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全5樓的解答:
0 [8 k5 t, \5 l% l: O }5 [: g但是開不同的車確實有不同的速度感,既然沒有減速玻璃,那么為什么開不同的車會有不同的速度感呢? 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解釋:
* o( a+ A+ u4 W$ R (1)視覺誤差。人們判斷運動知覺的變量不是線速度,而是角速度(視角度/秒)。一個點狀物若沿著眼睛視線向你的眼睛運動,此時的視角為0°(當然,人有兩只眼睛,不可能與兩只眼睛都為0,實際上是接近0),即角速度為0,你幾乎感覺不到它在運動;而當運動方向與眼睛視線垂直時,角速度就最大,就能感覺到很快的運動速度;角速度的大小還與距離相關,距離越遠,角速度顯然越小,距離越近,角速度越大。由此可見,在不同的位置(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距離)觀看相同運動速度的物體,會有截然不同的速度感!這就是視覺誤差。開不同的車會有不同的視野,也會產生不同的速度感。比如小汽車與公交車,由于公交車都是平頭,前擋玻璃幾乎是垂直的,駕駛員可以看到離車頭很近的路面,即可以看到較近的參照物,角度也大,角速度就大,自然就感覺快(如果在車地板上開一個洞,讓你垂直地看下去,你更會大吃一驚!)。而小車就不一樣了,小車不僅有較長的車頭,為了美觀和減小風阻,前擋玻璃都是傾斜安裝的,而且斜度還較大,座位就比較靠后,這樣人離車頭的距離就遠了;同時小車的座位又很低,這樣你的視線就只能以比較平的角度看車頭前的路面了,你所能看到的路面與你所坐的位置有了很大的一段水平距離(車頭前方還有一段較長路面被車頭擋住看不到了),能看到的最近參照物較遠,角度也小,角速度就會小很多,你感覺就慢得多了!這就是“減速”的主要原因!而且越是高檔小車,車頭部分就越長、前擋玻璃的傾斜度也越大,駕駛員離車頭的距離就越遠,這種“減速”效果就越明顯。其實,我們生活的地球就是一個高速運動的天體,其平均公轉線速度達到約30Km/S!還有什么車能比?可是我們能感覺到嗎?不能啊,為什么?難道是我們的地球也裝上了“減速玻璃”?非也!就是因為我們能看到的參照物(如太陽)太遠太遠,角速度很小,平均每天不到1°,這么慢的角速度人幾乎就不能分辨,從而產生了“慢”的錯覺!3 @2 O5 h% R' X: S
(2)車的平穩性。同樣的車,在路面質量很差的鄉村道路上開40km的時速就會感覺很快。因為此時除了車輛的前進運動外,還疊加了許多因車輛顛簸而造成的不規則的晃動,使人的眼睛捕捉外面的景物變得困難,給你的感覺就是“快”;而到了平坦的高速公路,那種不規則的晃動就基本上消失了,即使開100km的時速也覺得很慢。可見車輛行駛越平穩就越有慢的感覺。高檔車毫無疑問有更好的減震效果,行駛起來更加平穩,感覺也就不那么快了。. p- z0 z+ b' S. p z7 {0 k
(3)玻璃的質量。前面說了,好的玻璃要跟沒有玻璃一樣的感覺,這樣看外面的景物就不會有形變,感覺就舒服。如果玻璃質量不好,光畸變嚴重,透過玻璃看外面的景物就會產生變形,給運動物體疊加了一種由于變形而產生的恍惚,俗稱“晃眼”,這樣就容易使駕駛員視覺疲勞,給你快的感覺。
' @/ t8 m. j; r" C! O 此外,汽車的操控性能也對駕駛員的速度感有影響。操控性越好的車,開起來越自然不覺得快。' D5 C$ P" J) w) D5 ~5 t
現在還有很多鐵桿的“減速玻璃”迷,為了證實“減速玻璃”的存在,搬出凹透鏡、凸透鏡的原理來解釋。果真如此嗎?
, w0 z: g. @5 Y1 u 先說說凹透鏡。凹透鏡的確可以形成比實際物體遠、小的虛像,焦距越小越明顯。但你想一想:汽車玻璃那么大,而玻璃邊緣才多厚?中間總還要有一點厚度吧,那即使是凹透鏡,其焦距也是很大很大的,即接近與平玻璃,有什么實際意義嗎?那還不如戴一副近視鏡呢,你戴一副近視鏡看看能感覺到“減速”嗎?其實,汽車前擋玻璃各處的厚度是完全相等的,這是國家標準嚴格規定的,汽車前擋安全玻璃的厚度誤差值不得超過正負2n,如果中間薄與四周那絕對是不合格產品!你不妨去汽修廠找幾塊損壞的汽車前玻璃實際測量下中間與四周的厚度看看有沒有區別。
/ m' U; y' L) U% y, X 再說說凸透鏡。由凸透鏡的成像原理可知,不同的物距和像距會有完全不同成像,或實像、或虛像、或正立、或倒立、或不能成像,可知凸透鏡是絕對不能用作汽車玻璃的!你不妨戴一副老花眼鏡(就是凸透鏡)看看遠方會是什么結果?還能看得清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