、沒有持續發展能力的現代化。有些人口少的國家,有可能依靠獨特的資源、產品或服務業的優勢參與國際交換,換來外國的先進裝備和服務設施,實現社會活動的現代化。個別成功的小經濟體的精神可師,經驗可鑒,其道難循。對中國這樣的人口大國,在現存的不平等、不合理的世界秩序中,沒有自己的強大制造業,要實現工業化和可靠的現代化是不可能的。
  安全的現代化
  人類還太年輕,資歷畢竟太短。地球年齡46億年,生命誕生于30億年前,人猿分手約200萬年,產業革命至今不到300年。信息產業的出現好像是今天早上的事。人類不能擺脫求生存、求發展、求安全這些基本需求。生物學家們屢屢觀察到現代人類中出現與遠祖相似性狀的返祖遺傳現象。社會性動物群體內外發生爭奪領地、領導權和生活資源的殘酷斗爭到處可見。人類的歷史何嘗不是如此。世界遠古史中充滿了爭奪和戰爭。近500年來,情況未變多少。15世紀以后,開始了長達400年的殖民主義戰爭。英、法、荷、西、葡等國為爭奪財富,擴張領土和勢力范圍,發動了侵占亞洲、拉美的殖民戰爭。哥倫布1492年去過南美后,西班牙在中南美建立了龐大殖民地,殘酷鎮壓和奴役土著民族,使土著人口從5000萬銳減到400萬,不得不販賣黑奴以補土著人口的不足。18世紀中葉奴隸貿易極盛時期,英國僅1763年一年間就派了150艘船去非洲運走4萬名黑奴。17世紀初荷蘭攻亞洲,占領印尼、臺灣(1624-1662)。法國在北美設殖民地(1603)。英國打敗西班牙“無敵艦隊”后(1588)進入北美東海岸。1689-1763年英法之間為爭奪殖民地打了4次仗,英大勝后占領了加拿大和美東海岸全部領土。經過150年的侵略戰爭,英國成了“日不落帝國”。19世紀英國占領了印度、澳洲,征服滅絕了大部分土著民族,又去南美與西班牙爭奪。美國于1847年攻占墨西哥首都,迫割墨二分之一國土,強占了得克薩斯、新墨西哥和加利福尼亞州共235萬平方公里。到19世紀末,英、法、德、意、荷、比把非洲瓜分完畢。俄國趁機向遠東進軍,占領中國300萬平方公里領土。1904年日本擊敗俄艦隊于旅順口,又進軍沈陽,奪得在中國東北的支配地位。1840年鴉片戰爭英入侵中國。1860年英法聯軍攻入北京,火燒圓明園。1900年八國聯軍攻天津、陷北京,慈禧、光緒逃往西安。1931-1932年日本占領東北全部,1937年全面發起侵華戰爭。
  19世紀前75年殖民主義者平均每年擴張21萬平方公里,而1875-1912年每年新占75萬平方公里。殖民國家與殖民地達到地球陸地表面的85%。
  1914-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戰是歐洲各國爭奪殖民地的殘酷戰爭,參戰人員6500萬,戰死850萬,傷2100萬。巨大的犧牲和血的教訓促使政治家們采取措施,“推進國際合作,維持國際和平與安全”,以避免類似戰爭的再發。1919年成立了“國際聯盟”,有63個國家簽署了“國際盟約”,結果被美國國會推翻。很多國家于1928年在巴黎簽署了“非戰公約”(Kellog-Briana Pact)和《和平解決國際爭端的總議定書》,宣布廢棄戰爭作為推行國家政策的工具,只能用和平方法解決爭端。善良的人們都以為從此以后世界大戰不會再發生。然而他們都錯了。3年后,日本侵占中國東北,9年后全面發動侵華戰爭。1933年希特勒上臺,聯合意大利、日本于1939年挑起二次大戰,把全世界再次投入戰火,1945年以徹底失敗告終。二戰參戰7200萬人,戰死1680萬,傷2670萬。據統計,19世紀從1816-1899年共發生171次戰爭。20世紀(1900-1995)發生過218次,直接死亡1.1億人。二戰后,人們痛定思痛,1945年制定《聯合國憲章》,建立了聯合國,山盟海誓要“維護國際安全與和平”,“各國主權平等”和“以和平方式解決國際爭端,不用威脅和武力”。剛過50年,就又有人要拋棄《憲章》,甩掉聯合國。
