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久国产一区二区_国产精品av电影_日韩精品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_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毛片爱

 找回密碼
 注冊會員

QQ登錄

只需一步,快速開始

搜索
查看: 2764|回復: 1

zz 從科技創新現狀看電動汽車產業發展

[復制鏈接]
1#
發表于 2009-7-1 16:58:34 |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font=楷體_GB2312]什么才是科技創新?如何吸取歐美國家過去的經驗教訓,走出一條能夠適應中國發展的科技創新戰略道路?放眼全球,發達國家經過近百年來的發展,逐漸形成了一種科技創新的良性循環機制:由公眾投入大量的資源用于基礎科學研究,這些研究過程的產物包括創新的研究成果和具備創新能力的研究者進入企業完成科學向技術的轉化,從而創造高額利潤,再以政府投入和各種大學、企業、公益基金的名目返回到基礎科學研究中去,不斷推動技術進步和經濟發展。以美國研發第五代戰機為例,美國空軍和海軍放棄了以往分別研制的方式,在波音和馬丁公司的方案之中,國防部最終選擇了洛克希德·馬丁公司,產生了空軍、海軍、海軍陸戰隊共用的F35聯合攻擊機(包括三個機型),但是F35的研發經費達到了2000億美元,連美國都無法承受其研發風險,于是很多盟友被拉入這個計劃一塊訂貨,其中美、英軍方將購買2500多架,其它盟國包括意大利、荷蘭、土耳其、加拿大、澳大利亞、丹麥及挪威,也將購買數百架,其售價仍將高達3500萬美元。航空發動機被譽為工業文明皇冠上的明珠,集合了包括材料、機械、電子、計算機、自動控制等幾乎所有工業技術,該計劃的實施無疑對美國的制造業發展起到了推動作用,并且催生了大量的專利、方法以及科技人員。

[font=楷體_GB2312]這種創新機制的形成有其必然性。從人類歷史的進程來看,科學技術的發展可以歸結為兩個層面:一、依靠原始創新,創造出新的理念、新的結構形式,甚至完全是顛覆性的設計,比如通過對熱和力的研究促進了蒸汽機的發明,對強電、弱電、磁以及信號的研究促進了發電機、電話、大規模集成電路以及計算機的發明,對物質物理化學性能的研究促進了各種具有特殊用途的新材料的發現,又比如具體在壓縮機發展過程中,活塞式、螺桿式、羅茨式、葉片式機械的相繼出現,正是實際運用各種從客觀現象得出的自然規律的必然結果,這從一個角度表現了基礎科學研究的巨大作用,正如愛因斯坦相對論的發現導致了原子彈的問世(當然這其中有大量的工程技術問題),基礎研究類似于人類對科學禁區的探索——捅開一個窗戶,發現一個世界;二、依靠技術革新,創造出性能越來越先進的機器,譬如在過去的幾十年里,任何一種壓縮機的性能都得到了長足的發展,表現在通過更低的功率、更小的體積、更少的材料、更低的噪聲實現更強大的功能,與此類似,現在一個普通臺式計算機的計算能力就遠勝于最初的一臺大型機(當然在這里面仍然有很多基礎研究成果)。第一個層面側重于科學,尤其是基礎科學,它們高度重視對客觀規律的揭示和對未知世界的合理創造;第二個層面側重于技術,或者說是應用科學,它們重視對已有科學理念的現實應用和持續創新。過去,科學是神圣的真理,首先在衣食無憂的貴族之中產生,將科學轉化成技術同樣需要各種能工巧匠,所以很多大科學家本身也具有很高超的實驗技術。今天,科學技術高度發達,大量的科學問題不是光憑興趣、熱情和智慧就能解決,必須通過國家代表公眾投入的方式來承擔科學研究不確定性的風險,比如歐洲大型粒子加速器集合了許多國家的人力和物力,星際探索也必將需要全人類的共同參與。于此同時,很多技術也要依靠強大的人力物力,經過不斷的理論計算、數值模擬、實驗總結才能實現,所以國外的大型公司毫無例外的花費大量精力投入于核心技術,以保持行業領先地位,同時企業也獲得了巨額的高端利潤,從而推動這一創新體系循環的運轉。
[font=楷體_GB2312]以GE的燃氣輪機部門為例,通過對物理、化學、電子學、控制論、氣體動力學、燃燒學、工程熱力學等基礎學科的研究,通過對準三維設計方法和全三維計算軟件的不斷發展,以及龐大的實驗數據庫和繼承發展的設計經驗,通過從無間斷的工藝、材料改進,建立了GE在航空、電力領域的領導地位,GE制造了當今世界上最先進的航空渦扇發動機,GE制造了當今世界上效率最高的燃氣輪機發電機組和聯合循環的電站。具備了雄厚的技術積累,GE可以很輕易的將這些技術擴散至石化、礦山、冶金等工程機械領域。是什么支撐了GE的高額利潤?是建立在基礎理論、實用技術、材料工藝基礎上的高性能、高可靠性、高穩定性。當然,GE也并沒有躺在高額利潤上面睡大覺,他們以不斷增加的研發投入保持行業領先地位,具備了創造出秘密武器的更大可能性,而且很多東西我們也許可以猜出來,但是卻只有GE才能做到。

