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新澤西州普林斯頓大學的研究者利用“隨機共振”方法來形成圖像,可以顯示出隱藏 物體圖像。這項技術可用于指導飛行員霧中飛行以及醫生不用手術就可以非常準確的觀察人體病變部位。該項研究結果已經于3月14日發表在《自然光子學》電子版上。文中稱,美國新澤西州普林斯頓大學的研究者弗萊舍( Fleischer)和德米特里• 戴洛夫(Dmitry Dylov)首先讓激光束穿過刻有數字和線條的小塊玻璃,這些數字和線條圖案類似檢查視力的視力表。激光束將數字和線條圖像傳輸到已經連接到顯示器的接收 器上。+ j/ H/ @% |8 B: ], R$ y5 g3 P2 J
4 M# _- K2 n# Y9 z' d* a4 z6 W研究者隨后將類似封口膠帶的半透明塑料擋在玻璃片和接收器之間。半透明塑料使得激光在到達接收器前就已經發散,玻璃片上的數字和線條在顯示器上變得 模糊不清,這種效果類似煙霧擋住了人的視線后所看到物體的感覺。
0 [6 m; ^8 I/ c% g隨后,弗萊舍和戴洛夫開始了實驗的關鍵部分。他們將鈮酸鍶鋇晶體放在靠近接收器的位置,鈮酸鍶鋇晶體稱為“非線性”光學晶體,能夠以奇異的方式改變 光線的行為。研究者通過調整鈮酸鍶鋇晶體兩端的電壓,在顯示器上得到清晰的圖像。研究者解釋說,鈮酸鍶鋇晶體是通過收集由半透明塑料散射掉的光線,并利用 這些光線的能量來使得線條和數字變得清晰。戴洛夫說:“這一現象就好比黑暗中照相,將人體的亮度調高的同時,讓背景的亮度變暗,這樣你就可以看到清晰的人 體圖像?!?font class="jammer">1 x& [7 y# \3 S, q; @
其實,科學家已經在神經科學和能源等領域觀察到“隨機共振”現象,但利用“隨機共振”成像還是第一次。稱為“隨機共振”的技術僅僅工作在適量噪聲的 情況下,因為太多的噪聲將使得信號被完全掩蓋。在信號分析過程中,噪聲常被認為是令人討厭的東西,因為噪聲的存在降低了信噪比,影響了有用信息的提取,然 而在某些特定的非線性系統中,噪聲的存在能夠增強微弱信號的檢測能力,這種現象稱為隨機共振。+ k) Q" R3 s. W( e2 W9 L
據悉,弗萊舍和戴洛夫利用實驗結果,已經開發出如何讓噪聲信號穿過非線性材料的新理論,這套理論結合了統計物理學、信息論和光學等領域的知識。同 時,研究者打算結合其它的信號處理技術,來進一步提高圖像的清晰度,并將這一理論用于生物成像設備,包括那些使用聲波而不是光線的生物成像設備。' |. f% p9 o6 V
這項研究由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美國能源部和美國空軍等提供資助。
5 \" O0 x& l1 a8 p研究者通過調整鈮酸鍶鋇晶體兩端的電壓,在顯示器上得到清晰的圖像。左上方的圖像由于噪聲太大,圖像最模糊
$ C6 w- z. c1 s) Y) P" H" o. s& X. X/ D) `& c* M% 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