  正如毛澤東在《賀新郎·讀史》中所鑒:“人世難逢開口笑,上疆場彼此彎弓月。流遍了,郊原血。一篇讀罷頭飛雪,但記得斑斑點點,幾行陳跡。”
  工業發達國家,總把最先進的科學技術成就首先用于武器裝備,加強軍事實力。英國產業革命以后,集中工業力量,建設成強大海軍,橫行全球。彼得大帝(1672-1725)18世紀初追學西歐的科學技術也首先用于武器制造。冷戰期間以“相互確保摧毀”的軍備競賽著稱。美國發展航天技術,公開要求建立天軍,以控制全球乃至太空。
  英國數學家和文學家羅素(Bertrand Russell,1872-1970),早在20世紀20年代在北京大學講學時就提示過:中國和各列強的基本利益是不一致的,一致的情況是偶然的。中國應該自己團結奮斗,不能依靠別人。國際問題要靠得力的外交解決,以不惹瘋列強為宜。
  我們還要記住希臘人融入寓言中的智慧:與強人打交道要分外小心。他可以隨意傷害你,還說不是故意的。
  要求幾百年前才開始理性思維并開始了解世界的人們在短期內都能懂得并接受“兼相愛、交相利”(墨子,前468-前376)這種美德是不可能的。愛因斯坦的觀察值得注意:“有兩樣東西是無止境的,茫茫宇宙和人類的愚昧。但是只有后者我能肯定的確如此。”
  世事如大海,無日不風波。“江頭未是風波惡,別有人間行路難”(辛稼軒)。世事詭譎,天災禍福,不測風云,總會發生。中國的睦鄰善遠政策是真誠的。但很多政治家們都擔心,21世紀世界人口將增至100億以上,人均資源進一步減少,貧困人口還要增加,利益沖突仍然會繼續,恐怖主義和返古的野性分子還會出現,局部戰爭還要發生。
  展望21世紀,為實現中國人民的百年夙愿,完成工業化,建成一個民主富強、人民幸福的國家,實現現代化,必須建立鞏固的,可信可靠的國防力量,才能預防和抵御可能出現的返古野性和愚昧,保護國家和人民的安全,保障奮斗目標得以實現。建成可靠國防的根本保證是建立自己強大的、先進的制造業。隨著工業和信息技術的飛速進步,當代武器裝備和戰爭方式都發生了重大變化。必須在改革開放的環境中繼續加強高技術研究開發,提高精密制造能力,提升傳統工業的技術水平,以保證中國能建造各種飛機、艦船、航母、導彈、雷達、微電子、通訊等各種民用和軍用裝備,建立和保持可靠的國防力量,為現代化建設保駕護航。
  毛澤東《讀史》詞的下闕末句是:“五帝三皇神圣事,騙了無涯過客。有多少風流人物?盜跖莊屩流譽后,更陳王奮起揮黃鉞。歌未竟,東方白。”
  扼腕濃情,喻世重托,今猶昔。
  腳踏實地,艱苦奮斗,少一些浪漫,多一點實際;睦鄰善遠,不圖對抗;贏得50年的時間,建成強大可靠的先進制造業,是中國實現第三步戰略目標的根本保證。
工具箱  
 
    
  中國已經或者正在成為“世界工廠”。這是許多樂觀人士對中國工業化進程的樂觀估計。在這種估計之外,也有一種聲音,說中國現在只是“世界車間”。言外之意,中國目前制造業的主力集中在搞來料加工,獨立生產高精尖產品的能力不強,整體競爭力還不高。
  中國是“世界工廠”還是“世界車間”,名號如何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中國制造業肯定有自己的軟肋。不找到這個軟肋并加以解決,中國的制造業就無法自立于世界。在我國已經加入世貿組織、經濟全球化趨勢愈加顯著的今天,這顯得尤其緊迫。
  只是加工中心不是制造中心
  在世界工程師大會上,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工程院院長徐匡迪表示,由于制造業水平尤其是裝備制造業水平,與國際先進水平存在差距,中國現在還只是一個“加工中心”,不是“制造中心”。