[font=楷體_GB2312]反觀國內,國家高喊基礎科學研究,自認為投入了很多的錢,卻為成果不足、國家工業水平依然落后而苦惱,實際情況是國家投的錢對于很多研究最多只到了中試階段,真正集合了高技術、高性能、高可靠性的批量產品則需要更多的經費投入和人力投入。分析一下我國科技投入的主線條可以看出:自然科學基金側重單個的概念、思想、方法的創新,支持力度50萬量級居多;973則需要進一步深入、細化和綜合,最終要提出設計準則,根據項目不同經費差別較大,總體高出自然科學基金1個量級;863的目標是產業化,并且規定必須有企業參加,一般要求做到中試產品,經費力度也更大;對于一些大型集成裝備還有科技支撐計劃的支持,側重多學科、多部件的整機研發和裝配,經費一般還要高出一個量級,然后剩下的事情基本就交給企業去做,這是一個理論上正確的科技創新體系。但是實際上,以目前科研經費、人員的投入力度和時間要求,我們很多領域的研究成果難以達到申請書的指標,但是由于失去了科技創新性的要求,這方面的后續研究很難得到進一步的支持,不管是來自國家還是來自企業。就算是863和科技支撐計劃作出的樣機,大多數情況下是做出了一個部分成功的機器,填補了國產化空白或者性能達到了國內領先水平,但是利用這個過程的知識經驗的積累和得到鍛煉的人才隊伍,如果再加以后續的支持,那么這個產品的性能完全能夠達到國際先進產品的技術指標(一般在可靠性、穩定性和成本核算方面仍有更長的路要走),我們就完全可以將這些重要設備完全國產化,并利用成本優勢競爭高端市場。但是,恰恰是這樣一個能夠為產品產生高額附加值的過程,由于所耗費的資金更大,并且是一個精益求精的過程,而失去了國家和企業的支持,浪費了所有積累的東西,并且也很難談得上在這個方面提出原始的創新,畢竟創新都是講究基礎的。當然,現在有很多國家工程中心,很多科研院校與企業成立的聯合實驗室、博士后流動站,只能說,希望這些機構能夠有更好的體制運行,繼續企業所無法獨立完成的工作。

而地方政府高喊支持科技創新,其實是在不斷的通過濫用公共資源塑造明星企業來創造短期政績;企業高喊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卻只是把高新技術作為向政府要政策、向客戶做宣傳的幌子,陷入后勁不足的虛假繁榮之中,最終淪為國外企業巨頭的聚寶盆和搖錢樹;各種人才在上有老下有小的窘境中,在飽受白眼悲憤失落之余紛紛轉行投入熱門行業,或者直接成為國際掠奪體制的排頭兵。

究其原因,可以看出在我們國家的科技研發、轉化、市場體系中,企業的運行環節(或稱為科技轉化環節)存在著明顯的問題。如前所述,在國外良性循環之中,企業起著重要的作用,國外企業具有成熟完備的研發體系,這個體系能夠確保研發部門和戰略、生產、銷售、客戶等部門進行有效溝通和銜接,能夠充分發揮高素質人才的特長,將科研機構得到的但是尚不具備直接實用能力的高新科技成果迅速向前推進,將客戶需求和生產流程改進更快更好的實現,使其能夠應用到產品中去,提高產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從而保障企業的領先地位,創造最大的價值,并且將利潤通過各種形式反饋到基礎科研和技術創新之中。