  徐匡迪舉了一個例子:美國有一個直升飛機制造公司,它的零部件來自全球各地,其中飛機尾翼是中國制造的,但最核心的部分如發動機、主螺旋槳和尾部發動機都是這家公司自己制造的。這家公司為什么選擇中國制造尾翼?主要是中國的制造成本低,一個工人一小時的制造成本是2美元,而在美國高達30美元。飛機的研發與總裝都不在中國,中國只是造了一個尾翼。
  徐匡迪說,中國的差距是階段性的。“所謂階段性差距,就像我們是小學生,人家是中學生一樣。”
  目前,中國的制造業仍以低端制造為主,產品附加值不高,僅為26.23%。作為出口大國,中國的出口物品主要是勞動密集型產品,技術含量低。與此同時,我國制造業的能耗卻高出發達國家水平的20%~30%。
  裝備制造業中國制造的短腿
  裝備制造業是工業之母,而我國的裝備制造業只占制造業總產值的26.46%,比發達國家低10個百分點。作為一個制造業大國,2001年我國卻進口了價值1100億美元的裝備,占中國進口總值的48%。我國95%的集成電路、70%的轎車部件都依賴進口。去年,全球工業新增發電能力有2/3在中國,但設備90%是進口的。
  長期以來,我國的裝備制造是割裂的,鼓風機廠只造鼓風機,發電機廠只造發電機,我們忽略了成套技術的發展,尤其是系統的可靠性。即便一個零件的可靠性是99.99%,由1萬個這樣的零件制造出來的設備,可靠性恐怕僅有60%~70%。徐匡迪說,中國要培養像ABB、西門子這樣的工程公司。
  在大規模引進技術的同時,中國制造業消化能力卻不是很強。我國每年制造200萬輛小轎車,但是沒有一輛是中國設計的,整車設計能力尤其落后。我們在大型乙烯成套設備、系統軟件等方面的消化能力也不強。
  此外,在大型飛機、大型醫療設備、光纖設備等領域,中國基本沒有制造能力,主要靠全盤進口。中國民航現在有1000多架大型飛機,全部是從外國進口的。從現在到2020年,我國還需要大約1700架大型飛機,一架飛機售價大約7000萬美元,這就需要花1000多億美元。
  中國急需提升制造業的技術基礎,但是這方面恰恰投入不足。制造業基礎研究需要產學研結合,研發周期長,沒有轟動效應,一些研究機構和研究人員心態浮躁,熱衷于“報喜型”項目研究,忽略了基礎研究。大部分企業奉行“拿來主義”,熱衷于引進和駁樣,不肯在基礎研發上花錢。
  世界制造業呈現四大發展趨勢
  要趕上世界先進水平,就得知道什么是世界先進水平,也就是說:人家在“玩”什么?科學家們在世界工程師大會上說,世界制造業的發展已呈現出四大趨勢:綠色制造、極端制造業、制造業與高新技術廣泛融合以及信息技術融入傳統制造業。
  關于綠色制造,徐匡迪說,在日本人們已經提出“3R制造”的概念,即減少原料、重新利用和物品回收。而美國則提出了再制造和無廢棄物制造的概念。在以前,美國制造的“阿帕奇”軍用直升機,使用幾百個小時后就要到工廠里進行硬件檢修,更換磨損零件;而現在,只要在前方對主要部件噴涂離子涂料就可以了,飛機不用更換任何設備。
  而在極端制造業方面,徐匡迪分析說,有了先進的極端制造技術,人們就可以制造非常大和非常小的工業產品。我國三峽工程使用的70萬千瓦輪機重量達到430噸,但它就是完整的一件物品,由鋼水一次澆鑄而成。再比如,航天器使用的微型液體泵,有的只有蚊子的吸管那么小,人們也能造出來。
  對于制造業已經與高新技術廣泛融合,徐匡迪說,美國波音公司制造的7E7飛機,其中超過50%的材料是復合材料。另外,飛機的部件之間廣泛使用黏合技術而不是傳統的焊接技術,使得飛機的重量大大減輕。
  信息技術促進和提升了制造業的水平。如波音公司的777客機完全使用數字化設備生產制造,這使得它的研發周期縮短了40%,返工減少50%!
  要成制造強國須有所為有所不為
  世界先進水平就是中國制造努力的方向。首先,大力發展節約資源型、環境友好型產業;其次,改變產品檔次,爭取以質取勝,把信息技術嫁接到機電產品中;第三,加快培養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體系;第四,加速高新技術的產業化。
  中國提升制造業必須有所為有所不為。有所為應該有一些重大專項。例如大型清潔火電、核電設備。到2020年,我國新裝機容量6億千瓦,力爭國內機組占90%。現在,國外大型發電設備公司都在北京跑“部”前進,為的就是爭中國這塊大市場,而國內企業還不具備與他們競爭的能力。
  再如,新一代流程工業成套設備和裝備。一個年產800萬噸到1000萬噸鋼鐵的大型鋼鐵企業,如果按照傳統的工藝和流程,將會產生不少工業廢料。而按照新的流程運行,卻可以將14~28噸的廢塑料作為添加原料,提高鋼鐵的質量,還可以吸收120萬噸廢鋼。與此同時,鋼廠還可以發出300萬千瓦的電力,產出許多水泥。
  此外,數字化和智能化設計、極大規模集成電路、海洋工程裝備和關鍵技術以及清潔燃料汽車等,這些也應該列入重點發展的重大專項。
  徐匡迪特別提到,中國要實行“開放式的自主創新”,創新重點是技術集成和關鍵技術,既要防止拿來主義,也沒有必要一切排外。“美國制造航天飛機,也有60%~70%的零件是從國外買來的,但核心技術是自己的。”徐匡迪說。
  到2020年,中國要成為世界制造業強國,但這個強國有一套嚴格的衡量標準:首先,制造業自主創新能力大大增強;其次,制造科技整體水平達到國際先進;第三,重大裝備基本都能在國內制造,成套比例大大提高;第四,高技術產業的產值提高;第五,建立以企業為主的技術創新體系。
  到2020年,中國的制造業將占GDP的37.6%,比2002年的35.3%略為提高。產品結構中,輕紡產品比例將要下降,機電制造業要從2002年的35.48%達到40%。事實上,早在1990年,美國的機電制造業占制造業整體的比例就已經達到了42.35%。
  到那時,中國還要有一批強大的制造業集團,形成若干個類似硅谷的有特色、有國際知名度的制造業集中地。徐匡迪說,例如現在的長江三角洲地區,在電子產品制造上形成了一定的規模,今后應爭取成為這方面的世界級制造業集中地。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
發表于 2009-3-16 22:41:48 | 只看該作者
這個文章,我好像在其他地方看過。 1# 老鷹
3#
發表于 2009-3-18 14:01:56 | 只看該作者
呵呵,說的不錯,就不知什么時候能做好
4#
發表于 2009-3-19 16:02:46 | 只看該作者
差距是越來越大,哎!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注冊會員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手機版|小黑屋|機械社區 ( 京ICP備10217105號-1,京ICP證050210號,浙公網安備33038202004372號 )

GMT+8, 2025-7-11 01:08 , Processed in 0.069764 second(s), 1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