國內的情況是,一方面,大型國企有具體的研發部門,但是并不具備研發能力,更多的只是設計生產能力,另一方面,民營企業在發展初期都是靠企業家個人決策決定上什么項目,到了一定規模之后或者缺乏戰略思維,或者不愿承擔研發風險,或者沒有能力建立研發體系,就會遭遇發展的瓶頸,這個時候一般還是企業家個人決策決定投入某個新的行業,先進一點的可能會請比較專業的咨詢公司對公司進行診斷(比如神州數碼曾委托麥肯錫為其做戰略規劃,最后后者推薦了3個重點發展方向),但其自身的造血功能終究極其有限。在過去的改革開放30年里,國內的幾乎所有企業,都沒有健全的研發體系(個別通信、IT企業例外)。在巨大的市場空區里面,通過血雨腥風的你爭我搶來擴充各自的實力,經歷了跨越式發展并取得了成功的企業活了下來,還有很多企業銷聲匿跡了。在那些成功企業的發展史上,很多專業人才進入某一部門之后,剛剛熟悉工作,積累一定經驗,發揮出一定作用就會受到提拔或者換崗重用,這里固然有中國人根深蒂固的“學而優則仕”思想和各行業人才普遍缺乏的兩大原因,但更本質的原因在于人們的觀念,在微軟,一個資深工程師可以享受比副總裁更高的待遇,并受到充分尊重,但是在中國,技術人員罕有發財者。

長此以往,我們國家的工業發展必然大受阻礙,我們企業的產品將隨著科技含量差距的加大和跨國企業生產銷售本地化戰略的深入實施逐漸喪失市場,其嚴重后果是我們依靠改革開放30年巨大需求所產生的大批企業被跨國公司并購,剩下部分國家控制的大型國企繼續躲在共和國的翅膀下苦苦掙扎,僅僅依靠政策的優惠勉力生存,中國成為真正的制造代工工廠,只能在產業鏈底層獲取微薄利潤,國家大量的人才也成為跨國企業巨型機器上的螺絲釘,無非是個人能力的高低決定其是在最底層還是次底層,而高層的管理、研發、品牌都被發達國家所把持。

以05年凱雷收購徐工為例,當時此事曾經引起軒然大波,被認為是國產裝備制造業開始淪陷的一個信號。誠然,國際資本的介入如果能夠更好的改造徐工,那么我們不拒絕讓凱雷獲得豐厚的利潤,畢竟學費都是要交的。但是,在全球化深度影響世界的今天,難道我們永遠都需要在慘痛的失敗中重生嗎?08年可口可樂收購匯源事件,可以說是另一個領域的典型案例。我對政府最終的反壟斷裁決叫好,因為理由是非常專業的:品牌是影響飲料市場有效競爭的關鍵因素。集中完成后,可口可樂公司有能力將其在碳酸軟飲料市場上的支配地位傳導到果汁飲料市場,對現有果汁飲料企業產生排除、限制競爭效果,進而損害飲料消費者的合法權益;集中擠壓了國內中小型果汁企業生存空間,抑制了國內企業在果汁飲料市場參與競爭和自主創新的能力,給中國果汁飲料市場有效競爭格局造成不良影響,不利于中國果汁行業的持續健康發展。而仍然有很多人會說,收購沒什么不好,首先匯源集團賺了一筆,然后新的匯源果汁還在國內生產、銷售,就業以及稅收都還在國內。顯然,面對政府的反壟斷裁決,這個理由是多么的短視和虛偽。

不難看出,在國際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發達國家不斷整合藝術、文化、科技、金融資源,通過品牌戰略、高科技創新和價值觀同化全面打壓發展中國家的發展,對于技術含量較低的食品、餐飲、服裝等生活用品通過占據高端品牌和產業鏈優化攫取高額利潤;對于技術含量高的發動機、武器、鋼鐵、動力、航空、醫藥等工業產品通過封鎖核心技術占據產業鏈高端;另一方面還通過電影、書籍、音樂等文化傳媒工具進行價值觀的擴散。同時由于金融工具的發展,許過直接的交易被刻意的掩蓋和曲線化,試想,如果可口可樂認真的通過股權變換和間接控股的方式,那么我們也許看到的是匯源被某些本土企業收購,創造了本土企業加速整合并購、擴大國際競爭力、迅速做大做強的大好局面,而且我們基本也不會有機會知道匯源的真正歸屬,或者當我們知道時,我們已經接受了既成事實,會像喜愛可樂一樣喜歡匯源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
 樓主| 發表于 2009-7-1 17:06:09 | 只看該作者
面對電動汽車這一新興的機械工業領域,我相信國家大力鼓勵發展電動汽車及其整個產業鏈的發展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從一個科研人員(雖然不是直接相關)的角度,我們應該客觀的看到:第一,我們的企業仍然有很多地方需要規避國外的專利壁壘,在這方面,不管是由科研人員出身的段總所領導的斯特蘭,還是在電動汽車領域早早進入的比亞迪和萬向集團,都面臨著同樣的問題,對此倒可以樂觀,相信我們廣大企業家的智慧足以解決這個問題,無非是學費多少而已;第二,由于深厚的基礎研究積累和多方面的原因,目前原始創新能力最強的地方仍然是在歐美和日本的實驗室中,也許今天是磷酸鐵的正極材料,明天會是一個完全不同系列的材料,卻具有某些突出的性能,在這方面我們只能通過科技人員的勤奮努力和刻苦拼搏快速追趕(感覺有點虛。。。。。。。因為現在的科研氛圍、發展方向、經費投入等多方面都有限制);第三,我們的企業和人民在工業領域模仿能力很強,但是我們短期內很難做到德國人的嚴謹和日本人的精細,如果利用大好形勢一方面快速發展、一方面狠抓技術質量控制,那還有一定的勝算,怕就怕大家忙于瓜分市場,卻再次陷入低價競爭、以質量降成本的怪圈,那可真的是把這個產業做爛了,而在當前需求下鄉的大形勢下,由于底層市場普遍消費素質較低,缺少辨識能力,更是為大量仿造、混亂市場提供了可乘之機。

實際的說,我認為,中國電動汽車產業的優勢既不是掌握了核心技術(這個很難站住腳,至少核心技術應該意味著行業內數一數二的技術能力和持續創新的能力);也不在于擁有多么巨大的市場(畢竟市場的影響因素是多方面,外資可以通過各種方式進入,除非施加直接的產業政策保護,當然這會引發更多的問題)。我國電動汽車產業的真正優勢是:在我們國家的技術和國際上差距較小的前提下,具備了利用國內廣闊市場通過盡量保證質量形成規模和健康產業的可能性。恰恰我認為,至少是國家要大力支持科研單位進行電池材料、快速充電方式等的基礎研究,因為換電池固然是從流程優化角度提出的一個優良模式,但是這樣一種模式有兩個關鍵問題:一,電池標準的統一會影響整個產業鏈的規模和發展(參考手機電池領域,有限統一是較為有利的選擇,在一個創新沒有實現之前,我傾向于認為存在即合理,至少存在的就有其充分的合理因素),如果不統一標準將會給換電池模式帶來很大的復雜度;二,按照我國目前的國民收入水平和人民素質情況,個體的趨利性會使換電池模式迅速陷入產品泛濫、以次充好、欺騙銷售、無序競爭的泥潭,進而影響整個產業(無統一標準、無統一品牌將會催化這一局面的形成)。

最后,我衷心的祝愿引領中國電動汽車行業發展的領導者們,能夠以堅定的信念,執著的精神,長遠的眼光,創造電動汽車產業的大好局面,并且通過這個產業帶動一批相關技術的進步,參與國際競爭,獲取高額利潤,同時重視科技的力量,加大科研投入力度,走出一條適合我國國情的科技創新之路!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注冊會員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手機版|小黑屋|機械社區 ( 京ICP備10217105號-1,京ICP證050210號,浙公網安備33038202004372號 )

GMT+8, 2025-7-10 12:12 , Processed in 0.069627 second(s), 1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